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学数学中的情感因素

时间:2022-03-21 07:56:26

关注中学数学中的情感因素

一、情感与数学教学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及审美素质。但在传统的教学质量观中,知识教育或片面的能力教育占据了绝对中心,对于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情感因素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了种种缺陷,也对落实素质教育设置了很多障碍。因此,重新认识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迫切而必要的。

二、教育现状

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令世人瞩目。但是,有识之士也已看到了“高分下的危机”:喜欢数学的学生不足四分之一;学生学了扎实而系统的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并不多……这一系列现象,令人担忧,更令人深思,从中不难发现,这与我们教学中不注意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是分不开的,而人才结构的缺陷恰恰表现在缺乏数学的直觉意识、幻想与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等情感因素较重的方面。

八十年代,我国教育界曾引进了布卢姆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我们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做了大量的认知目标习题化的工作后,我们却删掉了原《中学数学学习评价》中占30%篇幅的极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数学情感成果的评价,使得中学数学教学走上了一条枯燥无味、只注重知识传授而不注重应用的危险道路。

三、情感教育及其实施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成语“爱屋及乌”比喻喜欢一个人会连带到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

2.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巴普洛夫提出:情感是人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若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当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升华情感,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3.用数学的美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这一阶段是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使学生深深地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逐渐形成观点,内化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学中的美。

应该指出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只能借助对具体知识的解剖、揭示。引导学生去逐渐认识、理解,因此,数学美育只能是“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通过耐心的启发,步步诱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感受和领会。另外,数学美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指望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效果,而只能靠日积月累。因此,培养学生的美学素质,必须长期坚持,既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计划,更要有顽强的毅力。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过程中既有重要的意义,又担负着相对独立的任务,即使在目前应试制度存在的条件下也是可行的。因此,我们应对情感教育在数学中的实施方法、评价手段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下一篇: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好小学数学的一剂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