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媒体编辑的创造性劳动

时间:2022-03-22 09:27:57

浅析媒体编辑的创造性劳动

摘要:媒体编辑在稿件审读加工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就是一种创造性精神活动过程。编辑必须具备新思想,并尽量掌握有关领域的知识,才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稿件,也才能有胆识和敏锐的洞察力选择创新稿件。编辑主体的创造性作用,贯穿于编辑出版的全过程。

关键词:编辑主体;审读劳动;创造性;作用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20-02

谈及编辑主体的创造性作用,人们就会想到选题策划,以为选题策划才是编辑主体创造性作用的体现。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文字编辑处原创者和阅读者中间,以原创作品(书稿)为工作对象,通过审读、加工,使原创作品达到编辑出版的质量要求,实现文化传播和文化积累的任务。传播学认为,以图书为媒体的文化传播活动,由作者、主题、媒介、读者、效果五个要素构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作者、媒介、受众三个要素。作者是传播者,主题要通过作者的创作活动才能表现;受众是接受者,传播的效果要通过受众的收视、阅读才能显现;但是,作者与受众并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图书、广播、电视这个媒体发生传播和接受关系的。例如,出版社是图书生产者,处在文化传播的中心位置,在文化传播中起着中介作用。编辑是文化传播中介作用的主要承担者,编辑的创造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的效果。

"编辑在手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符号之前,作者和编辑就已经展开创造性的合作过程。

先说选稿吧,编辑每天要从大量的来稿中,挑选出可用的稿件,然后根据一定的报道思想,按照一定的报道意图,遵从一定的报道要求,依据节目或版面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版面。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扬弃"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格美国知名编辑罗斯也认为:编辑工作就是"协助作者找到最有效的方式来表达他们想表达的内容"。他还说:"最好的编辑……是编辑到什么程度最能让作者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作者的作品放出最耀眼的光彩。"媒体编辑在新时期发挥创造性作用,把握好舆论导向显得尤为重要。

1.发现编审亮点

发现编审亮点,独特的观点、独特的发现,是编辑主体创造性作用的主要内容。发现的内涵有三:一是发现价值;二是发现潜在价值;三是发现作者尤其是创作新人。

如果把发现有价值的书稿比作发现金块,那么,发现来稿的潜在价值就好比发现含金的矿石,后者更能反映编辑的学识和功力。精心策划编辑的稿件,像金块那样的是极少见的,许多优秀作品的初始稿,只是含金的矿石,经过编辑与作者"创造性的合作过程",剔杂提纯,雕琢成器,才成为优秀作品,它里面潜藏着编辑无私的创造性劳动。因此,编辑的发现有一条重要原则,用美国编辑舒斯特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就稿子目前的状况匆匆下判断,而是就它未来可能呈现的面貌来作决定。"发现"未来"才能真正体现编辑发现的作用。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编必须审时度势,发挥其创新思维模式,重新审视新闻市场环境,把新闻创作定位在受众市场需求上,并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适时的调整新闻创作的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广播电视新闻营造一条创新之路,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使新闻创作能够迅速融入到激烈的市场环境。

2.稿件的潜在价值

编辑对记者、通讯员稿件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某个新闻事实进行深入分析、去伪存真的过程,把每篇稿件所 蕴 藏 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使有价值的内容得到最好的表现,使其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也就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其有新闻价值的实质内容。

即使是发现"金块",也绝非易事,出版界视金为土的事情时有发生。著名小说《青春之歌》,就曾辗转多家出版社,终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发现。当代最畅销的著名散文集《文化苦旅》,书稿也曾遭厄运,被一家出版社视作休闲书,并被涂删得面目全非。作者无可奈何索回书稿 ,随手弃于屋角。上海知识出版社的编辑王国伟,偶然得知这部书稿的遭遇,便向作者索来阅读。王国伟在《〈文化苦旅〉成书前后》一文中这样描述读后的感觉:"我捧回已落满灰尘的书稿,一口气读完后,激动不已。书中所释放出来的生命信息和作者良好的文化感觉,一下子抓住了我的心。尤其是作者深入浅出,把沉重的历史和深邃的文化底,通过非常感性的文学语言输送出来,既建立了一种轻松进入的通道,又营造了生命之间平等对话的氛围。这样的文化大散文已久违了。我如获至宝,心中已深谙此书的价值,也庆幸原先那家出版社的失误才使我抓住了机会。"余秋雨由于遇到了知音,作品得以从书斋走向大众,并从而赢得广泛的知名度。同是余秋雨,同是《文化苦旅》,两位编辑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判断,造成了作者和作品的两种不同的命运。这一正一反,充分证明编辑主体在审读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

按其劳动特点而言,编辑学研究的对象是精神生产的产品,是思想、理念的结晶,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果,是现实生动体察的升华。既是脑力劳动者个人劳动的实绩,也是它得以成型的特定社会的产物。因此,它是现实的,同时也是历史的。它受经济的、政治的、思想文化的社会诸条件的制约,经过编辑整理加工,成为物化的精神产品。

编辑处理研究对象和劳动对象的过程,就是参与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不能把编辑的劳动看作是"简单的重复劳动"。

可见,编辑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凝聚着编辑的创造性劳动。渗透到了整个编辑工作的选稿、组稿、编稿、制题、组版的全过程之中。

面对成堆的稿件和录音带、录像带,编辑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新闻的真实性、导向性、时效性、信息量、主稿和副稿的搭配、整体结构、总体效果、上边精神、基层情况、当前重点,版面或节目的传统风格,适时的变换调整,鲜明的主题、多样的品类,还有驾驭专题节目的能力,删改消 息的功 夫,过渡衔接的技巧等。可以说,一次编排就是对编辑综合素质的一次大检阅,是鉴别编辑创造力的试金石。

参考文献:

[1] 华亮 - 试论编辑劳动的创造性――兼与张志国同志商榷[J].编辑学刊,1986.

[2] 孙丽芝.论编辑劳动的创造性[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

作者简介:

于艳(1964-),女,汉族,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节目的采编与制作。

上一篇:也谈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管理者艺术 下一篇:浅谈传统文化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