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链角度的黑龙江省大豆竞争力分析

时间:2022-09-24 04:22:34

基于产业链角度的黑龙江省大豆竞争力分析

摘要: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大豆主产区,气候和土壤特性非常适宜大豆种植。但近年来,由于进口大豆横扫中国大豆市场以及大豆价格的起伏不定,使黑龙江省大豆受到了严重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竞争力问题,并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提高单产,缩小与进口大豆的成本差距;依托绿色、有机优势,实行差异化战略;以及扶持大豆加工业发展、提升大豆附加值”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大豆;竞争力;差异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48-02

随着国家及地方对于大豆产业越来越多的重视,给予的优惠政策势必会增加,这些对于黑龙江省大豆竞争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的竞争力问题。

一、大豆竞争力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大豆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大豆竞争力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大豆主产区(国)在追求一个或多个竞争对象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力量,即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表现的发展和获利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于产量、质量、市场营销等各个方面(张金昌,2002)。

(二)依据的理论基础

本文以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为理论基础,具体为:

1.总成本领先战略是指尽可能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低于同行业的其他竞争对手。

2.差异化战略是指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在市场范围内树立起独具特色的品牌,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以达到提升竞争力的目的。

3.集中化战略也称为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或事业部门的经营活动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购买者集团、产品线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地域市场上的一种战略。

二、基于产业链的黑龙江省大豆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一)生产环节

1.地理环境竞争力分析。(1)气候条件:黑龙江省冬天气温很低并漫长,是天然的除虫灭菌的好方式,这对容易受病虫侵害的大豆起到了很好的防治作用;无霜期很短(多在100―160天),而大豆的成熟期也比较短,正适合大豆的一年一季耕作;6―8月份雨热同季,正值大豆开花结荚期。这些气候条件对大豆生长发育极为有利。(2)土壤条件。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耕地集中连片,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农药和化肥施用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占60%,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这样的土壤条件最适宜种植大豆。

2.产量竞争力分析。(1)国内比较。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被广泛用于衡量中国各省区大豆生产的比较优势,RCA值越高,从一定程度表明该地区的大豆越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数据不完整,只能用大豆产量代替大豆贸易量进行估计。具体计算方法为:

RCA=■×■

从各省区大豆比较优势的时间序列来看:1998年,黑龙江省大豆的比较优势指数降到最低值5.00,1998年以后RCA值有所提升,于2005年达到7.16的高峰值;十年来,黑龙江省大豆的RCA值起伏不定,主要原因是由于大豆价格波动造成的。与国内其他大豆主产区相比,黑龙江省大豆产量竞争力一直居于全国首位。(2)国际比较。与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国相比较可以看出,美国是世界上大豆产量最多的国家,其次是巴西。随着阿根廷大豆产业的迅速发展,阿根廷的大豆产量于1998年超过中国,跃居世界第三。故中国成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大豆生产国。

(二)加工环节

大豆除可直接食用外,还可加工成多种附加值较高的产品。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发展比较迅速,大豆加工品种较为丰富,品种多达上百种,除豆粕、豆油外,又开发出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酮、天然维生素等多个大豆深加工系列。目前,以黑龙江省九三油脂集团、哈高科大豆食品公司等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代表,形成了黑龙江省大豆食品加工与开发新的发展格局,这对于黑龙江省大豆竞争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积极地推动意义!

但是,在加工环节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正视:由于受到运输瓶颈对增加外销大豆成本的负面影响,大豆加工企业纷纷选择在沿海地区直接建厂,这样导致了黑龙江省出现主产区、销售区、加工企业由于空间上存在距离而割裂产业链的矛盾现象,以东北最大的大豆加工企业北大荒集团为代表,2004年,北大荒集团就与英国FEDLTD.B.V.L合资在大连建厂,引入进口转基因大豆进行加工,再将加工后的产品销售回黑龙江省,这种非科学、非合理的产业配置格局对黑龙江省大豆的竞争力产生了很大冲击。

(三)市场经营环节

1.价格竞争力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的总成本在我国大豆主产区中高居第四,而纯收益则处于倒数第二,成本与效益在国内并不具有明显优势;与进口大豆成本相比(这里主要与美国和巴西比较),黑龙江大豆的直接费用虽然比美国和巴西低,但间接费用却分别是美国和巴西的900%和200%,这主要是因为黑龙江省大豆单产较低。2003年以后,国家虽然逐渐取消了农业税,但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导致直接成本增加,加之国外政府给予本国大豆的高补贴,最终使得黑龙江省大豆的成本明显高于美国和巴西。因此,黑龙江省大豆在价格这一指标上不具有竞争力。

2.质量竞争力分析。(1)现状。衡量大豆品质的主要标志是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含油率),为了提高黑龙江省大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自2000年黑龙江省率先在全国实施了大豆良种工程,经过审定推广的高油品种达16个,干基脂肪含量平均为22.84%,超过了国外高油品种的脂肪含量,并且审定推广的高蛋白品种5个,干基蛋白含量平均为44.91%,良种工程中标推广的品种较1998年推广的蛋白质含量高4.55%,最高达45.69%,大大超过了国外的大豆品种。(2)问题。黑龙江省在提高大豆质量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其仍然存在的问题:由于政策的执行与实际生产往往存在滞后性与不一致性,使得良种的推广受到了严重阻碍:一方面,农民是风险的规避者,如果目前的豆种能够带来稳定的产量,他们往往更愿意用上一年的陈豆做豆种,而不愿意去尝试那些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高成本、高未知风险的新品种;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黑龙江省长期的混种、混收、混储以及在实际收购中并不给予良种大豆高价的做法,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大豆质量竞争力的提高。

三、提高黑龙江省大豆竞争力的建议

本文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充分考虑到黑龙江省的地缘、人缘环境条件,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提高单产,缩小与进口大豆的成本差距

总成本领先战略是从源头做起,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是,由于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人力资本等价格不断上涨,以及受到收购价格、大豆替代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大豆的总成本很难减少,实行总成本领先战略难度较大,只能尽可能提高单产,从而间接降低大豆成本,缩小与进口大豆的成本差距。

第一,黑龙江省应运用经济手段,借助价格机制,鼓励企业与豆农签订长期、稳定的收购协议,从而确保大豆种植面积,长期稳定的确保豆农的基本收益;第二,要运用法律手段,对大豆进行价格保护,并要适当进行地方保护,保护生产者的积极性,缓解进口大豆对黑龙江大豆的冲击;第三,是在已推广种植的大豆品种中,坚决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对于高产量良种给予高价及补贴,做到重良种大豆农民增收,良种大豆种植增效,从而达到全方位提高质量和产量,进而达到间接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打造绿色、有机品牌,实行差异化战略

通过农产品品牌化经营,可以在消费者中形成一定的消费偏好,增加其品牌信念,从而在提高竞争力的过程中达到稳定并扩大大豆产品销售的目的。

在面对国外低成本、低价格、高质量大豆对中国大豆市场的冲击与长驱直入,黑龙江省应在保证一定大豆产量的前题下,在积极发展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黑龙江省无公害、绿色、有机这一特色,把与进口大豆之间的最大差异确定为黑龙江省的品牌形象,进而打造成国内品牌,甚至同行业品牌,并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故黑龙江省应详细制定推广计划,并借助多种有效的营销手段,提高消费者对非转基因大豆的认知水平,加深对黑龙江省“绿色、有机”的认可心理。

(三)扶持大豆加工业发展,提升大豆的附加值

第一,引导和支持大豆加工企业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实现大豆产业化经营。第二,对于远远未饱和的大豆加工市场,黑龙江省要实现大豆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粗加工向精加工、单一加工向多样化加工的转变;还应解放思想,不要把思想仅仅局限于食品加工业,还要拓展到如大豆油、大豆净化水等新的研究方向,最终在大豆加工产业升级换代的竞争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第三,黑龙江省必须要在政策上对大豆加工企业予以倾斜,政府应针对企业和市场情况,对交通运输、税率等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像九三等这样的支柱型企业进行一些补贴,以减轻企业的成本压力,鼓励他们积极收购地产大豆原料,从而在黑龙江省本地重点扶持、发展一批竞争力强,能快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格局的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顾善松.对国产大豆面临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导刊,2007,(4).

[2]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等.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J].大豆科学,2008,(1).

[4]钟金传.中国大豆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

[5]刘宏曼,郭翔宇.黑龙江省大豆市场竞争力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3).

[6]Claude AUBERT,朱希刚.中国大豆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上一篇:河南省的节能现状和潜力分析 下一篇:创意产业中的氛围营造与创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