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学生语感的培养

时间:2022-09-23 10:02:54

小议学生语感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为了体现教师的启发性教学原则,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设疑不止,提问不断,学生则忙于应答,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导致了学生对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感受不深,蜻蜓点水,对表现力强的语言也如过眼烟云。一节课下来,往往因教师过多地讲述、提问,学生对语言文字缺乏必要的体味与感知,满脑子只是教师讲解的枯燥的条条、抽象的概念,这种简单的心理记忆过程,片面追求了近期的效果,长时间下来学生对于课文中规范性、生动活泼的语言积累的就少,需要表达时,思路闭塞,词语贫乏。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即语文的直觉能力,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才有的灵敏的感觉,语感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自然成熟,必须靠扎扎实实的训练、培养,逐步形成。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训练。因为语言形式蕴含着作者的智慧,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表现思想观点、审美情趣等。学生学习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看到的只是语言文字本身,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形象,语言符号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变为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这靠的是学生敏锐的语感。

语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感知描述性语言文字时,能准确而迅速地在脑子里呈现有关表象,并能进行必要的联想、想象活动;2.阅读具有感彩的语言文字,能迅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3.能较深刻地领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在含义;4.能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5.凭借直觉,对语言文字的正误和优劣有较强的辨析力。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足可以看出学生语感敏锐程度对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学习语言,要正确处理理性的分析和感性积累。教师只是做个引路人,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主要不是靠教师的理性分析,而是靠学生自己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潭,蛟龙生焉。”书读多了,积累丰富了,就使课文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自然可达到文思泉涌、出口成章的理想境界。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关键在于多看、多听、多读。语言学家夏丐尊说过:“从前的读书人,学习文字唯一的方法就是读,自有学校教育以来,文字往往只是用眼睛看,用口来读的人已经不多了。其实,读是很有成效的方法。”实践证明,重视朗读是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朗读是通过心、眼、口、耳并用,快速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的综合活动。它既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言语能力,又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智力活动;既是一种思想感情的熏陶,又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课文,特别是在基本理解了文章内容后的朗读,实际上是学生代替作者讲话,朗读的次数多了,在不知不觉中,文章中的词汇、句式、表达方式,就变成了学生语言储备的一部分,待到讲话时往往会脱口而出。通过经常性的朗读训练,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错落有序的结构、抑扬顿挫的语调,犹如思维的向导,对学生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起着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

朗读能培养语感。但是如果朗读教学目的不明,对朗读训练缺乏有效的指导,只是机械地、一遍一遍地念读,对于语感的培养是不能奏效的。语感是在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下产生的。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利用朗读培养语感的形式要多样化。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引读、轮读、男女生对读等。

面对一篇新的课文,语文教师首先应该给同学们范读,教师的范读要进入一定的境界,以情动情,使课文内蕴的理念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以范读促朗读,以范读促训练,让学生通过听觉去感受语言。

要加强学生的语感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小声自读、放声仿读、图文对照读、理解性细读、配乐美读、重点处反复读、精美处欣赏读、表情读、表演读等等,让学生相互点评,总结体会后再读。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语感一定能得到提高,学生的语言也会随之丰富、生动起来。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比较句子,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样长久的训练,就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与领悟力。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学生具有了敏锐的语感,就能撷语言精华,真正提高读写能力。

【责编 齐秋爽】

上一篇: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