论李白诗中的“浮云”意象

时间:2022-03-24 01:42:32

摘要:在李白五言古诗尤其是《古风》系列中,作者多次运用“浮云”意象表达谗佞之意,从他的诗歌中让我们看到了李白的政治抱负、英雄主义思想。

关键词:李白;浮云;意象;《古风》;谗佞

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21-02

随着意境、意象的发展,在盛唐时期,诗人们对情思和境界加以净化创造出了大量的作品。作为盛唐诗坛的泰斗,李白是封建社会的尘世中人,虽名满天下,却只得了个空头翰林学士,并且不到两年就“赐金放还”,加上他生活在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让他写出了许多关怀国运兴衰的诗歌,在五言古诗尤其是《古风》系列中,多次运用“浮云”意象表达谗佞之意,从他的诗歌中让我们看到了李白的政治抱负、英雄主义思想。

时下有一句流行语叫“神马都是浮云“,说的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就像天空中的“浮云”一样漂浮不定,所以不必在意。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就使用“浮云”,例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都用来表示漂浮不定的云彩。但在李白写的一些五言古诗中,尤其是在《古风》系列中,也多次使用“浮云”一词,而李白所用的“浮云”之意,却是“谗佞”的意思。通过研究资料发现,这一意象的使用与李白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仕途道路上不得志息息相关。他把自己的愤懑,对黑暗势力的不满运用于“浮云”此意象,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的英雄主义思想,让我们看到一个“济苍生、安社稷”的伟大诗人形象,从中看出李白的政治抱负和英雄主义情怀。

在我国早期的诗歌中,虽有写出很好的意境来,但绝大多数是直接抒情或叙事,很少把抒情和眼前景物融为一体,构造意境。把抒情和眼前景物结合起来写,有意构造情景结合的境界,似从魏晋诗人特别是山水诗人开始。初唐诗人在抒情和写景结合上有了进展,但仍未能达到兴象玲珑的境地。而盛唐诗人,对情思和境界加以净化,创造了大量作品。宋人严羽说:“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亓徵纾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诗辨》)。在我国古代最初是从哲学角度提出意象概念的。《周易・系辞》上,子曰:“圣人之象以尽意。”认为古代圣人创制物的象和记录语言的文辞,都是为了人的思想意义。意象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术语,第一个提出来的是刘勰,指的是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素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李白,是盛唐诗坛的泰斗。他使用的山、水、月、鸟等一系列意象,对盛唐时期意境和意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塑造的意象也得益于盛唐诸诗人创造的兴象玲珑的诗的意境,传神写景,而且在景物的传神描写中融入浓烈的感情,使景物和情思成为不可分割的境界整体。

“浮云”论述谗佞的意象,在古代也使用过,例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浮云”是指思妇心中外人对自己丈夫的诱惑或是谗害。使用“谗佞”之意,从魏晋到初唐多半作为诗中景物对仗之语词,所以“谗佞”意思于此时并无明显发展,初唐期间使用谗佞之意不频繁,这可能与初唐开国时期唐太宗知人善任,六朝绮靡诗风有关。直到盛唐时期,诗人李白大量于诗中运用谗佞之意才使之后来成为习惯用语。唐代的开元年间是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政治制度成熟,但同时又存在着隐隐危机,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而唐玄宗宠幸杨玉环,沉迷酒色,所以唐代社会处于一种极度繁荣而又隐忧潜生的特定状态之中。尤其从开元末开始,李林甫与杨国忠相继为相,玄宗晚年耽于逸乐,沉湎声色,不理朝政,朝廷内部宦官、权奸、边将之间权利争夺十分激烈。在朝廷中形成一种鱼目混珠、是非颠倒的局面,骏马拳局而蹇驴得意,谗佞进幸而贤才沉埋。李白是带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走向仕途,而经历过仕途失意之后面对着的却已经是唐朝由盛而衰的现实,他对黑暗势力憎恨的感情表现得非常强烈。他借用“浮云”这一意象谗佞,抨击黑暗,表达心中的不满。下面结合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当时社会情况具体谈李白诗中运用的“浮云”意象: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赠裴十四》)。作于开元十九年(731),在这一年,玄宗多任宦官,力宠高力士,李白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卒,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下终南山所作。裴十四,是一位超尘脱俗之士,“飘若浮云且西去”,他即将西去,行踪飘忽不定。这首诗反映出在众人皆醉的黑暗社会里,品格磊落的人不容于世的生活真实。在裴十四身上,我们看到诗人的个性、气韵和精神。在裴十四的精神风貌里,照见的是诗人自己的襟怀和人格。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这首诗作于天宝元年(742),李白欲游越中,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交口称赞,玄宗看了其诗赋十分仰慕,玄宗征召入京。在天宝初年,玄宗已经沉湎于逸乐之中,他看中李白,其实只是看重他的名气与才华。在长安,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危机,那便是能够接近皇帝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给李白以压抑感。与此同时,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李阳冰《草堂集序》上说:“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他对于奸佞之辈的谗毁极其愤慨,对于自己怀抱报国之心而不被理解感到不平,李白把他们比喻为浮云、青禽,而把自己比喻为精卫鸟。在这两句诗中,虽“愿乘冷风去”,但其实他还是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的。

《登金陵凤凰台》和《扶风豪士歌》都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756)。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李U兵败后李白入狱,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放出来,并让他参加幕府,李白在宋的幕府中很受重视,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重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被重用,反被长流夜郎,李白南游金陵时写下了此诗。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这两句诗暗示着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诗人沉痛的心情隐寓其中。王安石也曾写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阻碍,便有了许多冲破阻碍的人。《扶风豪士歌》里“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报国无门,空有一身匡世救国之心的诗人无奈只能奔行东南吴地以避战乱。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洛阳成了叛军的政治中心。洛城西南的天津城下血流成河,洛城的郊野白骨如山,李白怀着悲痛的心情在春天奔往吴地,在一位被称作“扶风豪士”的人家里做客写下此诗。

《古风》是“远沼十九,近接建安”的政治抒情诗,抒写怀抱以及感伤己遭,在《古风》系列中李白大量使用“浮云”意象。“浮云隔两曜,万象昏阴霖”(《古风・其二》);“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古风・其三》);“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古风・其十二》;“浮云蔽紫闼,白日难回光”(《古风・其三十七》);“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古风・其三十九》);“浮云蔽颓阳,洪波振大壑”(《古风・其四十五》);“战国何纷纷。兵戈乱浮云”(《古风・其五十三》)。李白是盛唐造就的独一无二的大诗人,他用“浮云”来谗佞,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表达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深恶痛绝。

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十分重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他曾这样写自己的政治抱负:“申管晏之说,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具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要建立的是像傅说帮助武王,像吕望辅助周文王,像李斯辅助秦始皇那样的不朽功业,是助明主治天下,而不是一般的功名富贵。李白之所以渴望建功立业,是受盛唐文化氛围的渲染。唐代是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代,它的一统天下,不仅融合了南北新兴的民族,而且有了总括中外部落的气魄和胸襟,显示出一种向外开放而豪情满怀,融汇中外而奋发有为的旺盛生命力。整个社会从高门大户到寒门庶族,从统治阶级到贫民百姓,都弥漫着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尤其到玄宗时代,将盛唐文化推向极峰。即使在安史之乱后,李白不仅没有失去信心,反而激起一种强力勇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从他的政治抱负可窥探到李白其实高扬的是一种英雄主义思想,这种英雄主义思想是受儒、仙、侠三种思想影响。一方面他深受儒家“独善其身”,同时还要“兼济天下”的思想,要“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精神自由,蔑视权贵。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孔子曰:“士志于道。”富于历史责任感的士,要立德、立言、立功,传之后士。可以说建功立业是诗人倾尽心力终生以求的,是诗人最高的人生愿望和目标,是诗人情感上永远的眷恋,是诗人不老的心空中永恒的星光。

一生布衣,却心雄万夫,睥睨王侯;一介书生,却腰佩雄剑,行侠仗义;一职未得,却自比管晏,自许甚高。也许正是因为“士志于道”,让李白不忍离开这对他不公正的现世,尽管他有志难伸,却绝不悦世媚俗,绝不背弃理想。他用“浮云”谗佞,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拿笔写下自己的英雄主义情怀,让我们看到一位“独善其身”而又“兼济天下”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不过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套用一句流行语,李白面对奸臣、不公的命运,应该豪爽的说一句“神马都是浮云”,毕竟历史是要朝着它本身的轨道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M]. 成都:巴蜀出版社,1996.

[3]罗宗强.唐诗小史[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4]严正道.李白的游侠经历和游侠精神[J].唐山学院学报,2004年12月.

[5]彭寿绮.唐诗中“云”意象之承袭与延展―以初、盛唐为主[D].1998.

上一篇:元代青花瓷美学形态研究 下一篇:浅谈中国当代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