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莱德的夜等

时间:2022-03-20 03:26:07

阿德莱德的夜

张 南

冬天,阿德莱德的夜幕降临得很早。寒风中,第一次看见了它的夜。

商店早在五点就拉下门帘,店主慵懒地打了个哈欠,在精美的玻璃门扶手上挂上一个CLOSED(关闭)的牌子,骑上一辆单车就走了。商店的灯都亮着,映照出各式各样商品的轮廓,然而不很清晰,像是梦幻般地蒙上了一层纱。广场上空荡荡的,任由黑夜投下巨大的黑影,占满每寸土地。

我裹紧大衣,把下巴缩到领子里去,只露出一双黑色的眼睛。在晚上,也没有乱穿马路的人。我同几个澳洲人一起等在红绿灯旁。相视,一笑。灯亮后,又各自离开。

所在的这一条街只被风声填满。当地人多半都窝在家里,路边的民宅的小窗中,透出微微的黄色的光,似乎有些暖暖的。忽然,身边的玻璃橱窗中,一副手套吸引了我的眼睛。正是我想要的款式和颜色。幸运的是店主还在。我摸出一张绿色的50元,敲了敲门。店主是个老头,半秃的脑袋,几缕金发垂在耳边,正摆弄着收银机里的硬币。他缓缓抬起来,我指了指橱窗里的手套,他叫了个和蔼的笑,却没有开门的意思。他伸出左手,用手指作出一个“C”的样子,我才发现门上已经挂了一个牌子,CLOSED。会意一笑,我继续走着。

澳洲的路上有好多卖艺的人。在这夜色四沉的时候,他们大都摆出了棍棒什么的。路过一个街角,有两个二十出头的女孩子在卖艺。她们的金发很长,颜色却不那么亮泽,雪白的肌肤冻得发紫。身上只是一件单薄罩衣。她们每个人各执一根红色的木棒,像日本艺伎的舞蹈似的,转圈,双棍相击,发出闷响。我站住了,因为口袋里还有一枚50分,如果可以,我想放进她们身旁的帽子里。她的淡棕色的睫毛微卷,向上弯曲,露出灰褐色的瞳仁,半透明的。我看得入了迷,眼前迷蒙一片,仿佛是在欣赏一场无声的歌剧。而缠绕在空气中的,是那金发少女的呼吸。远处响起悠扬的歌声,是六弦琴,奏的那首披头士的《YESTERDAY》。我掏出这枚厚厚的50 分,扔进帽子里,拐进小巷。身后有节奏的声音渐弱,终于沉在了夜的湖底。小巷的墙上写满了大字,绘满了颜色跳跃的画,它们从余光中一掠而过,向后倒退,没入一片黑暗。走到尽头忽地停下来,眼是阿德莱德市中心的公园。

公园不大,但很开阔。所在的这条小径两旁立满了法国梧桐,光秃秃的。路灯的光不明也不暗,柔柔地给树下的草地披上一件外衣,踏上去,似乎不是草,而是茸茸的地毯。从公园中心向马路对面望去,可以看见砖红色的天主大教堂,它的半边被一棵不落叶的古树遮住,只留出一个尖尖的顶,射向天际。我喜欢哥特式建筑,它让我想到敦煌壁画的飞天。

沿着公园的江边走,每隔三十步会有一把木制的长凳。阳光灿烂的日子可以见到一对对的情侣,然而也不一定。这里的人多好席地而坐。他们说大自然是澳洲人的母亲。现在正值深冬,长凳上是不会有人的。行至公园的边缘,又可以听到车辆碾碎树叶的声音。隐约中似有笛声传来,四顾,果然有一个身着异服的人正吹着风笛。走近,我愣了一下。这个中年人戴着红色的帽子,衣服是花格子的,下身是一条褶裙和一副长长的白色袜子。他是苏格兰人。

忽然感到一阵亲切。我们面对面站着,彼此互不认识。他似乎身无分文,漂泊在这个异国他乡,用故乡的音乐感染着异乡人的心灵。而我呢,只是一个陌生的路人而已。风笛的旋律很美,勾起了埋在心底最深处的一丝忧伤,那些旋律的音符又将时间挡在门外。我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世上没有神奇的口袋,能把此时此刻的天籁都装进去,送回我那海水对岸的祖国。我递上最后的5澳元,塞进他的口袋。这个中年男人没有停止演奏,他微微向我点了点头。爱上苏格兰人的笑靥,在这静谧的夜。

夜深沉,街灯通亮。这个夜晚属于我,阿德莱德的夜。

(指导老师 郑 忠)

带着梦想上路

笪 然

Chapter 1 一个人的行李

像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在17岁的冬天向我汹涌奔来。

不管是怎样的小鸟,总有一天会离开大鸟温暖的羽翼,开始属于自己的独立飞行。我是否就是这只小鸟?即便自己是多么不想长大,也终会奔赴那片陌生却蔚蓝的苍穹。

一个人旅行,在我刚刚远去的17岁记忆里是没有过的尝试。或许正是这份新鲜,在我好奇的心里早早地播下了亢奋的种子。然而,激动只是日出时那短暂的光晕,存留于最初微茫的脑海中,日渐清晰的日光终于唤起了藏匿心底的那份小小的胆怯。

妈妈说,我不在家的日子,她害怕被黑夜吞噬的孤寂。当时我笑着与她斗嘴说,看样子你是离不开我啦。其实,依偎在大鸟身边十七余载的我,又何曾没有过对外面世界的畏惧呢?

是的,畏惧。我畏惧的是什么?是怕在陌生的大城市失去了方向感,还是担心失去家人呵护的那份舒心,抑或只是依恋家中那张温馨柔软的大床?飘忽不定的未知感总会让我心存胆怯。

然而,年轻的心终不会被那若隐若现的恐慌遮掩,跳动着的仍然是渴望挑战的脉搏。

离别的下午,爸爸妈妈送我到火车站。依旧是往昔旅行之前的笑语连连,但大家似乎都在掩饰着对彼此的不舍,却很默契地没有明说。虽然一直告诉自己,这只是一次冬令营而已,短短的一星期还有那么多同学的陪伴,所以不必有太多的顾虑,就当作是一次独立旅行的尝试吧。可是,当爸爸妈妈把行李交给我,和我在站台挥手告别时,我还是心怀着难以名状的离别之伤。我强忍着泪,同父母微笑地告别。

我知道,这一路我将要一个人去走,远离父母的关照,前往陌生的城市,提着一个人的行李,去寻觅心中久藏的梦。

Chapter 2 温情车厢

这次冬令营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所以营员们都被安排在了一节车厢中,这使得冰冷的车厢弥漫起了温情的气氛。长长的一节车厢内,左邻右舍都是同学,不觉中有了些许家的感觉。在这里,大家多了一份轻松与亲切,因为我们都是带着梦想上路的兄弟姐妹。像是时光在倒转,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我们住在简陋却充溢着生活气息的“大通道”房子里,彼此之间没有那种刻意筑建的隔膜,而是处处渗透着随和。

终于等到了熄灯,大家全无睡意,于是我们的“车厢夜色”小型派对拉开了序幕。在车窗外灯光和夜色的映衬下,我们晃动着可乐,心情也像这可乐中的小气泡欢快地跳跃。接着便是各种包装袋的相互摩擦声和各种食物的咀嚼声在我们的欢歌笑语中交相错杂。你也许会问,这般闹腾不会影响别人的休息么?可经我们的多番巡查,发现大家都在享受着不眠之夜呢,有的在开“卧谈会”,有的干脆展开了“牌局”,借着微弱的床头灯玩得正欢。或许会吵到的只有值夜班的乘务员阿姨吧,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微笑地抱歉,请她容忍我们这帮孩子初次独立远行的些许放肆吧。

经过那场小小的狂欢,大家都有了些疲倦,看看表,已经夜里一点了,是该睡了。车厢渐渐恢复了平静,夜市已经散场,只残留下火车行驶发出的咔咔声。酣睡声开始此起彼

伏地响起,大家确实玩累了,兴奋过了,是该把夜交给梦境了。突然很享受这种安静的气氛,耳畔是姐妹们均匀的呼吸,车窗外是移动的夜,我躺在车厢里,由一个站台驶往下一个驿站,仿佛开启了梦的入口,等待着从黑暗驶向光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想起了顾城的这句诗,荡漾在嘴边。恍惚中我翻了个身,沉沉地闭上了眼睛。

醒来时太阳已经开始恩泽万物了,清晨的阳光总会让人感到清爽,不知不觉中心情也开始明朗开来。虽然隔着玻璃车窗,可我依然能感受到阳光在发问舞蹈的那种简单的幸福感。

温情车厢依旧载着我们的期待欢快地前行,我仿佛看到了那不远处梦的出口有人在向我微笑地招手。

北京呵,便是那声温情的召唤。

Chapter 3 胡同映像

记得高一时学过一篇课文《胡同文化》,当时就对作者描绘的北京胡同向往不已。虽然那时我并未身临其境地感受过北京的胡同,但通过先生的文字我早已在脑海中绘出了一番想象的图景。那时脑海中的胡同就如泛黄老照片里留下的那街角的回眸一笑,抑或是黑白胶片记录的一个古老沧桑的故事。那时,在我心里,胡同或许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实在在的具象,它像一个回归生活的代名词,在现实的躁动不安中给予心灵一种舒心的慰藉。因此,先生称呼它为一种文化恰到好处。其实,文化说到底也还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很难用简短的语言将它的含义诠释完整。随着世事的变迁,它已渐渐融入进了精神文化的范畴之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旅人已经搬出了胡同,住进了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森林,胡同开始远离这个日渐被现代气息所笼罩的时代,化为了老人口中一个久远的故事。

这次的北京之行我们便安排住在了一个不起眼的胡同里――育群胡同,北京千万胡同家族中小小的一分子。刚开始,我和大家一样有着些许的失望,对这普通的小胡同提不起一点兴趣,可渐渐却对学校这次偶然的安排心存感激。舒适的宾馆可谓处处皆是,而地地道道的胡同生活可不是随处可见的。在这里,我们有足够的机会体验老北京人的生活,他们的热情爽朗,他们的朴实诙谐不时让我们深有感触。我开始渐渐习惯胡同大妈那口地道的京片儿,也开始享受胡同里不时传荡的卖糖葫芦的吆喝声。而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是我不曾有过的心灵体会,它们虽然微小,于我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收获。而这些是舒适的宾馆所无法给予的。细节的点滴勾画慢慢将一个老北京的形象由模糊变成了清晰,脑海中虚存的胡同映像也开始有了实际的载体。或许眼前的育群胡同在北京的胡同文化中实在很不起眼,也远没有我脑海中想象的那种画面感和镜头的质点,但它是真实的,它的素面朝天让我用心触及到了北京千千万万胡同中的一个侧影。它只是老北京人聚居的一个生活区,两边有着苍黑色的古老围墙和家家户户挨得很近的低矮平房,胡同里回荡着他们颇具京味的口音和爽朗干净的笑声。大爷大妈爱在这里叙叙家常,也偶尔会有一辆破旧的小三轮儿从这儿吱吱哑哑地压过。一切都显得很安详很和谐,即便这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片段,但确实让处于浮躁之中的人们心平气和了。或许这就是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没有那么多的斤斤计较,只求活得优哉游哉。终于发现,这便是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的胡同映像的缩影,它并不是超凡脱俗的不谙世事,相反我所享受的正是这里弥漫开来的市井之气。市井并不全是贬义,在我的字典里它是原味生活的代名词,没有太多的束缚与羁绊,而是活得本真,过得自然。

Chapter 4 水木清华

清华好大,这是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大巴在清华园的大道上行驶了好一会儿,才将我们从正门送到大礼堂。我坐在车上,看着道路两旁的白杨和法国梧桐正以冬日里奇特的造型向我们挥动着双手,像是热情高雅的迎宾,欢迎我们的到来。

这次清华科技冬令营的开营仪式安排在著名的清华大礼堂内举行。我作为学生代表,在开营仪式上代表学校发言。虽然经历过许多次的上台演讲,但站在清华大学的大礼堂内,面对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中学师生还真是头一回。对我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我走到台上,深深地鞠了一躬,开始了我的演讲。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回荡在阔大的清华大礼堂中,感受到台下投来的上千个友好的目光。那一刻,我沉醉了,我享受这种站在舞台中央的感觉。也就在那一刻,一颗信念的种子开始在心中萌芽。三分钟的演讲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当我回到学校的营队中时,朋友们同样为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心中满怀着激动与感恩,是的,感恩,我感谢清华大学冬令营给我创造了这次难得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很感谢给我鼓励的朋友们。

接下来的专题讲座同样引人入胜。无论是清华导弹专家为我们介绍精确制导武器,考古学家向我们讲解远古陶器的制作工艺,还是高考状元与我们分享学习经验。畅谈学习乐趣,总之,在座的每一个人都陶醉着,感悟着,收获着。台上专家的演说旁征博引,精彩绝伦,台下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大家有着惊人的默契,台上台下互动有序,气氛热烈。我们终于看到了清华清淡外表下那颗活力四射的心,它的底蕴。它的渊博。它的精湛,它的绚烂,让每―个感受过清华的人深深折服。

刚才说清华是“清淡在外,华丽能容”的,确是如此。它的外表素面朝天,道路宽阔笔直,连路旁的树木都没有刻意的招摇。而是处处显示着低调的优雅。没有过多的华丽修饰,建筑也多以青灰色为主色调,甚至教学楼也都是上世纪的建筑,但这虽不高大的楼宇,却在学术气氛中透着一股威严与庄重,而这正与清华“严谨”的学风交相呼应。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大学,非大楼之谓也,而大师之谓也。”因此,倘若你只游走在清华的表面,可谓是枉此一行了。清华的美不只流于外表。而更多的体现在它的学术成就和精神上。领悟它的教诲绝非一日之功,它的精髓与积蕴要用一生来体味。

短暂的清华行,但愿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旅行者,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在这里没有一点意义。我希望这一刻能是一个起点,让我开启走进清华的突破口,用时间用努力来品读清华这本厚重的大书。

Chapter 5 夜色华灯初上

我喜欢有地下铁的城市。在迷宫般的城市中,地下铁像一条隐秘的脉络;将一个个站台串联起来,人们游走其中,行色匆匆,却各自有着自己的方向。心怀一束爱的光亮。

或许是受了几米《地下铁》的影响,我总爱在暗夜里把自己幻想成那位盲女孩,走在夜晚空荡荡的地铁站,随意地乘上一列末班车,任其将自己送往―个未知的陌生站台。梦醒后的我常常惊异乎这个充满了冒险因素的想法,要知道,在我生活的小城里,我甚至是个不敢独自走生路的孩子。

然而人总是很奇怪的生物,在熟悉的圈子里有时畏畏缩缩。充满防备,可当庞大的陌生感汹涌袭来时,内心反而突破了戒备,充斥着莫名的勇气。

当北京的天空上演了夜的序幕,我们六姐妹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决定溜出房间,享受一下这陌生城市的夜色。胡同外的城市上空浮动着光和影交杂的视线,大路两旁,华灯初上。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我曾经用光怪陆离来形容上海的夜,但在这里,虽然不远处的王府井大街上同样霓虹闪烁,却偏离了这种感觉。也许是这里的皇城大气让夜色中的繁华多了一份坦然与谦和。

我们的“冒险”同样选择从地下铁开始。傍晚的地铁站依旧热闹,此时正值下班的高峰,无论是站台里,还是两旁呼啸而过的地铁中都是人潮拥挤。我们买了票,看着陌生的路线圈,商量着下一个未知的目的地。我仿佛看到了曾经梦境中地下铁的情景,虽然那前方模糊,可是想法清清楚楚。最终我们选择了前往夜景繁华的西单。从王府井到西单,短短的两站路,却让初次独自在陌生城市乘地铁的我们兴奋不已。

到达目的地,我们随着人流走出了地铁站。夜色中的西单像画家浓墨重彩的大手笔。宽阔的街道,闪耀的灯光,澎湃的人流。还有许多吸引人的商场店铺。大城市宽阔的大路总容易让人失去方向感,心头一片茫然,而在这城市的博大中,一个人就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了。

大家在夜晚的北京城踏着马路,路旁的华灯依然明亮,没有半点的倦怠。而此时的北京城,仿佛抹去了一些陌生的面纱,它的面庞显得更加柔和与亲切了。这个夜晚真的太难忘。

Chapter 6 尾音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胡同里的朝阳,散发着冬日柔和的芬芳

好汉碑前的相拥,记录下永远难忘的影像

我不愿只是过客,漫步在水木清华的荷塘

那华灯下的光亮,那地下铁的匆忙。

请慢些脚步,让我展开梦的翅膀

不再寻找,不再彷徨

我要的未来,将会在这里发光。

上一篇:2007,以阅读的姿态回忆或者穿越 下一篇:冬夏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