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思考

时间:2022-03-23 06:49:05

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思考

摘要:现阶段,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远远滞后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推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事业会计核算体系是今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权责发生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107-02

我国自199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来,至今已十余年。在这十年里,国内外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行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远远滞后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步伐,事业单位的会计改革也需不断深入。因此,笔者就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本情况

目前,1997年财政部颁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随后财政部又相继颁布了中小学校、高等学校、科学事业单位、医院和测绘事业单位等会计制度。这些会计制度共同构成了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体系(简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统一了会计记账方法,确立了会计信息的要求,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支出等五大会计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等会计报表及其附表、会计报表附注、收支情况说明书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一套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规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于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遵循该原则,而《医院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基础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而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则需遵循《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也逐步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

二、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预算会计体系亟待加强

虽然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体系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与调整,但是预算会计改革仍然比较滞后,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对象仍然主要以预算资金的收支为主,并未发挥其在加财政预算管理和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加强政府预算会计体系的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而事业单位会计作为政府预算会计体系的一部分,在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建设过程中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情况不容乐观,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管理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存在着诸如会计基础薄弱、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会计信息不准确等一系列的问题。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反映单位的资产、负债、业务收支及结余情况。例如,当事业单位对外借债时,应承担相应的贷款利息,属于事业单位承担的债务,当拖欠职工工资福利费及应收未收服务性收费欠款时,属于事业单位享有的债权,而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时,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却不真实、不准确。可见,只有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才能真实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三)事业单位会计的收付实现制亟待转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一些主要国家,在政府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核算中已逐步引入了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在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和预算会计核算一般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该方法无法全面地准确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的负债状况,不能及时分析事业单位的资金运用情况和效果,尤其对那些跨年度交易引起的风险更分析不足。相比之下,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更具较大的优势,该方法对评估财务风险,提供危机预警信息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为与国际接轨,作为政府会计分支的事业单位会计,也应该从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化。

三、对于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几点建议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应结合自身特点,并借鉴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的先进成果和成熟经验,针对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立健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一)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该会计制度适用范围较广,并且旧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已经有很多的条款不再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即使有些事业单位采用该制度,也只是套用国家事业单位统一的会计制度,并没有结合自身特点,补充和修订其中的条款,形成了众多事业单位的会计如同炮制一般。因此,我国应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制定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统一地指导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在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对于那些事业单位的特殊情况,应对其中的条款给予一定的宽松条件。

(二)递进式地将收付实现制转化为权责发生制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在会计核算基础的选择上,仍应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兼以权责发生制为辅的“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并在逐步适应过程中递进式地将收付实现制转化为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对于应收未收到的收入,应拨入实际未拨入的收入以及应付未付的费用全部登记入账,在会计账上予以反映,则事业单位结余才会更加真实可靠。

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过程中,需重新构建相关的会计科目,然后对其进行核算。对于会计报表部分应力求原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结构不变,对于那些责任比较明确的、预算安排影响较大的重要负债,则可以以报表附表的形式进行单独披露。这样既可以保证原有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结构不变,也可以对重要会计信息进行充分地披露。

(三)将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会计账目

由于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分开核算,致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应将与基建相关的核算内容补充进去,使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会计的大账,并需要设计与之相应的基建报表,来满足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管理需要。

(四)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改革措施

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是一个漫长的道路。改革过程中,应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选择适合的改革切入点,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切实可行的措施。改革措施的选择需要分步实施,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勿盲目为改革而改革。对于那些以纯经费收支为主的事业单位勿贸然实行权责发生制。另外,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应与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步伐相一致,防止过左或过右的思想。

(五)建立完整的报告体系

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的报告主体分为财政总预算主体、行政单位主体和事业单位主体。而事业单位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已无法满足内部控制的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至少应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附注,并提高会计附注的重要性。对外报出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预算收支总表、国有资产情况表、基建投资表和附表等。其中,预算收支总表反映预算收入及支出的情况,基建投资表反映基建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增减变动及完工情况。事业单位的报表形成一个体系,便于报表信息使用者的使用。

四、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是未来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成果直接关系到我国财政管理改革的成败,如何递进地实行权责发生制等会计改革,需要每一位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特别是高层财务管理人员的出谋划策,以加快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步伐。本文仅针对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几个问题,对其改革提出了相关的几点建议。在改革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刘炳江.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9(5).

[2] 崔惠玉.政府会计改革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J].财务与会计,2009(12).

[3] 陈江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初探——小议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J].经济研究参考,2008(71).

[4] 池昭梅.我国政府会计计量基础的现实选择:双基础模式[J].财会月刊,2009(34).

[5] 金希萍,宋 靖.预算管理制度与政府会计改革浅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9).

[6] 张翠华.试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29).

[7] 王 娟,朱海英.从公共受托责任角度看政府会计改革[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8(7).

上一篇: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下一篇:非目的语环境下汉语学习动机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