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技能培训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3-23 07:55:58

农民技能培训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村位于*县*乡西北,全村5个村民小组,152户,530人,其中劳动力267个。学历普遍为小学文化,30%的农民为初中且绝大多数为初中肄业。41岁至60岁的农民占56%,多为文盲半文盲。60岁以上占11%。全村农民平均学历年限4.5年,远低于全县农民平均文化水平。该村农民这种科技文化素质现状,势必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该村农民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两低三缺”。“两低”即致富能力低、文化素质低。“三缺”即缺少懂科技、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缺少带头创业的致富能手和掌握新技术的实用人才。主要原因有:一是求学求知的愿望不强。*坝很大部分农民一字不识,依靠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少,思想封闭,观念落后,不少农民认为不管有无技术,每天照样能挣几十元钱,同时还早晚在家,白天围着票子转,晚上围着老婆转,农忙时也不求人。二是求学求知的方向不明。金银花、茶叶为该村的特色产业,且具一定规模,但缺乏银花、茶叶种植加工技术,也无能人从事规模经营和协会带动,效益不高,农民对种什么,怎么种,心中茫然。而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又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劳务市场需什么,学什么,打工无技能,收入不高。三是基础教育水平不高。该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近10年内没有进一名正式教师,由一名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的初中生代课,三个年级进行复式教学,50年中仅考走6个大学生,20年中仅考了4个高中生,致使村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实施培训工程。加快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就必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实施培训工程。一是观念培训。必须聘请专业人士为村民进行“洗脑”,给他们带去开放的、竞争的、科学的观念。二是农村适用技术培训。针对大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家庭负担偏重的实际,将培训阵地下移,以农民需求为目标,以农作物栽培、畜牧养殖、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式培训。开设“田间课堂”,采用“点菜式”科技服务,进行田间示范培训。对农民选择较多的“菜单”,建立示范基地或选择示范农户,分批集中培训;对选择较少的个别“菜单”,组建科技“小分队”入户解疑培训。

创新培训机制。坚持“政府统筹、部门运作、农民参与”的原则,建立规范有序的培训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民培训纳入本地区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在培训经费上,应建立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农民工共同投入的费用分担机制。引导用工企业加大培训投入。针对农民培训分散性、流动性和季节性等特点,以中短期培训为主,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一是与乡镇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具有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农民工求职的劳动力市场合作,把技能培训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工作结合起来;三是与大量招用农民工的企业合作培训。送教师、教材到企业,逐步建立起订单培训、企业参与、跟踪培训的机制,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培训急需人才。

培训急需人才。行政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村社两级干部。经营创业型人才。主要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兴办大中型种植场(基地)、养殖场(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畜种业公司、农产品加工厂(公司)等实体的中小业主和企业家。包括农村中专兼职的农产品经销大户、运输大户、专业协会带头人等。这类人才是目前农村最急需的人才。技术推广型人才。主要包括常年奔波在农村一线的农业种植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新型农机具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推广人员,也包括各类种养殖大户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绿色证书获得者、农民技术职称获得者等。能工巧匠型人才。主要是具有一定水平的木匠、泥水匠、石匠、农用机械手、农村厨师、农村理发师等能工巧匠。转移输出型人才。主要是指通过接受非农技能培训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向城镇输出转移的农民工,也包括打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返乡创业的人才。

上一篇:交通局完善安全整治实施方案 下一篇:旅游局加强安全监管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