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从换位思考开始

时间:2022-03-21 10:22:48

尊重:从换位思考开始

一道面试题引发的思考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道可口可乐的面试题:如果你是本公司的业务员,一天你开着一辆载着过期面包的卡车,准备到偏远的地方把这些面包销毁。这些面包虽然过了保质期一天,但因冷藏保存,还可以食用。半路上你碰到一群饥饿的灾民,他们把卡车拦了下来,正在灾民中采访的好几家媒体的记者也很关注这件事。请问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我看了一下网友的答案,有的说告诉记者只是生产日期打错了,但已无法更改,因此无法在市场上销售,但是面包并没有过期。还有的说告诉记者,这是过期面包,但是食用后对身体没有害处,并且让记者了解到自己的难处,希望能够得到记者的理解……

虽然答案很多,但有一个网友的答案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找机会让灾民哄抢面包,而业务员则表现出惊慌失措的样子阻拦灾民,事后再当着记者的面告诉灾民,如果吃了可口可乐的面包身体有任何不适,一定要与可口可乐公司联系。而且这名网友说道,他还会答应灾民,可口可乐公司第二天一定会给灾民运来保质期内的面包让大家吃。

最后这名网友说,其实这是他面试时的答案。他现在已经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一员了。他当初看到这个问题,想到的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声誉和影响,更想到了那些灾民。如果在工作和让灾民吃上面包之间,他选择了让灾民吃上面包,幸运的是可口可乐公司认同了他的想法。

读完这则故事,我感受最深的便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要能从他人的角度,换位思考,这样你的言行自然就充溢着人文情怀,你的价值取向也就具有了生命的高度。思维习惯让我想到了我的孩子、我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处于什么状态?倘若有一天他们遇到这样的面试题或人生考题时,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他们能站到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吗?

身边常见现象追踪

现象一:几位值日生汗流浃背,忙着打扫教室。教室被打扫得焕然一新。可一眨眼的工夫,一个大纸团又堂而皇之出现在垃圾桶旁,课桌边多了几张大大小小的纸片。

现象二:父母早早地起床,给孩子准备好热气腾腾的早饭。孩子却皱着眉头,一个劲儿地埋怨父母:“我没什么胃口,不想吃!”全然不顾父母的劝告,背上书包就走。

现象三: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举手,学生甲得到允许后站起来发言。没请到发言的同学,不等甲发言完毕,高高地举着手,嘴里“我,我……”地喊个不停。

人们评价现在的孩子,在出现频率靠前的语句中,有几个总显得那么刺眼:不懂得尊重别人、自私、冷漠……

孩子所理解的“不懂得尊重别人”中的“尊重”是什么意思呢?我对学校六年级6个班的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书面调查。

下文摘录了孩子即兴写下的文字:

1.在我眼里,尊重就是不打断别人的发言,不给别人起绰号,不去嘲笑别人,不对别人的劳动成果挑肥拣瘦。

2.你若想别人尊重你,就请你先尊重别人。

3.尊重就是对身边的东西充满爱心。比如人、动物、小小的植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尊重”的对象。

……

应该说,即使是班上最普通的孩子,也能写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这样的句子,孩子们对尊重的理解并不比我们成人逊色。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也愿意尊重别人,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孩子们“想尊重”别人,但他们“不会尊重”。

学生们对“尊重”很大程度上仅仅停留在道德认知层面。“愿不愿意尊重”、“有没有尊重”、“怎样尊重”,对小学生来说,是有较大距离的三件事情。尊重从“口号”到“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甚至融于人格,相距甚远。作为教师,怎样帮助、促进学生实现从“想尊重”到“会尊重”的跨越呢?

我决定在一学期中以“培养小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为主题,开展一次草根研究。

从“想尊重”到“会尊重”

一学期来,我围绕“尊重,从换位思考开始”实实在在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学生们无论是认知层面对尊重的理解,还是思想层面尊重别人的意识,抑或是外显的关于尊重的言行,均取得可喜的效果。

活动一:调查问卷

我参考孙云晓的问卷,结合我班的实际,围绕“尊重”,设计了一份小问卷。

1.你觉得自己是否是一个懂得尊重的人。(是 否)

2.在做决定时,你会认真考虑父母的意见吗?(是 否)

3.同学已经打扫过的地方,你从未扔过一张纸。(是 否)

4.别人不如你时,你从未出言不逊,嘲笑过他人。(是 否)

5.礼貌用语“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常挂嘴边。(是 否)

6.不觉得长辈唠叨,从不跟长辈发脾气。(是 否)

7.在跟父母发脾气时,你是否想过父母的辛劳?(是 否)

8.你是否依然觉得自己是一个懂得尊重的人?(是 否)

调查表明,孩子们对第一个问题相当自信。在被调查的班级中,高达95%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个懂得尊重的人。但随着问题的深入,孩子们举起的手越来越迟疑,也越来越稀疏。到最后一条时,不足10%的孩子仍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懂得尊重的人。随着问题涉及的内容由表及里地深入,孩子们在具体情境中不断被“唤醒”――虽然我嘴上经常提到要尊重别人,但事实上我的言行体现出的是“没有尊重、不会尊重”。

调查问卷后,我将问卷试题变为讨论题,用一节班会课的时间,让学生换位思考,自我问省。

1.在做决定时,父母不尊重你的意见,你会怎么想呢?

2.你刚刚打扫过的地方,同学毫不在意地扔了一张纸。面对这种不尊重你的劳动成果的行为,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你不如别人时,别人出言不逊,嘲笑你,说说你内心的感受。

4.在跟父母发脾气时,你觉得父母会怎么想?

活动二:班级故事

班上有一个叫“李晨”(化名)的女孩子。新学期的第一次家长会,李晨家是年迈的爷爷来参加的。老人缓缓告诉我:在李晨六岁那年,孩子爸爸就因为意外去世了,不久后,妈妈不辞而别。抚养李晨的重担便落在了老人身上。李晨和爷爷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我惊讶极了!记忆中,李晨的母亲是个集美丽、贤惠于一身的女子,李晨在日记中不止一次地描写过她。他们一家人吃饭时其乐融融的场景也曾被我视为细节描写的典范在班上大声朗读。

我心中难过极了。很想为这孩子做点什么……

一切都在悄悄进行着,除了李晨,班上所有同学都在欣喜地忙碌着:热情洋溢的诗歌、包装精美的礼品、品种繁多的文具。我们都想用最热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最真挚的关怀。

“啪!”礼物掉了。李晨哭了!

孩子们愣住了!我的笑容也在瞬间凝固。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班级故事。和孩子们分享这个教学故事时,大部分孩子都不太明白:李晨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我们对她的尊重与关爱并没有得到我们所希望的积极的回应呢?

我引导孩子们进行了讨论:面对这样的女孩,我们怎样做才能帮助了她又呵护了尊严?站在李晨的角度,你能知道李晨的心声吗?

孩子们通过讨论,明白了尊重不是怜悯和同情。更多时候,我们应该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仅仅在物质上给予,而内心却潜藏着那种怜悯、同情、排斥之情时,这样的尊重、关爱是不能传递的。

美国作家笔下的《小羊和蝴蝶》传递给我们的就是这种情怀。我又带着孩子们一起认真读了这本绘本读物。

小羊是个天真、善良、好奇的孩子。小羊生活在妈妈的庇护下,所以他惊讶于蝴蝶的居无定所;小羊跟着羊群前进,所以他惊讶于蝴蝶的独立飞翔。小羊站在自己的角度,他觉得,对自己好的,一定也对这位朋友好,所以他请蝴蝶留下来,接受妈妈的照顾,别再四处漂泊。

小羊没有站在蝴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无法理解蝴蝶不同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一场暴风雨,小羊眼见蝴蝶和他不同的遭遇,终于能够理解蝴蝶,并能够从蝴蝶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他理解了蝴蝶说明必须飞到南方的理由,才豁然领悟到世界上原来有许多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小羊不再要求蝴蝶留下来了。通过小羊和蝴蝶的故事,孩子们和小羊一起,领悟出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看问题。学会包容、尊重世上不同的生命。不主观地认为自己的才是好的、正确的,也不强求别人必须和自己一样,给彼此留一点空间,让每个人都能自在、快乐地做自己。

活动三:班级辩论

班上一位叫文文的女孩子。她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苦恼。因为就为一点儿小事,好朋友圆圆已经几天不理她了。

星期六,我在圆圆家做作业。我很快就做完了作业,可圆圆却遇到了“拦路虎”,只见她眉头紧锁,正在动脑筋思考呢。我没事做,就坐到圆圆的电脑旁想玩一会儿,按下鼠标后,发现圆圆的聊天记录没有关闭。圆圆会和人家聊些什么呢?我好奇地看起来……圆圆终于想出了那道题,抬起头,发现我正在看她的聊天记录,她一下子关了电脑,生气地叫道:“你怎么能偷看我的聊天记录呢?真不像话!”我吓懵了,喃喃道:“不就是看看聊天记录吗?有什么了不起?还是好朋友呢。”“好朋友的聊天记录就能随便看吗?不懂礼貌。”“既然是好朋友,就不该藏有秘密。你是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我们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朋友的秘密》

这件事是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学会尊重的最佳契机。利用班会课,我组织孩子们展开了一场辩论赛。

小小辩论赛:

正方:好朋友的秘密不能随便打探,这样很没有礼貌。

反方:好朋友之间应该没有秘密,又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辩论结束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你曾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同学和朋友,却被他们泄露了吗?

孩子们的发言非常踊跃,原来在孩子们的身上也曾发生了很多被别人泄密的事。一名男生说,他曾经把对一位女孩子有好感的事告诉了他最好的朋友,并要求好友保密,谁知这个好朋友把这件事又告诉了另一位男孩,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弄得班上人人皆知。当问到当时的想法时,他觉得被人家泄密后的心情很难过,甚至有打人家一顿的想法。

这时候我引导孩子们,想动手肯定不对,但老师能够理解,当别人随意传播你的隐私时你一定不愿再与他交朋友。你会躲得远远的,心里恨恨的,因为你的隐私没有受到尊重和保护。当我们的隐私不被别人尊重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受了伤害。当我们去探听或公开别人的隐私的时候,换个角度想想,对别人是不是一种伤害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既要珍惜、保护自己的隐私,也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活动四:直面“绰号”

一天放学回家,我打开QQ,一个学生的留言跳出来:

老师,今天董毅他们几个人又叫我“小白脸儿”。这名字听起来太娘娘腔了,真的好伤心!我觉得自己又愤怒又想哭。

我安慰了孩子几句,答应第二天来了解一下情况。

第二天我悄悄找了几个学生了解情况。没想到一调查,班上竟然有60%左右的孩子都有绰号。有的绰号无伤大雅,但有的绰号却深深伤害着一些孩子的心灵。

潘梁:昨天上午第三节课下课我准备去吃午饭的时候,有几个男同学大喊:“吃潘包子喽!”引得旁边的女同学都笑了起来。旁边一个同学用搞怪的语调说:“昨天,我在泰宁市场旁边还吃过老潘包子呢!”我更加生气了,头上就像着了火似的。

葛治岑:我的绰号太多了,都是骂人的,比如“狗治岑”、“王二狗”、“狗娃”啥的,反正每一个都让我受不了,太耻辱了!!!我都想打他们,可又不忍心,都是同班同学,相处也几年了。我心里既难过又无可奈何。

一位脸上有雀斑的女孩子×××,不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写下来,课后她找我谈心说,班上孩子给她取了许多侮辱性的绰号,当同学们叫了她的绰号后哈哈大笑时,她很难过,也很无助。为这事她哭过很多次。

我决定上一次主题班会。班会从《草房子》中“秃鹤”的故事开始。

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油麻地的孩子,大家就都叫他为秃鹤。

陆鹤在读三年级时,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油麻地的屠夫丁四见秃鹤眼馋他肉案上的肉,就用刀切下足有两斤重的一块,高高地举在他跟前。陆鹤看了看那块肉――那真是一块好肉,但他用力向门外一甩,将那块肉甩到满是灰土的路上,然后拔腿就跑。丁四抓了杀猪刀追来时,陆鹤却不再跑了,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砖头,转过身来,咬牙切齿地面对着抓着锋利刀子的丁四……

这就是陆鹤,因为秃,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不见了。同学、大人笑话他,捉弄他,甚至侮辱他。没人理解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曹文轩的作品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听着我的朗读,孩子们不知不觉进入了故事情境,走进了这个痛苦与彷徨的少年的心灵。

这时我话题一转:孩子们,如果这伤人的绰号送给你,你会喜欢吗?为什么?你能将别人叫你绰号时的感受告诉大家吗?

孩子们坦诚交流、换位思考,真切感受到嘲讽性绰号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接着,我和孩子们辩证地分析了取绰号的合理性和创新性。和孩子们一起搜集历史上的名人有趣的绰号,变“堵”为“导”,让同学们以尊重别人的意愿为前提,以赏识、激励、赞扬为原则,帮自己最欣赏、最佩服的同学取一些雅号。学生们开动大脑,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才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自己对“尊重”的深度理解。

值得欣慰的是,一系列活动丰富了孩子们对“尊重”的感知,强化了学生的尊重意识,不少学生将尊重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中。

当然,让学生学会尊重,并不是一个调查、一节班会、一次讨论就能解决的事。要使尊重积淀为习惯,内化为人格,需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不断地反馈确认;需要由心生发的价值观认同;需要孩子坚持不懈地、有意识地行为强化。

“培养小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这是一个常做常新、永不过期的话题。围绕“尊重”,深挖下去还有“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会自尊”、“学会自信”、“学会自强”等等。

作为一个课题,我们要做的还很多,课题还在继续中……

附件一:活动过程中写的一首小诗

如果我是你

我喜欢翻看你的文具盒,

因为我好奇――你是不是有什么小秘密;

我喜欢叫你的绰号,

因为我希望――看你懊恼的样子;

我喜欢在你不注意时抢走你的作业本,

因为我知道――那样你就会失去了温文尔雅的样子。

可是,

当你生气了,

我的心里便也不安起来;

当你懊恼了,

我也不觉得有多快乐;

当你急得面红耳赤时,

我的面前,写的是愧疚而不是高兴。

原来,捉弄了你,

我也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你说,如果我是你――

如果我是你――

我定然不愿意被信赖的好朋友怀疑,

定然不愿意被朝夕相处的同学取笑,

定然不愿意被真诚相待的玩伴戏耍;

如果我是你――

我需要的是失败时你温暖的安慰,

快乐时你慷慨的分享,

而我最珍惜的,

是我们之间彼此的――“尊重”。

附件二:活动中学生讲给我的一则寓言故事

一头猪、一只绵羊和一头奶牛,被牧人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天,牧人将猪从畜栏里捉了出去,只听猪大声嚎叫,强烈地反抗。绵羊和奶牛讨厌它的嚎叫,于是抱怨道:“我们经常被牧人捉去,都没像你这样大呼小叫的。”猪听了回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分取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啊!”

故事中,绵羊和奶牛一开始讨厌猪的号叫,但听了猪的回应之后,绵羊和奶牛就能进行换位思考。因理解猪的处境而理解猪的反抗和嚎叫了,捉自己和捉猪完全是两回事,捉住自己,人类只是想获取自己的毛和乳汁;捉住猪,是要猪的命啊!

想想,只有在换位思考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不苛求别人和自己一样。我突然豁然开朗,原来在想尊重、会尊重之间我们可以修起一座桥。我给这座桥命名为――“换位思考桥”。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海安县实验小学)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下一篇:迎接孩子们的新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