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3-23 10:54:30

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从2012年下半年连续两次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利率浮动范围的调整为切入点,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及其进展状况,探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利率工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进展 问题 对策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体现在货币市场中的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大额存单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利率市场化的初衷是调节与分配金融资产,使之反映宏观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成为经济运行情况的准确的价格信号,同时加强银行金融业存贷款体系的安全性,提高储蓄存款的使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从2012年6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利率浮动范围进行了连续两次的调整。即是在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调整,即从3.5%下调至3.25%,同时上调利率浮动区间为存贷款基准利率的1.1倍。紧接着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中国人民银行基于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再次对基准利率下调0.25%,同时下调利率浮动区间为存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尤其是6月份将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这一举措,可以说是我国的贷款市场化改革中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我国存款市场化进程中的突破性尝试。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引入始于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规定了20%的利率浮动区间。随后,在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构建利率市场化基本框架的构想。1996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中央银行规定同行拆借市场的利率由供求关系决定,给予银行等金融机构较大的同行拆借的利率自主决策权。在1996年至2002年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对债券市场回购利率、现券交易利率、贴现利率、再贴现利率、小额贷款利率、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幅度、县以下贷款利率进行了市场化改革,致使债券市场回购利率、现券交易利率、贴现利率、再贴现利率的放开,小额贷款利率幅度与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利率幅度上升10%,县以下金融机构上浮至30%。

2003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金融环境带来巨大改变,明显推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2003年,商业银行针对贷款基准利率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由0.3%上浮至1.7%。2004年,针对贷款基准利率的贷款浮动区间的上限被取消,基准利率下浮范围为0.9倍,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也同样实现了上浮管理。

以最近两年的存贷款利率为例,3个月整存整取存款利率由2011年2月的2.6%上升至2011年7月的3.1%,再由2011年7月的3.1%下降至2012年7月的2.6%,一年整存整取的存款利率由2011年2月的3.0%上升至2011年7月的3.5%,再由2011年7月的3.5%下降至2012年7月的3.0%;一年的整存零取的存款利率从2011年2月的2.6%上升至2011年7月的3.1%,再由2011年7月的3.1%下降至2012年7月的2.85%,五年的整存零取存款利率由2011年2月的3%上升至2011年7月的3.5%,再由2011年7月的3.5%的存款利率下降至2012年7月的3%;六个月的短期贷款利率由2011年2月的5.6%上升至2011年7月的6.1%,再由2011年7月的6.1%下降至2012年7月的5.6%,一年的短期贷款利率由2011年2月的6.06%上升至2011年7月的6.56%,再由2011年7月的6.56%下降至2012年7月的6.0%;一年至三年的长期贷款利率由2011年2月的6.1%上升至2011年7月的6.65%,再由2011年7月的6.65%下降至2012年7月的6.15%,五年以上的长期贷款利率由2011年2月的6.6%上升至2011年7月的7.05%,再由2011年7月的7.05%下降至2012年7月的6.55%;此外,五年以上的住房公积金的利率由2011年2月的4.5%上升至2011年7月的4.9%,再由2011年7月的4.9%下降至2012年7月的4.5%(以上数据来自和讯网)。

从最近两年的存贷款利率可以看出我国最近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与政府政策调控的方向。在2012年6月之前,存款利率始终以上升的趋势体现,如活期存款利率从2008年11月的0.36%持续上升至2011年7月的0.5%,一年期的整存整取利率从2008年11月的2.52%上升至2011年7月的3.5%;2012年6月与7月分别对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的存款利率进行下调。而贷款利率则是以相反的形式进行的,如6个月以内的短期贷款从2008年11月的5.04%上升至2011年的6.1%,随后在2012年连续下调至5.85%与5.6%。2012年6月以前,中央对存贷款利率的政策充分反映了2008年后的经济增长速度快,通货膨胀现象严重,通过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上调而实现减少社会信贷的扩张,增加居民的存款额,从而实现抑制物价上涨带来的经济过快增长。针对2012年多地企业倒闭、老板的“跑路”等企业经营不善、社会投资量不足的经济萎靡现象导致的逐渐降低的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通过下调存款利率扩大社会居民存款,减少民间投资,同时贷款利率的下调也显示了政府刺激消费与投资,扩大社会信贷规模的意图。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等权益性或债券型融资方式来进行筹资,而不仅仅局限于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今年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体制下政府部门对利率的较大管制与建国以来的经济形势等原因,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作为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制定者,中国人民银行存在制度、政策方面的缺陷。其出发点是抑制经济萧条下的通货紧缺或经济过于繁荣下的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但利率市场化是基于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须成为经济运行准确的价格信号。一方面,作为政策、制度制定者的中国人民银行显然在识别经济形势、相关事项的决策、政策制度的制定、某项决议的颁布或运行等方面具有滞后性。对宏观经济形势调控的滞后性,远远不能满足现今迅速发展的金融市场。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引导机制及宏观调控政策,并未显示出灵活、富有弹性的特点,仅仅依靠于形式上的计划经济目标与战略,不建立符合国情的中央政府利率调控体系,完全不符合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富有弹性。

第二,作为金融资产的主要供给者或中介机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未到位。作为资金的主要供应方的银行与有价证券买卖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尚未建立标准、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对风险的预防、防范、评价、处理的综合评价衡量体系、对项目的收益评估机制以及对项目成本的预估核算等方面都存在很多有待提升的问题。

此外,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表现出的特点为政府干预过多,这一特点不仅表现为政策的滞后性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过多的自主决策权,而且使得经济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与政策不相匹配,不能够准确反映市场经济的运行情况,体现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

第三,作为金融资产的主要需求者,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大部分企业以利润为主导,往往忽视长期战略与利益,更多地关注短期利益,未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项目利润的灵活预算机制。最近两年内诸多跑路现象的背后一方面是借贷危机难以融资、经营不善导致的抵御危机风险能力低;另一方面则是忽视长期发展而重视短期收益的投机行为,大量投资于虚拟经济而忽视实体经济导致资金链断裂。

第四,利率的市场引导机制不明显。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是企业、商业银行和银行面对的消费者。首先,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引导机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再贴现率与同行拆借利率。中央银行有意识地调整再贴现率或同行拆借利率,但当商业银行出现资金紧缺危机的时候,并不会依据中央银行设定的利率引导机制进行借款。其次,利率对企业融资活动的引导机制也存在缺陷。企业融资存在多种方式,可以利用民间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企业在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会进行借款,不论是银行贷款、民间高利贷等。最后,利率对消费者的市场引导机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储蓄率的变动并不会影响人们基于预防动机对货币的持有量。

第五,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环境不稳定。首先,金融环境的不稳定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完善。金融环境的不稳定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互助制度与个人储蓄积累制度。其中,社会经济生活常见的“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与住房公积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最新版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05%,我国受到高等教育即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全国总人数的6.66%。根据我国农村人口与受教育人数的基本国情,我国“五险一金”缴纳的比重远低于国际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个人的社会安全感偏低,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动机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由三个动机组成,即交易动机、投机动机、需求动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体现在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预防风险动机。持有害怕生病、害怕失业的心理,人们对货币需求的预防动机体现在大量的储蓄。因此,在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不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储蓄率变动对人们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大,即储蓄率的变动并不会影响人们基于预防动机对货币的持有量。由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受我国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与不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所制约。

相关对策及建议

中国目前国内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一般低于2%,对外的汇率富有弹性地反映了供需关系,这样的经济形势可以极大地推动利率市场化。因此,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需要调整相关的制度政策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首先,对于中央银行而言,建立金融配套设施,改进中央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政策的宏观调控方式,克服政策的滞后性。作为政策、制度制定者的中国人民银行在识别、决策、制定、颁布等方面具有滞后性。因此,应建立科学的金融配套设施,如汇率的进一步自由化、存款保险制度等,促进金融市场各要素的有机结合,以准确了解和掌握金融市场的市场供求关系,以满足现今迅速发展的金融发展。建立符合国情的中央政府利率调控体系,促使中央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引导机制及宏观调控政策,使其呈现出灵活、富有弹性、前瞻性等特点

其次,对于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言,给予其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国现行的利率管制体制造成了金融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的脱节,不利于证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发展,约束了金融市场的高效发展与进一步开放。此外,应实现商业银行的营业业务多元化策略,推进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如201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工行的营业收入为3807.48亿元,利息净收入为3037.49亿元;农行的营业收入为2904.18亿元,利息净收入为2421.52亿元;中行的营业收入为2768亿元,利息净收入为1939.62亿元;建行的营业收入为3234.89亿元,利息净收入为2525亿元,四大国有国有国有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与建行的利息净收入分别占营业收入比重的79.78%、83.88%、70.07%、77.75%(以上数据来自中国银监会)。

商业银行的主要的营业收入为利息收入,即商业银行大部分利润都是由存贷款业务创造的。有学者在探讨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时指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调整业务结构,实现业务的多元化策略,扩展业务领域,实现盈利模式的多样化。对于相对于中间业务而言风险较大的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商业银行应扩展中间业务的领域,增加中间业务的服务深度,推出资金结算、管理、担保、顾问、理财等多种业务。商业银行在保持基本业务稳定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减少对利息收入的依赖寻求其他的新的金融业务可积极发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要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重点发展投资理财、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国内外结算、担保、保险等附加值高的业务品种使经营收益从以赚取利差为主逐步向以赚取服务费为主的方向转移。

再次,对于企业而言,应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深化企业的改革,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面对产权不明晰、企业行为不规范、预算软软约束化等问题,应推动企业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其成为面对利率变动富有弹性的市场主体。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需要科学、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灵活的预算规划机制,且注重长远利益,切不可以短期利润为主导而忽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形成企业内部的董事会、经理层、管理层、监事会相互协调与相互制约、协调的机制,以此增强企业对利率变动的灵敏性,推动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最后,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创建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针对消费者、商业银行、企业之间的资金需求关系的特点,完善相应的利率传导机制。例如针对商业银行的同行拆借利率与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在制定政策时可以依据资金的不同用途与价值进行相应的硬性融资借款方式的规定,以逐渐完善利率传导机制,使利率可以有效地调控金融市场的运行,反映社会经济市场的供求关系。此外,应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互助制度与个人储蓄积累制度为主题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创造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促进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进程。

因此,应有效调节与分配市场资源,将利率的自主定价权交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使各个金融机构依据自己的存款需求与贷款供给,使利率反映宏观市场经济的供求关系,成为经济运行情况的准确的价格信号,得以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为导向,反映市场经济供求关系的市场利率体系。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继续稳健地向前迈进长期大额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利率互换试点的“开闸”、衍生品交易市场的突破等都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渐行渐近并必将最终促进一个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富有竞争意识完善金融市场的形成这些都将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均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会计学院】

责编/边文锋

上一篇:GIS在水利现代化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下一篇:张振龙:我把全家人都带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