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策略

时间:2022-03-20 08:55:2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4)01-0027-01

摘要: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就能够使他们有效的发挥个人的学习自主性,提升他们学习的效果,实现学习的有效进行。特别是在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认知的形成时期,在此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对于他们的当前阶段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要有效把握数学科目的特色,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善于联系知识之间的迁移联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更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他们的学习成就感,从多方位、多层次来实现学生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学 学生 兴趣 培养 策略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在逐渐的降低,因为数学基本都是在分析、运算中度过,相对比较乏味,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项基础学科,也是一项实用科目,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知识的存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通过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来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数学学习体验,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兴趣。例如,我在讲授分段统计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在观看跳远成绩测试表的同时提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跳远成绩在120厘米到130厘米之间的有多少人?”,“跳远成绩在100厘米以下的有多少人?”,“跳远成绩在110厘米到120厘米的有多少人?”……这时我就马上询问:“我们能不能一眼就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回答:“不能。”)教师继续引导,“我们怎样才能一眼就看出某一段有多少人呢?”继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对分段统计的学习产生探究的欲望。

二、有效把握数学科目的知识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项实用学科,也是一项具有特色的教学科目,在数学中有很多美学知识,也有很多神奇案例,通过数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的去认识世界,更好的进行学习、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做好课本知识的教学,而且还要能够根据学习的知识进行相关知识延伸,提升学生的学习感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乘法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12345679分别乘以1、2、3……得出的结果是:

12345679×1=12345679,没有数字重复;

12345679×2=24691358,没有数字重复;

12345679×3=37037037,是一串重复数字;

12345679×4=49382716,没有数字重复;

12345679×5=61728395,没有数字重复;

12345679×6=74074074,是一串重复数字;

12345679×7=86419753,没有数字重复;

12345679×8=98765432,没有数字重复……

12345679×9=111111111,是一串重复数字……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的时候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看看得出的结果有什么特点,结果就有学生发现这个数乘以3、6、9的时候就会是重复数字,也由此可以得出,乘以3的倍数的时候就会出现重复数字,并让学生进行检验,结果真的是这样……这就是数字的神奇之处,这就是数字的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我们能够善于发现,就会找到很多神奇的案例。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养成善于发现的习惯。

三、善于联系知识之间的迁移联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步步递进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联系,以便能够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学习体验,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比如教师可以抓住不同之处探究新知,在数学教学中,为了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应该注意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不同因索,尤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表面看起来十分微小,但实质上他们却存在着十分巨大的矛盾。例如,学生经常混淆“偶数”和“合数”的概念。其原因就是这两个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自然数,而且除2以外的偶数都是合数。为此,在教学中应重点抓住这两个概念的不同点进行区别。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细致区别,就可以保证两个概念之间不会混淆,从而使学生产生正迁移,并使学生对它们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教师还可以围绕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复习旧知识后,应及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即共点,引导学生以旧探新,展开主动的探究活动,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我在教学“估计”的时候,首先向同学们出示6行苹果,每行9个的情境图,让同学们计算总数。紧接着,我再出示6行苹果,有的行比9个多一点,有的行比9个又少一点的情境图,让同学们快速估计总数。活动结束,大部分同学就都已经掌握了用行列法进行估计的知识。

四、注重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他们学习成就感

实践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必经之路,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有效性一个重要方法,更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法宝。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重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升他们学习成就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周围是大片的农田,教师在上了数学“多边形的面积和实际测量”一节后,就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比如把全班分成男女两个组,各组自推一名组长,负责安排同学们带测量工具。在测量三角形的土地时,男、女生从测量不同的底和底边上的高计算面积,发现它们算出的面积很相近,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测量后,我又鼓励同学们假想:如果把这块土地,用来种白菜,每棵白菜行距0.3米,株距0.2米,可以种多少棵?白菜长成后,如果一棵白菜收0.5千克,那这一块地可收多少千克白菜?通过实际测量,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运用自如。在提升他们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

总而言之,兴趣教学是一项大工程,也是一项“持久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融入。相信只要我们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更大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静稳.小学数学教学与兴趣培养《教育艺术》2009第3期.

[2]朱丽.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国科技博览》2010第14期.

上一篇: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下一篇:生物农药在水稻病虫害适期防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