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音乐哲人

时间:2022-03-22 12:19:26

永远的音乐哲人

摘要:亨德尔是西方音乐史上巴罗克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本文旨在梳理他一生的音乐历程,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的音乐哲人。

关键词:亨德尔 音乐哲人 巴罗克时期

即使你不认识亨德尔,但你绝对在西方圣诞节或万圣节上听过庄严地《哈利路亚大合唱》,这首总是由万人齐声同唱,万人共同急切的呼唤“哈利路亚”的合唱曲。透过神圣、庄严、虔诚的乐音,音乐家澎湃的感情和坚贞的信仰毫无保留地涌向听众的耳朵,曲中藏着的力量不仅让信奉基督的人得到深切的慰藉,也震撼着普通人的心灵。

一、违抗父命,勤学苦练为音乐

亨德尔这位西方音乐史上巴罗克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出生于1685年,德国的一个小镇哈雷。家族没有良好的音乐背景。这位未来的音乐巨匠,差点被做理发师兼外科医生的父亲扼杀了他的音乐前程。从小父亲就反对亨德尔学习任何乐器,一心只希望他成为律师,还跻身上流社会,得到较高的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但年幼的亨德尔,靠着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天赋异禀加上勤学苦练,硬是偷偷背着父亲把音乐学得非常极致,即使进入哈雷大学学习法律专业后,亨德尔终究还是放不下音乐,在一边上课的同时,还一边在教会兼任管风琴师。之后几经挣扎他还是放弃法律课程,毅然选择音乐作为他终身追求的事业。

二、贵人相助为音乐

8岁时一次偶然在萨克森宫廷的弱管琴键的精彩演奏,被喜爱音乐的阿朵夫公爵发现,他被年幼的亨德尔的琴声深深吸引,直说这孩子身上藏着难得的天分,一定要好好挖掘出来,于是他为亨德尔创造条件,说服他父亲让他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不出三年亨德尔就学会了风琴、小提琴和竖琴,而且尝试谱曲、创作。这个时期只有十多岁的他,已经写出了一些教会用的清唱剧和给不同乐器弹奏的奏鸣曲。这是年少的亨德尔在音乐道路上的第一个贵人,使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日后辉煌的音乐之路作了非常的铺垫。

三、一生辗转为音乐

亨德尔这位英籍德国作曲家,在1706年秋天21岁踏上了意大利半岛马靴形的土地。这位向往意大利的音乐家最先抵达佛罗伦萨,而后为了拓展更为丰富的音乐视野,他四处游历,拜访大小城镇。其中大部分时间停留在威尼斯与罗马,在那里音乐圈的朋友,向大师学习作曲吸取养分。而四年之后在意大利小有成就的亨德尔一定回德国发展。然而,才回到汉诺威宫廷工作。不到一年,亨德尔觉得沉闷无聊,有幸的是合约中包含着一个让他到英国访问一年的协议。当时英国首都伦敦是个印刷业、传播业盛行,人文荟萃,充满机会的城市,比起欧洲其他大城市,伦敦为音乐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英国的富有民众对音乐活动参与和投入程度又相当高,任何有才华的人只要凭借本事都有机会出头。年轻的亨德尔对这个迷人的城市非常向往,到1711年的约定访英的时间一到,便迫不及待直奔伦敦,那里果然是亨德尔的乐土。这位德国的音乐新秀,很快入驻英国乐坛,日后更将半生的岁月和创作才华都留给了这块土地。从20多岁旅居英国,乐不思蜀到42岁归为英国籍,成为真正的英国公民。在这个他热爱的国家创作、演出、生活及终老。

四、永远的音乐哲人

从年少是开始就孜孜不倦作曲的亨德尔,涉猎面广:清唱剧32部,歌剧46部管弦乐,大协奏曲、室内乐、组曲、序曲多首。他为上流社会,为宫廷和剧院而创作。他特别擅长创作嘹亮,节奏强烈的音乐。这就给听众产生一种感官印象,使人激奋、着迷。布局的宏大,明朗使作品清晰灿烂。亨德尔舍弃了一切有损于作品的明朗或整体和谐的东西,他的音乐质朴、简洁,深受群众的欢迎。这位伟大的音乐巨匠为音乐生、为音乐逝。1759年4月伦敦皇家剧院的舞台上,再度站着73岁高龄,双目失明的亨德尔,从10年前开始清唱剧《弥赛亚》。每年一度的义演都由他亲自指挥、主持。然而这一次身体衰弱的亨德尔由于太过疲劳,撑不住整场演出,昏倒在指挥台上。8天后,这位音乐大师便与世长辞。疯狂热爱他音乐的英国民众将他的遗体葬在西敏大寺地下墓室的哲人祠,葬在此地代表着亨德尔有英国最高荣誉,同时也透露出英国人对他的无限推崇和追思。

上一篇:从《葬礼进行曲》探析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风格 下一篇:从《八佾》看孔子的礼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