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减负形式下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时间:2022-03-20 10:05:44

小议减负形式下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摘 要:减负提质就是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减负了,学生的作业就少了,作为语文这门课程,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既减负又增质呢?作为语文老师,应该重视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阅读方法正确了,阅读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

关键词:语文教学;减负;方法指导

阅读是获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在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在减负形势下,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应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实践中,我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时把心放在文章中外,还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阅读。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良好的阅读方法,首先应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以及学生的优秀作文等。如,将“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贴在墙壁上,让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此外,还应重视学习园地的布置,让学生把自己的优秀作文,或者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抄下来,跟同学一起共享知识带来的快乐。

二、指导阅读,做好标注

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和批注,可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做笔记和批注的方法很多,就像老师给学生批改作文用各种符号一样,阅读标记和批注也是如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不同符号做笔记。如,用横线或曲线来表示优美的句子;用圆圈圈出好词或重点词语;用“”或“―”表示段落或层次的分界线;用“?”表示不懂的地方;用“”表示好词好句;在空白处可做批注,写下某一段落的疑问或结论等。学生做了标记和批注后,这些标记和批注就成为他们阅读过的一部分,当他们重温过去的见解和疑问时,再产生新的见解,就像是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再次的探讨,收获必然不少。

三、指导精读,训练略读

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要读透读懂,略读是粗略地读,为的是博采,精读和略读相辅相成。多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大脑,美化学生的心灵。针对小学生读书所得甚少的现状,我在班级中设立了阅读赏析课,目的就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精读。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学生精读感悟的能力。如,在学习描写环境、人物外貌、心理活动等文章时,我先让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自己觉得描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最流利、最有感情,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二是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有一定的速度,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较多的材料,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同时,迅速阅读也有助于把阅读化难为易。所以,我们还应该注重训练学生迅速略读。

迅速略读也有很多方法。如:(1)默读,要眼睛看得快,由眼入脑想得快,也就是由原来的一字一句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脑子要跟着眼睛进行思考,弄清眼睛看的是什么。(2)看标题、内容提要或目录和序言,弄清楚文章的大致结构,然后抓住重点段落读。如,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有导读和预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读读这些内容,这样,学生对每个单元或每一课的内容就有了整体的了解。读课外文章,一般都有目录或内容提要等,可以指导学生先读读这些内容。(3)将注意力集中在能迅速理解的部分读,这些理解的部分可很快形成一个坚固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上,就可以继续向上攀登,在迅速略读中,学生能理解的部分即使只有一半,也能使其余的部分变得明朗。

四、指导泛读,拓宽范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语文教学中的千年古训,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教师应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其阅读的书。如,科幻小说、传记、游记、名人故事、各国的风土人情、百科书等。指导他们利用课余零散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如,做完作业或没作业时,周末、假期有空时,都可以读一些课外自己喜欢的书。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不但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达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的目的。

此外,学生在阅读时遇到某一个词或某一部分不理解时,教师往往会吩咐学生去查字典、查百科书或出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从中得到帮助。因为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停止阅读,把注意力集中在费解的地方,往往会让学生觉得阅读苦涩烦躁,因而,也会抵制甚至放弃阅读,最终又会忽视能理解的那部分。

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里,学习方法的教学尤为重要。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既觉得学得有滋有味,又减轻了其学习上的思想负担,阅读能力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又快又好的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可持续发展,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就可持续提高。这样既达到了减负的目的,也保住了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汪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

上一篇:放大过程,着眼学生 下一篇:浅析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