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3-23 04:15:48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摘要: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部分学生“不开口”或词不达意的现象让执教者很头痛。尤其在一些处于典型的城乡交界地带的初中学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差别较大,导致课堂上教师“拉不动”的情况更加严重。这时上课教师的感觉就像“老虎吃蚊子——无处下嘴”,有劲使不出。这时如果把学生比喻成一团棉花,那这时老师就像在和棉花打架。教师情绪很难保持高涨,课堂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把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变成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学会做人的参与性课堂,所以如何让学生“敢言”、 “多言”、“能言”,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敢言 多言 能言

吕叔湘先生有言:“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①说的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同时也强调了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观念影响下,语文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限制,在课堂上被“标准答案”所牵绊,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毫无疑问,教师的垄断式教学是导致学生“不开口”或“不会说”的最大诱因。所以,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下面几点是我的一些切身体会。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言”

卢梭说:“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役使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有他的自由。”②这一点可以化用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经过六年的课堂实践,我切身感到了给学生自由、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倡导赏识教育的教育重要性。我觉得,教师不应再在高高在上的“师表”光环里洋洋自得,而是要放下“身段”,成为学生最真挚的朋友,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学生人人能感觉到“我能”、“我行”、“我会”,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我在课堂上坚持用“我们”替代“你们”,这样学生尤其是那些“不开口”、“不会说”者在心理上比较放松,容易提出问题。毫无疑问,欢声笑语的课堂比“一脸死相”的课堂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也更会得到学生的喜欢。

同事的一堂成功的公开课《斑羚飞渡》也印证了我这个观点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堂课没有往常公开课的矫揉造作、连篇累牍、花里胡哨,教师只设计了两个主观性很大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在充分阅读、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很好的发挥了主动性。整堂课真的做到了畅所欲言!老师的引导非常到位,学生回答问题踊跃并很有独创性。我了解到这位老师平时对待学生非常和蔼,学生很喜欢她,在课堂上能和学生打成一片。更重要的是,她非常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课堂上频繁使用“太棒了!”“大家为他的精彩发言鼓掌!”之类鼓励性的语言,扫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调节了课堂气氛,确实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看得出来,她的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熏陶,在课堂上都能放得开,确实做到了“敢言”。

我想,要改变学生语文课堂上“不开口”、“不会说”的现象,必须让他们“敢言”。敢想,敢说,这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素。执教者万万不该用所谓的“标准答案”禁锢学生的思想。如果双眼紧紧盯着教学参考书,完全看不到学生的灵气,那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就只有一种表现,那就是三缄其口。

二、“胸中有书,眼中有人”③,鼓励学生“多言”

新课程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要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学习”④,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时刻让学生感觉到课堂环节是有趣味的,自己的发言是有意义的,而非呆板的说教、照本宣科的沉闷和抄抄写写的无聊,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言”、“多言”。

“学高为师”,我认为相对于其余学科的教师而言,语文教师的博学多才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古语讲如果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么他必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口吐莲花”,我想他的学生的发言一定会让人惊喜连连。

当然,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除了做到“胸中有书”,更要“眼中有人”,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是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准。要时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环节。比如有教师讲《羚羊木雕》,就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和文中角色是同龄人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时空穿越”——扮演文中角色,体会作者心理变化。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使得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对于文章情感的体验非常到位、丰富,自然会“多说”。

三、多管齐下,长期坚持,让学生“能言”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灌输———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发现式学习。我认为,要是能把学生的“能言”能力培养好,可以说就找到了一条实现“发现式学习”的捷径。

在执教过程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小组合作、演讲、比赛、材料收集、自己制作课件等方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并且设法形成长效机制,让学生把这些好的做法形成习惯。我一直坚持三分钟演讲、单元活动和话剧编排等,还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贯穿于课堂当中。长期的坚持,使得学生不仅会与文本“对话”,更会和老师、同学对话。在这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不断地得到鼓励,不断地得到支持性的建议。在三分钟演讲中,我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演讲稿先让小组组员讨论、修改,在课堂上演讲结束后,又会让学生自己找同学进行点评,指出优点,提出意见;在话剧表演中,都是选用不同层面的学生,自行排练,初具规模后才邀请老师进行观摩和指导。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仅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各种形式的合作中,学生们更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这与新课标提出的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不谋而合。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就是“给学

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⑤我想,语文课堂上只有让学生多参与,才能使学生“言”得多,“言”得丰富,“言”得有血有肉。

当然,语言能力的培养基于高尚理智的情感。我想,一个语文老师,如果采用了有效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并持之以恒,不光会使自己的课堂“香飘满室”,更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乃至其心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杜威认为,“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⑥我想,如果一个初中的孩子能接受到三年的全方位参与式语文课堂的教育,他肯定会“久入兰芝之室而不闻其香”,那些高尚的情感、伟大的情怀都会蕴含在他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中,而这对于初中学生学习其余科目又是多么重要!

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动力不足的现象,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部分学生已习惯用漠视态度对待学习。在教学中课堂是龙头,所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让他们“敢言”、“多言”、“能言”,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及探索。

参考文献

[1][3]《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86、6页

[2]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80页

[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86页

[5][6]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56页

上一篇:认清语文阅读的本质,还语文阅读本来面目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