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

时间:2022-03-21 03:14:16

浅谈如何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及其健全个性的形成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体育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农村中学各方面条件设施相对较差,但仍不能放松素质教育的开展,本文针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提出以下方案。

【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创设条件融合教学

一、体育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通过教师组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同时伴随着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各种情感的体验等。因此,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设施简陋、环境艰苦等特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整理操场周边环境的活动等;另外,教师要注意在平常的体育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例如,在长跑训练中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坚持到终点。

(二)、通过教师组织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知道,体育教学中其实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体育教学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学生美感的教育。体育活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主要任务应该放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机能完善和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等方面上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以此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通过教师组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的。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彼此之间以直接而广泛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人际交往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

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模拟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与人交往时要学会团结友爱、尊重理解他人。从而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逐步形成集体观念。

二、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教学

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我认为,素质教育贯穿在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我们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二者的融合教学。

(一)、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

体育课堂一般以学生的各种体育活动为主。但在实际学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身体素质、体能、意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在活动过程中,往往有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例如怕吃苦、怕摔倒等,特别是在跳山羊、单杠等动作难度较大的练习中这种情况表现的更加明显。

那么,一旦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和帮助。我会找出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有的放矢的的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在练习过程中,要积极耐心的帮助学生完成有难度的动作,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培养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二)、利用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

在学校教育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体育游戏无疑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做“猎人打猎”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投准和躲避能力,更能间接的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团结一致、相互协作,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再比如,做“击鼓传花”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灵敏性,在游戏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三)、利用整理器材和场地的时间督促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体育课上课前后,领取器材和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搬运各种器材时,应该对学生做出不许拖、拉等要求,以培养其爱护公物的好习惯。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予当众表扬。

这样不仅保护了学校的体育器材,也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由此看来,体育教学是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坚持把素质教育贯穿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如何全面推进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教学

(一)、加强管理,转变观念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许多地方和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仍热衷于应试教育,在指导思想上,重视文理科学习,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书本应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动手能力的全面培养,只把实施素质教育挂在嘴边,甚至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还有意地减少或占用体育活动时间。这种做法对教师安排组织体育活动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都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广大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是课内外活动开展的具体实施者,体育活动的安排是否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关键在于指导教师是否有严谨的教学计划,合理的教学安排以及明确的指导思想。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好体育活动的保证。首先体育教师要端正上课态度,杜绝“三无”现象:教学无大纲,授课无计划,上课无教案;其次,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精神和讲纪律,讲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最重要的一点,高素质的教师应具备吃苦耐劳精神,能扎根农村学校,并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发掘素质教育的材料,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三)、配合学校工作,积极改善体育教学条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并且需要占用一定的器械和场地,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没有一个开展活动的场馆和相应的器械,再好的计划,再好的教师也就只能纸上谈兵。因此,体育教师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尽己所能来改善体育教学的教学条件。在日常工作中,多动脑筋,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设备来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融合教学。

参考文献:

1.汪玲玲.试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J].浙江体育科学,2000年5月

2.曲宗湖: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 [N]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3.刘萍:“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体育师友2000年第1期

4.刘成强:吉林教育 2007年第22期

上一篇:历史课堂的提问策略 下一篇:信息技术:让数学课堂更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