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四)

时间:2022-03-21 09:21:53

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四)

摘 要:严格意义上来说,性质指事物的根本属性,即事物的本质,是一个事物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一门课程也有性质,它决定该课程的价值理念、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效果评价等。只有从根本上认识书法、书法的课程化与书法课程的性质,才能明确书法课程的目标与任务,科学选择内容,有效实施教学,合理进行评价,才能提高书法课程建设的水平。

关键词:基础教育书法课程化 课程性质

四、现代书法的课程化及其性质

性质指事物的根本属性,即事物的本质,是一个事物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一门课程也有性质,它决定该课程的价值理念、目标确定、内容选择、效果评价等。书法课程也该有一个性质,它同样决定书法课程的价值、目标、内容及评价。书法课程的性质是什么?我们怎样来认识书法课程的性质?回答这些问题,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课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如戴维·波姆所说:“当今破碎性观念流传非常广泛,不仅遍及整个社会而且遍及每个个体中;这就引起了心灵的普遍混乱。这种混乱造成了各种没完没了的问题,并且严重地干扰了我们感知的明晰性,以致阻碍了我们对大部分问题的解决。” 所以,在讨论书法课程性质之前,必须首先明确两个基本概念——书法和书法课程,即我们讨论的主题究竟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还是书法课程,这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毫无疑问,书法与书法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建立在明确书法与书法课程不同概念的基础上,才能确定书法课程的性质。

(一)什么是书法?

什么是书法?这个问题还要问吗?但细想一下,还真难给书法下一个定义。人人心目中有一个书法的概念,人人心目中的书法概念都不尽相同。如果要给书法下一个定义,还真没那么容易,至少不能少了这几个关键词:汉字、工具与材料、笔法与章法、抒情与感悟。

书法,在古代的“六艺”中就叫“书”,如传为王羲之的《书论》、王僧虔的《论书》、陶弘景的《与梁武帝论书启》、孙过庭的《书谱》,而后才叫《书法论》、《书法谱》。书法家叫“书人”或“能书人”。到了宋代,董逌在《广川书跋·徐浩》中,才提出“书家”的称谓,他说书家贵在得笔意,也未称“书法家”。在现代关于书法可以列出许多相关的名词:书写、书法、书道;写字匠、书法家、艺术家;文人书法、民间书法;传统书法、现代书法;符号、文字、字体、书体;线条、形式、章法、构成、布局等等,古代的“书法”多指“写”的方法技巧,现在的“书法”也包含书写的方法技巧,但更多指书法作品、书法艺术。在这些名词背后,事实上有着众多的书法观、书法理论。这是书法演变、发展的一种进步。

书也好,书法也好,必须是书写汉字。书法必须在文字规范性的前提下进行表现。既然是书写汉字,那么就应该了解汉字产生、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认、读、写;形、音、义),那么就必须遵循汉字的标准。甲骨文、大小篆、隶、楷、行、草,皆有基本标准,书写时当然要符合书体标准。中国文字与书法的产生几乎是同步的。在中国艺术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汉字书法是一条主线。在远古时期,文字是被作为一种生物来祭拜的,如甲骨卜辞、钟鼎铭文和秦汉刻石,越是神圣的事物越是要铸刻文字,付诸笔墨,以至以书取士,以书陪葬。林语堂说:“西方艺术是从人体中获得滋养,中国艺术则从书法中得到灵感与基本的原则。” ——可见汉字的古老基因与文化了。

书法能成为艺术,不仅仅因为汉字,汉字可供创造的自由空间毕竟有限,书法还必须借助特殊的工具与材料,所谓“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古人将毛笔列为文房四宝之首,汉字点、横、撇、捺等丰富的形态变化,都是毛笔的功劳。书法能表现出清雅秀丽、苍茫古拙之美和深邃、丰富的意境,这都是墨的功劳。纸在记录历史、传播文化的同时,也成就了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所谓纸墨生发,韵致无穷。笔、墨、纸、砚,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讲究,组合成一套书写汉字。

书法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主要包括笔法、字法、墨法、章法四个方面。笔法是中国书法的精髓,是历代书法家努力追求的主要领域,是形成书法家个人艺术风貌的重要支撑。历代书家对笔法的探讨和研究贯穿于毕生的书写历程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绝伦的论述,从而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笔法体系;墨法是指着色程度及变化,如浓淡、枯润等,墨色对于烘托书法的神采、意境和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字法指字的分间布白、经营位置,用笔点画之形态美,结字间架之布局美,是书法的结构之法;章法是指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处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既和谐统一,又富于变化,使一幅字显现出整体形式之美。

中国书法艺术汲取哲学、文字学、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营养,集中地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大量的传世书法作品和书法论著,其作者也多是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文化精英。所以有人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国粹,所谓“凝固的音乐”、“墨的舞蹈”、“诗的哲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和任何一门艺术都不可相比的。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给书法下一个简单的定义了: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借助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等工具与材料,用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等为表现技法,表达书写者的情趣与审美,并使观赏者产生感悟与共鸣的书写艺术。

综上所述,书法发展的悠久历史,已经使它成为一门与书写汉字、融合哲学、记录文化、抒感、感悟人生,并与国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民族的传统艺术;它有自己的独立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艺术语言、特殊的工具材料、独特的表现方法,——这一切,作为书法丰富的内涵,又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为书法的课程化奠定了基础。

(二)什么是书法课程?

换言之,现代书法如何课程化?简单地说,就是将书法艺术的内涵课程化,即将书法的艺术语言、技法体系、工具材料知识、书史书学等内容,依据教育原理和教学原则、儿童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艺术学和美学等相关学科,来界定书法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课程几大要素,确立课程规范,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在目前将书法艺术课程化,并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推进书法教育,毫无疑问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说:“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其基本理念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但问题是,仅凭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纸文件,或专家学者的九鼎之言,就能把书法课程化了吗?我们知道关于写字、书法的通知文件不可谓不多;关于开设书法课程的名家言论,也不可谓不多,但是书法课程化了吗?我们对当下的书法课程建设满意吗?

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的方法,并且有一套可以具体实施的策略以及恰当评价的方法。基于此,书法的课程化过程中,必须要回答以下问题:书法课程在目前有没有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的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它的培养目标如何确定?它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的方法怎么选择?它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怎样更为科学?

“课程,意味着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整个生活活动的总体计划”。 这一观点取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其一,课程既要反映儿童的生活,又要指导儿童生活朝预期的方向发展。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当今的科技水平和现实生活条件下,人也许一辈子不用拿笔书写,书法课程如何反映儿童的生活?书法与儿童的生活如何结合?书法又如何去指导儿童生活的发展方向?其二,不仅考虑学科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而且还要涉及教学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能否建立一个与书法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包括固定的多媒体书法教室、丰富的书法图书影像资料、定期可供书法展览的画廊等,这些都能对书法课程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三,儿童的发展受教师的指导,不同于经验的自然获得,教师的指导不仅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学风格的展示,更要依据自身对课程理念和课程政策及教科书的理解进行。我们有没有既懂书法又懂书法教育、既会书法课程教学又会书法课程研发的专业而又专职的书法教师?——因此,书法课程化,就是要编制一个儿童在书法教师指导下的整个生活、活动的课程总体规划,并明确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不同的基本要求。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阶段书法早已启动了学科化、专业化、课程化的进程,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书法专业建设的需要,已经研发了许多成熟的书法课程。这一点,在基础教育阶段书法课程建设中,值得我们借鉴。严格意义上讲,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已经有条件、有资格、有价值进行课程化,只不过其课程化的道路还很漫长。书法课程化的明确标志应该是,它有在教育学意义上独立的课程规范与内容体系、明确的课程目标与任务等课程要素,而且不再依托语文或者美术等课程去传承书法技法、传播书法知识、传扬书法文化,它将不会被边缘化,它将是独立的。

(三)书法课程的性质

书法课程化中,首先要搞清楚它的课程性质。书法课程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大性质。

1.书法课程的人文性

书法课程的人文性体现在书法的文字、文化和人本三个方面。

先看文字。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中华文化以汉字这种特殊符号记录下来,“夏雨春云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许多经典均由汉字镌刻、铸造、摩崖、开凿、摹写而得以传承。我们学习书法,离不开这些碑版法帖,临摹文字,无疑与古人穿越时空,心灵相交,寂然凝虑,思接千载。为什么能如此?就是因为汉字。汉字使用和演变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和规范的过程。这是一对矛盾。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那样具备天然的艺术气质;没有哪一个民族对文字本身及其书写技巧,能像对汉字那样,不断进行创新变革,不断进行着书体的演变发展;没有哪个国家政府能不断进行规范文字的运动,努力地在实用性和艺术性之间进行辨证的选择。 汉字深刻影响着我们民族思维方式,汉字的发明是对自然、自身的一种感应,一种体味,一种思想,一种方法,它不需要发音即能揭示涵义。因此,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具有经验综合性特征,倾向于对事物作经验的整体把握。这种思维方式善于把握统一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这种思维形态被熔铸在汉字里,令其成为种族灵魂的载体,以及最重要的民族精神资源之一。 ——书法以这样的文字符号为载体,当然使得书法课程显示出明显的人文性特征。

再看文化。显而易见,书法具有文化的身份。文化是“人化”与“化人”,是表达一种心灵境界与精神价值追求,……书法是人的书法,而人是文化的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写意达情的象征符号和中国文化意识的凝聚,是自由审美的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本身不仅仅是文化,它还可以塑造人的灵魂,可以让人文化,即可以塑造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人们接受了书法,实际上就开始接受一种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由此,我们可以说,书法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从文化中的书法还是书法中的文化视角出发,书法课程中我们的临摹、创作、欣赏等各种书法作品,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主张,是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展现,具有非常鲜明而深刻的人文属性。

最后看人本,即以人为本。一切书法课程活动都应以人为中心,以文字书写活动来建构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生命成长为目的。因此,书法课程中人的所有教学活动,不应该是机械的、工具的。比如,书法的技法教学,尽管技法具有技术层面的标准性,但技法是人的技法,书法技法演进的悠久历史,早已证明技法的多元化、丰富性和个性化,事实上,书法技法还在不断创新,所以书法课程还需要回到人与人的发展这个基点。那种把掌握知识作为教育教学的唯一目的、而把人与人的发展置于次要的附属地位的做法,是极其有害的;那种认为人顶多不过是一个会运用知识、具有机械技法能力的书写者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书法课程写的是文字,练的是技法,悟的是文化,提高的是能力,促进的是素质,归根结蒂是发展了人。

综上,从文字、文化和人本来看,书法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书法课程建设中,制订课程目标、确定课程任务、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进行课程评价,必须融入人文思想。

2.书法课程的审美性

言简意赅的讲,书法课程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是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传承美的过程。书法之美,在于点画之美、结构之美、布局之美、墨韵之美,四美具,方可谓大成;成就四美者,乃书法之法,即笔法、字法、章法、墨法。

点画精美出于挥毫。笔法中讲究起、行、收的回环、始终而完整,显出过程之美。用笔徐疾,徐,可显沉着稳健之美;疾,可显潇洒流畅之美。笔分方圆,方,有骨力雄强之美;圆,有婉通遒润之美。锋有藏露,藏,含力聚神凝之美;露,现锋芒险峻之美。

结构巧妙在于规划。古人讲结构的著述很多,如唐欧阳询的《结字三十六法》,明李淳的《大字结体八十四法》等。一般认为,平衡对称和多样性统一,是结构最基本的美学原则。不同书体有不同的结体规范。甲骨文、金文、大篆结构有随意生发、因势利导之美;小篆有严谨匀称、秀丽飘逸之美;隶书有整饬凛然、自然伸展之美;楷书有匀净规整、法度森然之美;草书有动荡流畅、写意抒情之美;行书有潇洒出尘、谦谦君子之美。

布局设计在于安排。唐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是对章法之美的的高度概括。分行布白的虚实结合之美;正文、款识、印章的主辅平衡之美;幅式尺寸的形制装饰之美,确立了书法中局部与整体、崎侧与均衡的对立统一的审美原则。加上墨分五色、六彩,水墨生发,真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书法课程能传达审美教育,这在古典书法课程教育中已经充分彰显出来了。“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社会仍然延续这样的教育思想。所以,以美育人,强调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书法课程的一种本能。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书法美的特性,决定了书法课程审美性的特征,它具有唤醒、塑造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由此,可以认为,书法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

3.书法课程的实践性

就像我们常说,生命的精彩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书法的魅力就在于书法学习、临摹、创作、欣赏的过程。书法课程也体现出操作、体验、实用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凸显出实践性的特征,即所谓实践性原则。一般地说,书法课程教学主要是分为临摹实践、创作实践、欣赏实践,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没有实践,学生的能力不会发展,素质不会提高。

书法课程的实践性首先表现为对传统经典的借鉴和继承。在书法领域,获得传统技巧的最佳方法是临摹前人的经典作品。临摹是与古人交心,犹如隔了时空面对面与古人对话,交流信息。中国书法史是一部临摹与创新的历史,而临摹上所花的时间远远要多于创新的时间。书法可以通过技巧的训练和使用展示书法的艺术魅力。为了使学生掌握书写技能,教师将讲授、示范、指导结合起来,学生将观察、临写、练习结合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只有经过不断的临摹学习,才能准确掌握书写的要领并熟练运用。教和学的过程自始至终都具有突出的实践性。

书法课程也具有体验的特征。书法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因此,书法课程基本上不能只通过讲授的方式来进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书法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书法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书法教学。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书法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书法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书法活动的快乐,获得书法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书法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书法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书法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书法课程更具有实用性。中小学书法教育,旨在解决书写问题, 必须充分突出实践性, 将书写教育与各门课程的学习及日常书写结合起来。同时, 要培养学生“提笔就是练字时” 的意识。另外, 在书法教育的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 提高学生的书写兴趣,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书法元素, 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书迹和书法事件, 开展生动活泼的书法教育,将书法课程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彰显书法的实用性。

理解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是书法课程的根本属性,可以避免关于书法课程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性质之争,也能够很好地将书法课程与其他课程区别开来,从而也能更好地实现其固有的课程价值;也只有从根本上认识书法、书法的课程化与书法课程的性质,才能明确书法课程的目标与任务、科学选择课程内容、有效实施教学、合理进行评价,才能提高书法课程建设的水平。(未完待续)

——本文为2012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12JCWH11YB)和绍兴市教育科学2013年度规划课题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波姆 《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M] 洪定国 张桂权 查有梁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2]林语堂 《中国书法》 《吾国吾民》[M] 1934年

[3]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新版)》[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28

[4]夏征农 陈至立主编 《辞海》[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0.5

[5]寿 洪 《从历史文化视野审视魏晋书法艺术走向高峰的基础》[J] 《探索与争鸣》 2006年7月第63页

[6]朱大可 《文化复苏当从汉字起步》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第3期

[7]王岳川 《书法的文化精神》[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4.10

[8](德)黑格尔 《美学》[M] 第一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年 147

上一篇:台湾:“文创”激活产业 下一篇:老北京叫卖里的似水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