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招募机制研究

时间:2022-03-21 03:20:39

北京高校学生志愿服务招募机制研究

摘 要:伴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全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志愿组织运作及开发的研究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基于对12所北京地区高校志愿组织的问卷调查数据以及针对北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志愿组织的访谈资料,分析了目前北京地区高校学生志愿组织基本情况、招募机制的管理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解释志愿服务行为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 志愿服务 招募机制 志愿组织

1.绪论

近年来,高校志愿组织作为志愿组织中最为年轻与活跃的群体,其在国内的发展越发受到关注。北京高校志愿组织在国内高校志愿组织当中较有代表性和先进性,在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志愿者管理方面有诸多尝试,但其也有缺乏稳定队伍和持久志愿者资源等问题,阻碍着志愿服务的日常化与持久性。本选题正是基于当下高校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背景,聚焦于影响高校志愿组织志愿者队伍稳定性的因素,就如何开发、保留和管理高校志愿者资源进行思考和分析并且提出合理建议。

2.研究对象相关概念

高校志愿组织是指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在共青团组织的倡导下或自发形成的以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出贡献的非营利性组织。高校志愿组织具备志愿组织的一般特征,即志愿性、非利润分配性、公共利益性、起码的正规性及自治性[5]。另一概念“机制”一般被看作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与动力体系,它包括项目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主体的认定及项目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8]。可见研究对象的特点是:由多要素以特定方式组成,具有高稳定性、高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因此,本文将高校志愿组织志愿者招募机制定义为:高校志愿组织为倡导其宗旨、实现其社会使命,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的原则,针对人员招募这一管理流程制定的规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

3.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分为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两部分。问卷调查对象为16―30周岁,在北京普通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内容包括受访对象基本信息、受访对象志愿服务情况两大部分。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7份。访谈对象为志愿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共访谈了10位。对高校志愿组织的调查,以与高校志愿组织的负责人访谈的形式进行。

4.问卷调查结果

4.1北京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

(见图1)。

西方奥默托等学者在研究志愿者服务的动机方面走在国际前沿,他总结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十类动机分别是:职业发展、被承认、社会互动、互惠性、投射生活、自尊、社群性、价值观、认知领悟和保护性[3]。笔者在此基础上对量表进行了修改,调查结果显示,北京高校学生志愿者的主要动机构成为V2社会互动:扩展交际圈,丰富阅历、广交好友(19.9%);V4价值观: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19.3%);V0丰富个人履历,有利于学业、职业升迁(18.6%);V6提升我对于自我潜能、人生和世界的领悟(11.3%);V5获得能应用于实际的技能,改善我的现实生活(9.6%);V1赢得社会、机构和他人等对我的认可(8.6%)。选择以上六项的受访者占总体的87.3%,可以解释北京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其中,可以将价值观视作利他主义因素,只占19.3%,利己主义动机占主要部分。

4.2北京高校学生选择不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

(见图2)。

提及为什么不曾参加过志愿者活动时,30.95%的受访者认为“做志愿者工作会影响学习和工作,目前我的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这与魏娜在《首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对受访者不愿参加奥运志愿服务的首位原因调查的结果十分接近。其次,有28.57%的受访者认为“志愿者工作比较行政化、官僚化”。

4.3北京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兴趣与偏好

通过表1,本文作出以下分析:整体而言,无论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大学生对赛会活动类、爱心支教类活动的感兴趣程度最高,这与大学生这一个年轻群体的特征相关;目前高校志愿者普遍参与的是传统性、一般性、技术含量较低的志愿活动,对专业知识与技术要求较高的法律援助类、心理咨询类、医疗卫生类活动参与较少;对于曾参加志愿服务的受访者,横向比较他们感兴趣的志愿服务类型和实际参加的志愿服务类型的百分比可知:曾参加过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对赛会活动类、爱心支教类活动的感兴趣程度高于实际参与程度,说明其实际参与程度还有提升的空间;除了赛会活动以外,他们感兴趣程度高于实际参加程度的活动类型还有:爱心支教类、法律援助类、心理咨询类和医疗卫生类。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普遍期待那些能够充分发挥、运用、增长他们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活动。

4.4关于招募与选拔方式

本文调查了高校学生对于提供招募信息的多种媒介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过志愿服务的高校学生最常通过学校的各种学生组织(20.37%)来获取招募信息,其次是学校网站(18.52%)、老师和同学(18.52%)、校园内的海报(17.82%)以及校园内的现场宣传活动(16.44%)。高校学生最信赖的招募信息提供渠道是学校网站(31.11%),同时这对他们而言也是最便捷的渠道(26.09%)。

5.访谈结果与讨论

目前,北京高校志愿组织在志愿者开发呈现出招募与入会随意性较大、实际参与程度较低的特点。从研究结果来看,规模较大的组织实行会员管理制度,但是入会门槛低,入会程序也简单联合会对志愿组织理事会成员的任职资格的规定也不够清晰,仅对政治背景、身心条件的基本素质上提出了要求,与业务相关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等多方面的要求都没有明确的要求。由于有定期吸收大量的新生力量的需求,大学生容易成为这类组织注册的日常志愿者,但此类组织普遍没有对人员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志愿活动开展不足造成大量志愿者资源的闲置,志愿者的实际参与率较低。

另外,对于规模较小的组织,志愿者资源主要来自临时性的志愿者招募,这类志愿者对组织的宗旨、活动来由及目标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只是简单的接受并完成任务。临时性的志愿者尚未建立对组织理念的信念,难以在个人兴趣和目标上找到与组织理念的融合点,个人行动与组织目标容易背道而驰。

有学者认为,即便志愿者最初的参与动机是利他主义的,其“是否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决定完全取决于志愿者所获得的自我利益(Janet C.Winniford, D. Stanley Carpenter, 1997)。基于这一理论,由于大学生进入大二、大三后,随着专业课程的增多以及保研、考研、出国、就业等压力的增大,参与志愿的机会成本从大一至大三是呈现上升趋势的,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一点,也可以说明利己主义期望是大学生志愿服务难以长效化急需开发的原因。当组织缺少对志愿者的特点的考虑时,不利于志愿组织开展长期、有效的志愿者招募及甄选活动。

6.高校志愿组织志愿者招募建议

6.1合理评估目标人群,规划人员需求

招募评估旨在通过收集、分析、综合整理有关志愿工作方面的信息,为志愿组织计划、志愿组织设计、志愿者管理和其它管理职能提供基础。招募评估需要获取两部分内容,一是岗位职责,即说明组织赋予志愿者的任务要求以及完成的时间;二是职位描述,即清晰地呈现出组织对志愿者知识结构、技术与能力、个性与特质方面的要求。从本文调查得到的结论来看,害怕影响时间和学业是阻碍北京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志愿组织需要重点考虑某一志愿项目是否符合潜在志愿者的时间安排。

同时,志愿组织应当对确保组织生存发展过程中的志愿者需求进行合理估计,分析组织志愿者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制定各种规划来满足对志愿者的需求,如确定志愿者需求量、供给量、调整职务和任务、培训等,提供可靠的信息和依据,进而保证管理活动的有序化,也有利于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整组织的人员结构,把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

6.2结合高校学生志愿者的特点制定招募策略

志愿者来自不同专业院校、具备不同的知识结构、专业优势、个性特点与参与动机,因此招募的多元化应体现在根据志愿者的特点来制定招募的策略。同时,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动机来制定招募针对不同群体的宣传策略。基于前文所述的高校学生六大动机,可搭配或组合多种策略:(1)对于社会互动导向的人群,可以采用社会互动宣传策略,用高校内部与外部、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或当地的互动、联谊、游历的机会来吸引潜在志愿者;(2)对于价值观导向的人群,应采用价值观满足宣传策略,即在宣传中增强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观的渲染,充分体现志愿服务给他人带来的帮助;(3)对于职业发展导向的人群,应采用发展宣传策略,突出志愿者服务丰富管理经验、锻炼领导才能、促进职业发展的功能来着手宣传;(4)对于认知领悟导向的人群,应采用认知宣传策略,即突出志愿服务促进人们对于自我潜能、人生和世界的领悟;(5)对于投射生活导向的人群,应采用生活提升宣传策略,即说明志愿服务所提供的实践或培训能帮助专业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6)对于被承认动机的人群,应采用社会认可宣传策略,如关于优秀志愿者的成就、所获荣誉的介绍。

6.3结合志愿组织现状选取招募渠道

从高校志愿组织的角度来看,招募成本都在影响着招募效果。因此,志愿组织应当基于对志愿组织对招募成本的承受能力来选择招募渠道。一般而言,网络招募节省时间和资金成本、涉及面广,但是针对性不强;招募会或讲座方式需要较大成本进行前期准备,但可以更使双方的沟通更加透彻,信息的分享能够更加具体、明确;采用媒体给志愿组织带来的效率和费用也有所差异。基于本文调查的高校学生对于招募信息媒介的态度,学校网站是一种可以获取较大信任度和信息传播效率的媒介,志愿组织本身也可以进行专门网站的建设。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招募工作可以提高招募效率和效果。与生产经营活动类似的志愿产品的供应也需要经历中间环节,因此高校志愿者不仅是志愿服务产品的直接供应者,有时也是生产者。

上一篇:高职院校图书馆采编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下一篇:浅谈本科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