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会成为转口贸易经济国吗

时间:2022-03-21 02:51:52

德国会成为转口贸易经济国吗

摘要:德国一直被视为世界出口冠军,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出口大国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质疑。主要的观点认为,德国虽然出口业绩骄人,但其出口价值中自己创造的份额越来越少,即德国正在走向转口贸易经济。借助大量的数据、图表、模型,主要从德国经济的世界竞争力和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分析入手去解答这一问题,最后得出德国经济在整体层面上并未有发展成为转口贸易国的结论。

关键词:转口贸易经济;竞争力;投入―产出;净出口额;德国

中图分类号:F71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69-03

一、德国会成为转口贸易国吗

德国一直被视为世界出口冠军,也因此为其经济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越来越怀疑德国经济的世界竞争力,因为其强大的出口优势是建立在廉价进口品的基础上的。德国出口产品的价值将会不再包含本国人自己创造的价值。由此,在德国学界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二、关于转口贸易经济

(一)转口贸易经济提出的历史背景

德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显得不容乐观:低增长,高失业。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尽管德国仍旧在世界,在欧洲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却显得信心不足,因为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渐渐失去了一些竞争优势:

德国(与瑞士,挪威一样)因其高工资成本而闻名于世。高工资成本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承受的,结果便是一些企业要么破产,要么转移到国外生产。

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也使德国失去了以往基于贸易壁垒存在而获得的批量生产的成本优势。这意味着,一些小的欧盟成员国现在可以凭借降低的运输成本而出口价格便宜的产品。特别具有威胁性的是欧盟成员国的东扩,因为现在他们也有机会直接享有来自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成本优势。

总的说来,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德国存在着竞争问题,这一问题又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其劳动力市场上。高工资成本的逻辑性结果便是逐步增强的国内生产转移,且转移向低成本的他国。由此,Sinn H .W.说“德国正在朝着转口贸易国的方向发展,它提供给世界高质量但却价格适中的产品,只是这些产品不再在德国本土生产。”统计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德国工业产品总值增长了15%,快于其实际价值创造,因为它只增长了5%,可以解释的便是不断增长的产品前端生产进口。例如,大众汽车的许多部件在东欧完成,在德国进行的只是组装,但一样算作纯德国的产品出口。

(二)转口贸易经济的定义及其特征

Sinn认为转口贸易经济是指一国不再生产,而只是从事交易。绝大部分的部件从国外进口,然后在国内进行组装,最后销售到世界各国,或者干脆直接进口成品,然后再卖往其他国家。所有的这些都冠以“德国制造”的商标,尽管产品中很少或不再包含德国人自己所创造的价值。

转口贸易经济因此具有下列突出的特性:高进口份额,低价值创造份额。产品由本国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少,因为在本国进行最后的组装是最好的事情。

三、检验:德国是否走向转口贸易经济?

(一)德国出口经济的竞争力检验

1.投入―产出分析。Hickel.R,(2004)认为借助投入―产出的分析便于区别研究德国国内与国外价值创造的构成。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德国的大多数制造业领域(德国出口业的支柱),产品价值的增长快于其毛产值(这里指产品价值减去其中包含的前期部件价值Vorleistung)的增长。有数据为证:在1995―2000年期间,德国产品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而产品毛价值增长每年仅为2.2%,这之间的差距便证实了不断增长的价值链的前端价值创造。但是,这部分价值的增长并不只是来源于进口,还源于本国供应商的创造。从1995―2000年间德国制造业产值增长了22%,其中9.4%来自于本国供应商创造的价值,9.1%源于进口制造商创造的价值,3.5%是由需求创造的毛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其它领域内制造商所创造的部件价值同样构成了国内价值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Dieckheuer,G(2004)为此指出,“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价值创造不是来源于直接所涉及的领域,而是来自于其它领域的交织。”尽管只有7.23%的生产领域,其前端产品部件的价值创造高于国外进口的部分,但这些生产领域却占了德国整体经济的45%,由此尚不能得出德国正发展成为转口贸易国的结论。

在工业化和经济结构变迁的进程中,传统工业领域前期价值创造的部分越来越多地通过与工业领域相近的服务业领域所替代。如果这一趋势发展到国境之外,便出现了加深的国际分工。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德国汽车工业,其日益增加的“0utsourcing”反映了国内不断下降的生产深度,目的主要是为了区分核心和非核心的生产活动。因汽车工业在德国工业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因此其相对较高的进口价值便作用于德国工业的整体平均水平,使其整体的进口水平显得较高。但毕竟仅凭汽车工业还不足于说明德国经济的整体特征,例如,化学工业中85%的价值来自于本国创造。与此同时,Kinkel.S(2004)认为,还要看到价值回流的现象:在1999―2002年间,有7%的生产从国外移回到德国本土,这一比例从1994年的4%增加到1999年的7%,几乎翻了两番,并且在2002年保持不变。究其原因,可能是过去低估了转移到国外的交易成本(如质量保险,信任保护等)。

借助投入―产出的分析还有助于确定由出口所引致的进口。主要包括:为出口所直接安装的进口部件;从国内供应商那里购得的部件,其部件中已含有进口的价值;进口的产品再直接卖给国外。有数据表明,从1991―2002年,德国出口产品中所含的进口份额从26.7% 上升到38.8%,相应地,国内价值创造的比重从73.3%下降到61.2%。对此,Dieckheuer,G(2004)利用OLS估计进行了描述:WX=143.6-0.27MX-0.17XA①R2=0,99。因此,转口贸易国的假说可以得到支持:下降的国内价值创造比重可以通过不断增强的价值转移(主要是转移到廉价劳动力国家)来解释。

为了更好地理解日益深化的国际分工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有必要研究一下与出口产品生产相关的价值创造。从1991―2002年,德国出口产品中本国创造的价值不仅在绝对数字上增长,而且在国民经济毛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

外贸上不断增加的与廉价劳动力国之间的关系只是日益深化的国际分工的体现。在正常的,积极的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进口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应该并行。产品中日益增加的进口比重对出口的增长是一个积极的推动。1991―2002年间,德国出口创值从374.12亿欧元增长到732.53亿欧元,对此Robert C.Feenstra和Gordon Hanson(2001)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得出,不断增长的“outsourcing”可以有效促进出口增长。尽管,如果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放缓,那么德国出口产品中自我创造的价值可能会很大,但同时可以预见的是,其出口产值也会绝对下降,当然包括与此相应的本国价值创造也会绝对下降。所以,日益加深的国际化分工带来双赢的局面。

2.出口―进口分析:净出口额作为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指向标。德国经济研究所(DIW,2004)视净出口额为具有说服力的经济竞争力指标。使用这一指标最大的好处在于,其不仅包括工业领域,而且还包括了服务业领域以及一些不大重要的基础领域的分析考量,因而避免了将工业领域的结论适用于整个德国经济的错误,尽管其工业领域占较大比重。积极的净出口额可以证明本国创造的价值比起进口来说更多,而不是相反。

德国净出口额在1991―2002年间从11.2 亿欧元上升到126.2亿欧元。但是,不断增加的净出口额还不能马上就作为衡量经济竞争力强弱的指标来使用,因为增加的数额很有可能是由于弱势的国内需求,或强势的国外需求,或汇率波动等因素造成的,因此需要用适当的方法来消除这些特殊因素的影响。线性模拟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它只适用于净出口额是静态的时间序列,即它的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与时间无关。借助ADF 检验可以检验,是否净出口额是静态的。

如果人们用模型去检验净出口额的静态稳定性,可以得到下列估计值和t检验:(详见Horn,G,Behncke,S,2004)

ΔAB■=-1,18-0,22AB■+0,11Trend-0,18ΔAB■+0,29ΔAB■

(-1,16)(-2,63)(2,47)(-2,18)(3,32)

Trend (趋势)和常量的估计值的临界值分别为-4.14(1%),-3.44(5%),-3.17(10%)。因为-2.63绝对小于此,因此非稳定静态的零假设检验即使是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也不能被拒绝,换句话说,实际净出口额并不是稳态的时间序列。利用ADF 一级差额检验可知,净出口额是I(1)过程并带有漂移,其平均趋势是向上的。同样的结论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得到。自从1997年以来,德国的实际净出口额一直呈清晰的上升趋势。如果德国真的走向转口贸易经济,那么其净出口额一定是呈下降趋势的。

3.国际间的比较。如果其他国家产品中的进口份额比德国增长的慢,那么也许德国就真的存在竞争问题。在此,笔者主要针对德国的制造业进行研究。此外,还研究一下德国出口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

通过比较德国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的制造业在1970―2005年间进出口的比值,可以看出德国和日本的出口/进口比值>1,而美国和英国则

再观察德国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可以得出,德国贸易份额在过去20年间有所下降,但其他国家也一样在此期间走下坡路。这不奇怪,因为此间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以中国为代表,参与了世界竞争,以至于其他工业国的世界份额必然下降。如果人们再观察一下过去的40年,就会发现德国的份额基本保持不变,上下也就波动10%左右而已。总之,人们无法得出德国出口竞争力每况愈下的结论。

(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作为另一个论据

转口贸易经济的一个重要后果便是国内就业人数的下降,因为大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工作都转移到廉价劳动力国家了。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可以去检验本文开头的观点。

Robert C,Gordon H (2001)对此建立了模型去研究:假设有三个要素,劳动L,人力资本(高素质和质量的劳动)H及资本K和三个生产活动:劳动密集型投入y1,人力资本密集型投入y2和两种投入结合的一个产出yn。P1,P2是y1,y2的国际市场价格,生产函数如下:

y■=f■(L■,H■,K■),i=1,2(投入)

y■=f■(y■+m■,y■-x■)(产出)m1是y1的进口,x2 是y2 的出口,在价格p1,p2不变的情况下,均衡时,产品既可以在国内生产也可以进口。出于成本的考虑而增加的“outsourcing”降低了劳动密集型的投入(y■■y■■),增加了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投入(y■■y■■),同时产出增加了。如果资本价格不变,高素质的劳动者会获得更多报酬收入,而低质量劳动力则遭受报酬损失。

关于对德国国内就业的影响一般来讲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增加了的劳动密集型失业效果,主要集中在家具业领域。二是由此使国内从事最后生产的劳动岗位变得更加稳固了的效果。

根据转口贸易经济持有者的见解,生产链的转移仅仅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但这并不能反映全貌。Hartmann,M(2004) 认为,对此,一个同样重要的理由是国际市场开拓的需要,其他重要的理由如质量,信用度,弹性的考量等等,也会导致生产链的转移。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人们对此都还无法找到可信的数据去进行统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低技术劳动者的失业并不能有效解释整体失业现状,因为不断增加的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在德国所有的进口中只占很小的比重。

另外,一个现象是德国的弱工业化进程,因为在服务业领域内就业的人数从1999―2003年增加了一百多万,远远超出了在制造业领域内失业的人数(82 000),从整体来看,就业人数在此期间反而增加了。尽管如此,德国的失业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总而言之,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考察,人们尚不能清晰地得出转口贸易国的结论。

四、总结和展望

通过对投入―产出,出口―进口,国际间的比较以及对劳动力市场的分析,人们无法得出,德国经济在整体层面上有发展成为转口贸易国的普遍趋势,虽然在一些工业领域的确存在着增加了的转口贸易行为。同样值得强调的是,尽管经济整体上并没有发生转移,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据此解释企业微观层面的转移现象。

德国出口经济的竞争力在很长时间内不断得到改善。源于出口增加而导致的国内价值创造在迅猛增加(平均每年6.1%)。虽然出口产品中国内创造的价值份额在下降,但这恰恰反映了德国善于利用和把握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而不是相反。把价值创造的比重当作指标去评价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有两点不足:一是人们无法区分产品中部件的价值源于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创造。二是,对于衡量就业来说,关键的不是价值创造的比例,而是价值创造的绝对数,它并不自动随着价值创造比重的下降而下降。如果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负面影响以及在工资,成本方面存在压力只应该是企业没有能力去开辟新市场和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换句话说,只要能不断创造新就业岗位,就不能得出对劳动力市场有消极影响的结论。德国目前经济的情势并不是主要来源于国外竞争的压力,更多的是缘于工业国过多积累所造成的投资不足,这是几乎所有工业国所面临的困境,而绝不仅仅只是德国现象。

参考文献:

[1]联邦经济与劳动部.德国:转口贸易[J].经济分析,2004,(4).

[2]Basar?konomie Deutschland In: Bundesministeriumfür Wirtschaft und Arbeit, Wirtschaftsanalysen,Nr.4,2004.

[3]德国在世界竞争中[EB/OL].www.sachverstaendigenrat-wirtschaft.de/ gutacht/04_iv.pdf.

[4]Deutschland im internationalen Wettbewerb www.sachverstaendigenrat-wirtschaft.de/ gutacht/04_iv.pdf

[5]Dieckheuer, G. (2004).在投入产出模型中对德国外贸,价值创造和就业的研究[J].国民经济讨论副刊,Westf?lische Wilhelms大学,明斯特.

[6]Dieckheuer, G. (2004),Au?茁enhandel, Wertsch?pfung und Besch?ftigung- Untersuchungen in einem Input-Output-Modell für Deutschland,Volkswirtschaftliche Diskussionsbeitr?ge, Nr.357,Westf?lische Wilhelms-Universit?t, Münster.

[7]Hartmann, M. (2004).德国:转口贸易经济.LRP 经济报告,Nr 204,美因兹.

[8]Hartmann, M. (2004), Deutschland - eine Basar?konomie In: LRP Wirtschaftsberichte, Nr.2.04, Mainz.

[9]Hans-Werner Sinn (2004).全球化的两难[M].国家经济研究委员会出版,Walter Adolf J?hr的讲座于,2004.

[10]Hans-Werner Sinn (2004).Das Dilemma der Globalisierung, in: Forschungsgemeinschaft für National?konomie (Hrsg),Walter Adolf J?hr- Vorlesung.

[11]Hans-Werner Sinn (2004).转口贸易经济,ifo 观点,Nr 50,慕尼黑.

[12]Hans-Werner Sinn (2004), Basar- ?konomie, ifo Standpunkt Nr,50, Münschen.

[13]Hickel, R. (2004),德国――非转口贸易,法兰克福之音.

[14]Hickel, R. (2004), Deutschland?Keine Basar?konomie, Frankfurter Rundschau.

[15]Horn, G., Behncke, S. (2004),德国不是转口贸易经济,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星期报告,柏林40/2004.

[16]Horn, G., Behncke, S. (2004) Deutschland ist keine Basar?konomie, Wochenbericht des DIW Berlin 40/2004.

[17]Kinkel, S., Jung Erceg, P., Lay, G(2002).国外生产――对德国是机会还是风险?来自于生产革新研究的结果, Fraunhofer 研究所的系统技术和革新研究,Nr.26,2002,S.1-12.

[18]Kinkel, S., Jung Erceg, P., Lay, G(2002),Auslandsproduktion- Chance oder Risiko für den Produktionsstandort Deutschland, in: Mitteilungen aus der Produktionsinnovationserhebung, Fraunhofer Institut für Systemtechnik und Innovationsforschung, Nr.26,2002,S.1-12.

[19]Robert c, Feenstra, Gorson, H. Hanson (2001),全球生产,分配和增加的不平等:一个关于贸易和工资的调查, NBER Working Paper 8372.

[20]Robert c, Feenstra, Gorson, H. Hanson (2001), Global Prodction sharing and Rising Inequality: A survey of Trade and Wages. NBER Working Paper 8372.

[21]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Wiesbaden, 2004.

[22]Statistisches Bundesamt, Wiesbaden, 2004.

上一篇:南疆铁路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与其城市化状况分析 下一篇:国外产业集群研究进展评述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