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的对策

时间:2022-03-22 04:52:45

提升“村村通”广播电视节目的对策

“村村通”工程作为一项国家主持实施,旨在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广播电视覆盖率,以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推进农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的进步,促进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但是只通设备,不通内容,难以达到工程实施的最终目的。新一轮“村村通”工程已经全面展开,计划至2010年完成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同时加强工程的维护,保证“长期通”。笔者认为,要提高对农传播的效率,确保传输的节目质量,满足农民的需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这不仅仅是媒体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保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

构建对农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长效机制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贫富悬殊巨大,农村的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而农村广播电视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国情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任务,要求将“村村通”工作做到“五纳入”。从政策保证和财政方面国家给予了“村村通”扶持,加大资源向农村的倾斜,有利于工程保质保量的推进。①而要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有:

媒体资源合理配置。媒体资源严重的向城市倾斜,忽视了广大的农村受众。“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就是要改变这种局面,平衡农村的媒体资源。随着工程的推进,节目数量的逐步增加,建立专门的对农频道、频率,扶持对农节目的发展势在必行。中央和省级一套必须为农民办节目,而且要给予时段、资金和人员的保证,确保节目质量。同时,国家可以运用政策手段整合现有电视传媒资源,建立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畅通的对农电视网络,对重点节目、优秀节目国家要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证持续发展,为“三农”服务。

媒体承担应有的责任。媒体作为一项公共资源,理应为大众服务,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保证社会效益,不能忽视自己公共的性质和文化属性。中国是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有权力享有这项资源。媒体走向市场,进行产业化经营,赢得利润,具备财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时,不能唯利是图。媒体应该积极地参与新农村建设,为改变农村的旧貌,促进政治经济文明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农村拥有广阔的空间,将来也是媒体发展的必争之地。

新时期“村村通”

对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新要求

新一轮“村村通”工程的实施,着重加强网络覆盖和节目质量。网络覆盖的提高,有利于提供稳定的信号,清晰的图像,确保农村受众收看到声画俱佳的电视节目。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体的分化,他们已经不是单一的依靠种地为生的农民,已出现了农民工、农村个体户、乡镇企业者等等职业。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世界,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传播的节目,立足 “三农”,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增加科技兴农、法律知识、卫生防疫、文化娱乐等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采取措施:

首先,增加央视和省级卫视对农节目的数量。“村村通”工程传输的节目主要是卫视第一套节目,如果不同的卫视频道、广播频率在不同的时段开办各种对农节目,内容丰富多彩,不但为本地农民提供了信息资源,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民提供了生产生活的借鉴。农村节目具有地域性,必须随季节农时的变化而改变节目内容,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农业节目规模优势,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各媒体可以联合作战,对比较优秀的对农节目采用商业化的策略,进行节目市场的开发,不仅充分利用了节目的内容,也寻求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其次,富有“农”味的节目让农民想看、爱看。对农广播电视节目收视收听率不高,影响其可持续发展,陷入尴尬境地,与节目本身质量不高、不符合农民胃口、不实用有关。对农节目的准确定位很重要,那些立足于农业、反映农村、贴近农民、“农味”十足的节目才能受农民欢迎。这就需要有农业专业素养的记者,深入田间地头,深入百姓生活中去捕捉细节,交流情感;用通俗易懂的节目内容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强化科教兴农、科技富民内容,加大对农民的知识宣传、思想启蒙和文化引导。根据时代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的文化产品。

第三,重视农村广播节目的发展。“村村通”工程本应是广播电视节目齐通,但是农村有线广播的衰落,变成了电视节目“孤军作战”。广播在农村历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灵活性和贴近性是电视所不能比拟的。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各异,要解决好广播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点、生产生活特点,开办专业的农村频率和对农节目。农村有线广播设备老化、音质差、节目源缺乏致使其陷入困境,调频广播是振兴农村广播的一种良好途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各级电台拥有丰富的节目经验,对农村普及调频广播,利用广播的互动性,加强与农民的联系,为他们解疑释惑,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指导者,精神寄托的温馨家园。

注释: ①张海涛.《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6期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

栏目责编:胡江银

上一篇:“长尾理论”的电视启示 下一篇:电视节目中的“互动”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