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传和交传翻译质量比较

时间:2022-03-22 04:41:55

同传和交传翻译质量比较

摘 要: 本文对同传和交传翻译质量进行了比较,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翻译内容相同、使用技巧相近的情况下,听完完整的句子是高质量翻译的前提。

关键词: 同传 交传 翻译质量 比较

译员是发言人的代言人,因而他的翻译好坏将直接影响发言人的发言效果。考虑到这一点,组委会往往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会给译员提供一份会议日程,有时也向译员提供发言稿供翻译时参考。Jones(1998)[1]对译员和发言稿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他说客观地讲译员无法知道会议的整个安排,就如同传译员无法知道发言稿中的句子是陈述句还是否定句一样。因此,如若译员能在发言前听一遍发言稿或者提前熟悉发言稿,无疑,他的翻译质量会大大提高。原因很简单,译员与发言人得到了有效的沟通。

一、同传与交传的特点

英汉同声传译是将英语转换成汉语或汉语转换成英语,它需要几乎与发言人以同样的速度,眼、耳、脑相互配合,最后通过口头表达译出语,所有这些活动几乎要求在一瞬间完成。换言之,同传的特点是把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合理地、均衡地分配到各个“职能部门”。交传和同传略不同:交传译员的优势在于听完一句或一段话之后才译,从而提前获得了发言或演讲的整体或大意,并且有一定的时间来组织、思考或斟酌。Gile(1995)[2]曾对译员的脑能下过定义,他说,译员的脑能并非是无限的,如若翻译负荷超过了脑能极限,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就英译汉而言,译员面临的困难要远远超过汉译英译员。按照(Call,1985;Griffin,1990)[3]的观点,译员在听外语时,无论他们的短时记忆还是长时记忆中的语法规则均要弱于听母语。Weber(1990)[4]把这种情况称为“吸收临界”,也就是说译员听母语时的临界要高于听外语的临界。

除此之外,由于英汉语法之间的差异,译员需要储存大量额外的信息,这无疑给译员记忆增添了负荷。MacWinney(1997)[5]指出同传翻译所需的大量信息超出了常人的记忆负荷。这就是为什么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员不得不以牺牲某些句子为代价的原因。而交传译员不存在这一问题,因为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预测,加之通过笔记还增强了他的整体感。同传译员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一对一的句子翻译。Garman(1990)[6]在谈及日常词汇和专业词汇在同传中的关系时曾指出,比较之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专业词汇的情况要少于日常词汇,因此,翻译起来不如日常词汇来得那么快捷、便利。同传与笔译更有所不同,笔译人员可以反复地斟酌、推敲。而同传译员即使对上句译文不甚满意,也必须将精力转移集中到下一句;他必须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发言人下一句的发言进行瞬间预测,力求发言人话音刚落就能说出译语。由此可见,同传预测效果不如交传预测效果好。交传预测效果好于同传,所以在一对一的译句中反应要快于同传。

毋庸置疑,同传与交传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受发言人的讲话速度、信息量的大小、专业程度以及发言人讲话本身的连贯性与逻辑性等的约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同传译员有时能跟上发言人,有时则不能。Gile(2000)[7]对此曾有过形象描述,他指出,译员只能被发言人牵着鼻子走,他们身不由己,不能因为重组信息就绕过去,更不能地漏译或者专挑较简单的那部分翻译。研究发现,在译员的语句翻译的时间上,两组译员和发言人没有明显区别。这说明,同传和交传均需根据句子的长短,合理调整句子结构。唯一的区别在于由于受记忆负荷影响,接受源源不断的信息输入,使同传译员在某个句子上停留时间明显要超过交传译员。

Slobin(1979)[8]对同传和交传翻译中的指标进行比较后发现,在七组指标里――发音、流畅、衔接、忠实原义、完整性、语法和术语,交传译员完全满足了规定的七组指标,而同传只满足了其中的两组。在一个较长的语句中,同传翻译随着发言人的停顿而延长;交传译员不受此影响,他基本上保持了平均的语速。此外,Lee(2004)[9]还对同传译员和交传译员的译出语作了比较,他分别给两组译员一篇有9个句子的发言片断,结果发现,交传译员比同传译员的语句更稳定。9个句子中,交传译员能译出8个而同传只能译出3个。这说明已熟悉发言内容的交传译员的预测能力要高于同传译员。因此,交传译员可以从时间、内容上同发言人保持一致。

二、同传与交传的差别

众所周知,同传译员在听完一个意群之后开始翻译,句子间的停顿长短直接影响句子听译时间,进而影响翻译质量。语句比重是一个不容小视的因素,译员语句比重影响其翻译时间。一般说来,语句比重越高,需要的翻译时间越长。可见,翻译的准确性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

Lambert,Daro和Fabbro(1995)[10]指出漏译是翻译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对此他们进行了一项试验,研究表明,在一篇长达136个句子的发言稿中,同传译员只译了89句,占65.5%,而交传译员则翻译了107句,占78.7%。此研究结果同时也验证了他们的观点,交传准确性远远高于同传。前者准确率达80%以上,而同传准确率只是73%。

与此同时,学者还对译句之间的停顿作了分析研究。句子间的停顿是指译员停止了输出,同传间里不再听到译员的译出语。Burik(1973)对停顿有过这样的阐述,他说:“如果发言人已经开始了发言,而译员却因等待他理想中的意群出现或适时的机会到来尚无任何反应,即便是几秒钟的时间耽搁,与会者不是感到骄躁不安,就是觉得莫名其妙。”尽管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停顿平均时长并非特别明显,但同传译员每句前停顿时间是1.55秒。

在听译时间上,同传译员的听译时间超过交传译员。Gerver(1975)的试验表明,在全场翻译中,同传译员句子间的停顿占9.74%,而交传译员是4.66%。这说明同传译员信息处理难度大于交传译员。Weller(1991)宣称听源语最怕的莫过于似懂非懂,没有对全句的完整理解便不能保证全句完整的翻译,特别是在结构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上。而且,句子间的停顿过长又反过来影响下一句的准确性,结果往往是,要么译一半,要么干脆放弃整句不译。

三、结论

大量的分析研究表明,交传翻译质量远远高出同传翻译质量。准确性受一系列变数影响如句子与句子间的停顿、句子从听到译的时间、每句翻译所需的时间,等等。研究还发现同传句子与句子间的停顿频率要高于交传。造成同传译员不能做到与发言人语句完全对等的原因是,译员在高负荷压力下处理多功能信息时,倾向于抓住含信息较少的句子翻译。同时,同传译员的听译时间由于停留在某个句子上而延长。与之相反,交传译员能直观地降低听译时间。另外,听译时间的延长往往影响下一句的翻译。不仅如此,在句子间的停顿上,同传译员的停顿时间也长于交传译员。这是因为交传译员事先已经熟悉了发言内容,而同传译员需要集中有限的精力来进行加工处理,这样便导致了句子停顿时间加长从而影响了每句的翻译时间。研究还表明交传每分钟音节翻译要高于同传,与每分钟听译一样,遇到难句时每分钟音节翻译便会下降。每分钟音节翻译越高,证明译员信息处理能力越强。

参考文献:

[1]Jones,R.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 [J].St.Jerome Publishing,1998.

[2]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1995.

[3]Call,M.E.Auditory Short-term Memory,Listening comprehension,and the Input Hypothesis[J].TESOL Quarterly,1985,19,(4):765-781.

[4]Weber,W.K.The Importance of sight Translation in the Interpreter Training Programme in Brown,D.M.(Eds.),Interpreting-Yesterday,Today,and Tomorrow: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Scholarly Monograph Series 4,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J].1990.

[5]MacWinney,B.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Model in J.H.Danks,D.M.Shreve,G.M.Fountain and M.K.McBeath(Eds.)[J].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

[6]Garman,M.Psycholinguis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7]Gile,D.Issues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t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in B.E.Dimitrova and K.Hyltenstam (Eds.)Language Processing and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J].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2000.

[8]Slobin,D.Psycholinguistics,Glenview[M].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1979.

[9]Lee,T.Analysis of Paired Korea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for a Speech Given in English[J].Forum,2004,2,(2):293-313.

[10]Lambert,S.,Daro,V.and Fabbro,F.Focalised Attention on Input vs.Output During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Possibly a Waste of Effort [J].Meta,1995,40,(1):39-46.

上一篇:口译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中西翻译理论发展比较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