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结合西药外涂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3-19 09:24:01

中药熏洗结合西药外涂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观察

[关键词] 中药;西药;熏洗;外涂;肛周湿疹

肛周湿疹是肛肠科比较常见的一种比较顽固性的皮肤病,病变多位于于周围皮肤,甚至蔓延至臀部、会阴及,临床以潮湿、疼痛、瘙痒、渗出、红疹、红斑、糜烂、结痂、脱屑为主要特点。病程比较长,常反复发作,如果治疗不及时,病程常常迁延不愈而形成慢性肛周湿疹。肛周湿疹可发于任何年龄。以青年人居多。笔者根据导师在临床的多年经验,在导师的指导下以苦参汤加减并配合西药外涂对100例肛周湿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6月就诊于银川市中医医院肛肠科门诊患者10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67±2.32岁;肛周湿疹病史最短的为2个月,最长的为15年,平均病程5.34±2.11,并发症有:伴发痔者28例、肛肥大者15例、肛瘘者6例、肛裂者例。

2 治疗方法

2.1 方法

取20g,苍耳子15g,黄柏15g,地肤子20g,苦参20g,蛇床子20g,石菖蒲15g,白芷15g,金银花30g,渗液多者加厚朴15g,明矾15g,皮肤粗糙、肥厚者当归、熟地10g,红疹红斑较多者加大黄、龙胆草10g。取以所述上药物,加冷水浸泡30min,煎取1500-2000ml药汁,取1000ml倒入大小适当盆内,然后熏蒸,待药液不烫时,将臀部浸于盆中泡洗。每次熏蒸和浸泡时间不能超过15 min,每天早晚各一次,第二次浸洗将汁物加热即可;每次浸洗后外涂自配西药膏【尿素软膏10g*3支+维生素B6软膏10g*2支+地塞米松片(碾碎)0.75mg*20片+维生素C片(碾碎)0.1g*5片甲硝唑片(碾碎)0.2g*5片;将上述药物混合均匀,阴暗处保存】于肛周皮损处,并轻揉至药物吸收,疗程2周。

2.2 疗效标准

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治愈:皮损恢复正常,无渗液及瘙痒达3个月;显效:皮损基本恢复,无渗液但仍有瘙痒;有效:皮损未完全恢复,仍时有瘙痒及渗液;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数。

2.3 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2~4个疗程治疗,其中治愈28 例、显效40 例、有效21 例,无效11 例,总有效率为89.00%。

2.4 不良反应

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典型病例

患者金某,男性,38岁,于2013年2月就诊。自诉肛周瘙痒难忍,潮湿不适,影响睡眠,并伴有灼痛感。专科检查见肛周皮肤潮红,并伴有龟裂,局部有糜烂,有渗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肛周湿疹,给予外用上述中药坐浴,西药外涂。5天后复诊,患者皮损明显好转,糜烂渗出减少,但仍有瘙痒,潮湿不舒。继续给予上述方法治疗,15天后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4 讨论

肛周湿疹是肛肠科临床上常见的、易复发的一种顽固性皮肤病,一般表现为周围潮湿、瘙痒、丘疹、糜烂、渗出、皮肤增厚及苔藓样改变、局部皮肤皲裂出血等特点。本病经常反复发作,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并且引起本病发作的原因较多,如肛肠或肠道疾病(痔疮、肛瘘、肛裂、肠炎)饮食、日常生活习惯等等,肛周皮肤过敏也会引起。发病原因较多,所以本病的治愈难度较大。祖国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此病称之为“湿疡”。《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 “此证初如粟米,而痒兼通,破溃黄水,浸淫成

片,随处可走。”对于本病的病机,历代医家均认为多因风、湿、热邪客于肌肤,湿热下注或血虚生风、化燥、浸淫肌肤所致,如《诸病源候论》云: “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其疮初如疱,须臾生汁,热盛则变为脓,随瘥随发。” “若风气少湿气多,其疮痛痒,搔之汁出,常濡湿者。”故在治疗中,也常常采用祛风、渗湿、清热、止痒为主。

本方是刘建平教授经多年临床实践总结概括而成,方中苦参、黄柏、地肤子、石菖蒲、蛇床子既可清热解毒,又可燥湿止痒,重用金银花为君药,增加清热解毒的作用,白芷、苍耳子以祛风止痒,燥湿杀虫,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既清热解毒,又燥湿止痒,尤其对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有很好的疗效。自配西药膏剂抗感染、止痒、修复组织、柔软皮肤,防止龟裂形成。外用熏洗的方式可使皮肤久浸于温热的药汤中,能软化角质层,使药物透过角质层、毛囊或腺管被身体吸收,而药物直接附着在皮肤上发挥作用,也可使药效直达病所。熏洗结束后外用药膏,修复组织,促进正常的皮肤生长。用药期间,嘱患者忌辛辣、肥甘厚腻、海鲜之品,保持清洁卫生,避免搔抓、摩擦,忌用肥皂水或浓盐水局部浸泡,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腹泻或便秘,多饮水,穿纯棉内裤。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 1994. 137

上一篇:遗传性骶前畸胎瘤1例病例分析 下一篇:颅脑创伤患者常温及亚低温治疗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