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基层法治治理的创新性探索

时间:2022-03-20 06:49:49

甘肃省张掖市基层法治治理的创新性探索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并同时提出:“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我们此前就“基层社会法治治理”为专题,在甘州区和高台县进行了调研,他们的经验引起了我们关注。

一、张掖市基层法治法理的实践探索

1.创新基层法治治理机制

1.1海选“人民调节员”

2009年以来,高台县积极探索开展人民调解员海选活动,建立了民调普法双赢和合力维护稳定的新机制,通过“海选”人民调解员工

一是形成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海选”工作开展以后,所有村、社区调委会全都选齐配强了调委会成员。每月开展一次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工作,重大纠纷和隐患及时上报乡镇党委、政府,真正做到了矛盾纠纷发现得了、解决得好、控制得住,确保了人民调解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是提高了人民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经过公推“海选”产生的人民调解员,把一批威望高、责任心强、群众信得过、有一定文化程度并热心调解工作的村民选聘到了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前沿阵地” ,做到了矛盾纠纷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化解,同时还及时为乡镇党委、政府提供预警性信息,真正发挥出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三是激发了基层调解组织的工作活力。通过“海选”人民调解员,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实行奖优汰劣,有效地激发了各村调委会和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人民调解员能主动捕捉矛盾纠纷信息,发现矛盾纠纷后能及时报告,主动介入,积极化解,使矛盾纠纷“遇事有人管,矛盾不上交,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调处率和成功率大幅提高。

2.群众事务会商中心

甘州区镇党委在2012年6月,在原“党代表工作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由40名德高望重、见识广远、办事公道、有一定说服力的群众代表为主,以及派出所长和法庭庭长在内,共42人组成的党寨镇群众事务会商中心。

群众事务会商中心是一个群众自治组织。通过充分发挥会商员信息员、联络员、办事员的作用,宣传政策、反映民意,让会商员用群众的观点、群众的思维、群众的认知度和群众的语言综合评价群众反映和关注的事务,用第三者的身份评判群众诉求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解释说明群众心中的疑问,帮助镇、村、社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联通党委、政府联系村社、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上下沟通、联动、互动的作用

党寨镇的这一个创新,有以些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是形成了乡(镇)党委和政府直接了解下情的无障碍通道。这个会商中心是群众代表,派出所长和法庭庭长组成,是一个以群众为主体,结合执法部门建立的一个群众组织,是群众与镇政府直接沟通的桥梁,能使党委和政府听到最直接也是最初始的群众信息,避免了在传递中的信息损耗和信息失真。

二是形成了掌握并及时处理农村纠纷快速反应通道。的派出所长和法庭庭长的受聘参与,建立了一个解决矛盾迅速反应的通道和应急中心,提供了有力、及时、有效的应对农村社会突以事件的机制保障。

三是形成了由普通群众对乡(镇)、村两级民主监督的直通通道。会商员在行使职权范围的同时,也会将对乡(镇)、村工作的群众反映和实际效果反映出来,形成有交的监督,会商员用群众的观点、群众的思维、群众的认知度和群众的语言综合评价群众反映和关注的事务,用第三者的身份评判群众诉求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解释说明群众心中的疑问,帮助镇、村、社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

3.创新基层法治治理方法

3.1一庭三所联动

高台县法院在执行案件受理数量呈大幅上升趋势,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全院干警常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工作强度大压力重的客观条件下,实行了调处纠纷新机制,即“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形成首问负责、统分结合、有机联动、相互协作的“四位一体”调处纠纷新机制。大胆对调处矛盾纠纷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偿试。其主要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并参与的多元化调处矛盾纠纷新格局。“一庭三所联动”,既发挥了庭所的个体作用,又发挥了相互间的整体联动作用,既有分散,又有集中,既延伸了审判法庭的职能,又充分发挥了基层政法单位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二是案多人少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缓解。面对解决当事人情绪对立,矛盾尖锐,多次调解都未果,随时可能引发新的纠纷案件时。使多起难办案件双方当事人握手互表歉意,言归于好,旁听群众纷纷称赞:“‘一庭三所联动’调处纠纷就是好!”。

三是为人民群众减少了花费节约了时间。由于纠纷的及时解决,避免了因诉讼需要的开支,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让群众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生产生活,增加收入。

四是有效提高了解决矛盾纠纷的效率并降低了成本。由于一般的家庭婚姻、相邻权、土地承包权流转纠纷,特别是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通过“一庭三所联动”的方式在进入诉讼前得以调解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诉讼。

3.2四级七天调节法

高台县黑泉乡乡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把社会矛盾调处多元化体系建设作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突破口,积极探索社会矛盾调解的新机制、新途径。建立了“四级七天”调解法。

“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的主要内容是:每周(七天)在辖区内开展一次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活动,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实行逐级限时调解。第一级,由村民海选、乡上聘请的社人民调解员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进行首次调解,调解时限为1天,调解不成功的上报村调委会;第二级,由村调委会和包村干部对社人民调解员上报的、没有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进行第二次调解,时限为2天,调解不成功的以民情报告单形式按时上报乡司法所;第三级,由包村领导和乡司法所对村调委会上报的、没有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进行第三次调解,调解时限为2天,经过调解仍然不成功的上报乡综治委;第四级,由乡综治委召开专门会议对乡司法所上报的、未能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进行专题研究,调整调解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组成由乡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单位、人员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小组,整合资源、整合力量,对矛盾纠纷进行集中化解,时限为2天。通过“四级七天”调解,确保矛盾纠纷在第四级、第7个工作日得到有效化解。

一是形成了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单位间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实现了社会各种调解资源的有效整合,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矛盾纠纷得到及时调处,防止了推诿扯皮引发矛盾激化现象的发生。

二是实现了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的治理要求。有效的防止了因矛盾纠纷上报不按时、化解不及时导致问题扩大化情况,将产生新的矛盾纠纷可能性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重大事情不出乡的良好局面。

三是激发了调解组织活力。“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实施以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任务层层有要求、件件有时限、人人有责任、奖惩有依据,为人民调解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村调委会和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能够主动捕捉矛盾纠纷信息,发现矛盾纠纷后提前介入,及时调处,真正做到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是提高了调解工作效率。排查、调处、上交、报送程序的进一步规范,使人民调解员、村调委会、司法所、综治委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把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尽快落到了实处,既方便了群众,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还解决了一些可能引发深层次问题的矛盾纠纷,确保了各类矛盾纠纷及时有效化解,提高了矛盾纠纷调处率和成功率。

二、从基层法治法理的实践探索中得到启示

一是创新了法治治理与社会管理内涵。这些做法,不但解决了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措施,提高了人民调解工作水平,而且丰富了法治治理的内涵,创新了社会管理手段,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形成了快速反应和长效工作机制。这些做法,都是以建设基层社会法治治理长效机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起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了矛盾纠纷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在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筑牢了社会综合治理"第一道防线"。

三是拉近了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海选"还是"会商中心",都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拉近的基层组织与群众的沟通距离。无论是"一庭三所联运"还是"四级七天调节",都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促使乡村社三级干部进村入社、上门到户,主动加强与广大群众的沟通联系,掌握群众的心声和意愿,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体验群众的真实生活,进一步增强了工作责任感,牢固树立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让群众深切感觉到自己生活有人关心,事事有人关注,增强了群众的满意度,从而拉近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四是缩短了基层法治的治理距离。无论是"海选"还是"会商中心",都体现了基层法治治理必须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的理念;无论是"一庭三所联运"还是"四级七天调节",都体现了最快、最及时的工作要求,在落实这些创新之后,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任务层层有要求、件件有时限、人人有责任、奖惩有依据,各个组织和个人都能够主动捕捉矛盾纠纷信息,发现矛盾纠纷后提前介入,及时调处,真正做到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作者简介:董风云 姓别:女 出生年月:1962年,山东堵城人,甘肃张掖行政学院公共管理与法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上一篇:设计型学习视角下的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究 下一篇:滨海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夏玉米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