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全在鬃人外

时间:2022-03-22 09:34:43

功夫全在鬃人外

白大成认为做鬃人并没有什么困难,也不避讳制作工艺被公开,因为真正做好鬃人,“功夫全在鬃人之外,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古典文学、戏曲故事,乃至演员的手、眼、身、法、步,怎么在舞台上表演。”

北京什刹海附近一个幽静的院落里,71岁的白大成晒着窗户里透进来的慵懒阳光,如果要说这个院子看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周围都加盖了二楼,白大成一家的日常生活都在楼上,一楼的几个房间则立满了展示柜,挂了一块“家庭艺术馆”的牌子。

几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白大成就出面接待外宾,而到2008年奥运会期间,这里更是人来人往,在连续50年的时间里,白大成一直都是北京民间艺术的标志性人物,这皆是因为他掌握着独一无二的鬃人制作工艺。

鬃人是北京特有的手工艺品,始创于清朝末年,受皮影戏和京剧影响而产生,用胶泥做头和底座,用秫秸秆做身架,外绷彩纸外衣,并絮少许棉花,然后依据人物故事勾画脸谱,描绘服饰,底座再粘上一圈约二三厘米长的猪鬃,便制作成一个生动的鬃人,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按戏曲行当放置于铜盘中,“当当当当”轻轻敲打铜盘的边,靠猪鬃的弹力,盘中的人物便会舞动起来,再配上京剧的唱腔,就如同真人在舞台上演出。

白大成制作的鬃人又比前人进了一步。过去的鬃人没有腿,下身只是一个锥体,白大成根据不同的戏文让人物“长”出了腿,这样就更像戏曲里的亮相;服饰则从纸质变为丝绸,帽子、头饰上的绒毛用毛线揉成;刀枪兵器用的是薄铝片;翎子则是孔雀毛;幼年学习的绘画功底也在绘制脸谱时派上了用场。

作为过去手艺人吃饭的家伙,家家都要有独门绝招,鬃人也不例外,它的制作技艺始终掌握在王姓艺人手里,在护国寺、隆福寺、白塔寺等地的庙会上贩售,等到了解放,没了庙会、也不能做买卖,这手艺自然而然就断了。

其实白大成接触到鬃人也有些阴差阳错,1959年从航空工业学校因病肄业后,街道安排他干点事,因为自小喜欢美术,于是就让他跟着街坊学习扎鬃人。“学一门技术,自谋生路。”在全国一片合作化的浪潮中,白大成做出一个大胆的举动:“我给北京市政府写信,申请营业执照。”更意外的是,这个愿望居然实现了,于是在当年的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有一个柜台专门卖白大成做的鬃人,“做一个小鬃人他们给我人民币3毛钱,工美再往外卖3毛6分钱。”白大成至少过上了不愁吃穿的日子。

不过,今天在工美已经买不到老爷子做的鬃人了,只能上门定做,而且还得看白大成的时间是否能安排过来,“民间艺术不求规模大,我用了50年时间把鬃人保留下来,为什么那么多人慕名来我这儿,因为我这儿有特色,如果做得满街都是就没特色了,要是早期开工厂我也能赚很多钱。”

当然,白大成也不怕别人学,曾经有电视台来拍节目,问他有的工艺步骤是不是要回避一下,白大成说随便拍。“做鬃人谈不上什么难,功夫全在鬃人之外,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古典文学、戏曲故事,乃至演员的手、眼、身、法、步,怎么在舞台上表演。”

这一身的“功夫”不是随随便便就学得来的。除了鬃人,白大成最多的收藏品其实是那些与戏曲有关的工艺品,砚台、瓷器、家具、鼻烟壶……只要是跟戏曲有关,白大成全都不会放过,“国内还没有人像我这样,收藏这么多门类的戏曲艺术品。”

白大成现在有两件要紧的事,一是做一套三国的鬃人,说到这儿老爷子几乎把魏蜀吴三国的文官武将都数了个遍;二是把一些老的、失传的或者不常演的戏,有机会搬到这小小的铜盘里上演。

莆田纸扎

纸扎是莆田民间最为突出的习俗技艺之一,融剪纸、绘画、草编、竹扎和裱糊于一体,是一门复杂、精湛的工艺艺术。在莆田传统民间习俗中流行较广,其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赞誉。它是用彩纸、麦秸、芦苇、竹片等廉价原材料,扎制成各式各样的神话人物、飞禽走兽、桥梁屋宇等艺术品,无不惟妙惟肖、生动活泼。艺术制品五花八门、蔚为壮观,有拜忏类、结婚类、庆寿类、安土醮类、巡游醮类、持戒类、开光类、禳火醮类等类1000多种,内容丰富多彩,工艺刻画精细,线条分明,人物神态栩栩如生。

泥塑

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000年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此后一直没有中断,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当时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尤其以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最为出名。

面人

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地放入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

北京绢人

20世纪50年代中期,北京有一个美术人形研究组,试制成功了五件表现少数民族妇女形象的作品,这种绢人具有新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从质料上看,国外的人形头部,采用石膏粉、胶泥和木头做成,而北京绢人,从头到脚都采用了中国丝绸、绢纱,人物的脸型、服饰和动作表情,充分体现出中国风貌。也因为做成人形的主要原料是彩绢,所以被人们称做“北京绢人”。绢人的制作要经过雕划、彩绘、缝纫、道具服装、头饰整理等十几道工序,不论哪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妙而高超的技巧。

上一篇:不是神话,下岗工人发明纸上烧烤年赚千万 下一篇:记者眼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