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俊生:和谐发展的语文乐章

时间:2022-03-18 07:24:27

薄俊生:和谐发展的语文乐章

薄俊生是一位有造诣有影响的年轻学者。平实而丰富、本真而深邃、谦和而执著构成他的个人风格。“发展性教学”是他的教育主张,“发展”是他教育思想的标志。

评价一位学者的学术成就一般有两个维度,即理论的自洽程度与公众的接受程度。马克思认为评价一个人物不是看其做了什么,而是看其比他的前人多做了什么。评说薄俊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关键是对他的“发展性教学”主张作出追问与诠释。

“发展性教学”的核心要素是语言。语文教师以文字语言的教学为职责,然而,语言不是客观主义的施教与接受的工具,也不是主观主义的符号与接受的约定。语言是思想的家,人是有语言的生物,人在语言中存在。“自然质朴,平静和谐是一种充满审美情趣的人生态度,也是我永远的教育追求”,自然质朴是薄俊生的语言特色,平静和谐则是他的教学风格,二者构成他的精神风貌与人生态度。海德格尔认为,世界通过自己与他人的互相交谈而展开,不是通过概念来理解和规定对象,而是在与对象的实践一存在关系中不断地解释――构造对象。薄俊生对语文的认识、理解与实践,构成属于他的语文世界。这个语文世界并不是薄俊生离群索居的冥思苦想,不是他个人独白式的自言自语,更不是自我欣赏和自我陶醉。这是一个敞开的世界,是一个师生共建的世界。观摩薄俊生的语文课,从他的娓娓话语中你会感受到一种语言的张力,鞭辟入里又丝丝入扣,准确鲜明又不乏风趣幽默。从学生的即兴发言中,你会看到童心与灵性,感受到他们的语言训练有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薄俊生特别强调课文的朗读,让学生深情地读,反复地诵读,品读,字词之意,音韵之美,情趣哲理,尽在其中。品味语言,领悟思想,他带领学生进入情真境美的语文世界。在发展性教学所呈现的语文世界中,语言文字既是认识世界、描述世界、表情达意的工具,又超越工具成为师生共同存在的方式与成长的精神家园。这是薄俊生语文教学的不寻常之处。发展性教学以语言为核心,以学生和文本为对象,以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发展为特征。这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个性化的语文世界呈现的过程。

“发展性教学”的课堂呈现基于对文本的解释和对生活的理解。语文教学即是解释人及其语言,解释作者及其文本。海德格尔认为,解释是人类生活或人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解释由历史性和语言性这两大支柱支撑。所以教学的发展性是一种必然性,由此扩张并深化对文本及生活的理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观摩薄俊生的课堂教学,你可以看到,他总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表达,容纳各种不同的见解,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异见纷呈。理解不是追求作者的原意,而是不断扩大和丰富意义的范围,这是一种再创造。教学不是现成知识结论的接受,而是新的知识和意义的产生。这种通过解释和理解来扩大意义和寻找意义的过程,实际上正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过程,是对语言意蕴体验产生语感的过程。理解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薄俊生语文教学的鲜明特色是师生间亲切的课堂对话。对话使问题得以揭示,使新的理解成为可能。语言真正的生命力,它的衰落和自我更新,它的粗糙与优雅,教学风格的形成,都靠共同的说话、活生生的交流而存在。语言只存在于对话之中,人人都在对话中找到他者,又在他者中发现自身,对话蕴含着一种伙伴合作的关系。薄俊生的课堂教学不追求“小手林立”的热闹,不制造一惊一乍的煽情,不设置请君入瓮的圈套,而是在平等的对话中,逐步导向语言的体悟和认识的深入。人类的自我表达,必须经过理解才能成为我们的经验世界,这就决定着亲切、和气、平等的作风易于使人接受,成为良好沟通的前提。这也使我们能领会薄俊生那种平和的教风与教态,据此,教师才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发展性教学”的关键是思维的发展。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思维能力是智力要素的核心,因此思维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思维有两种类型,一是形象思维,二是抽象思维。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象思维不断丰富,抽象思维不断成长的阶段。这两种思维都遵循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使思维更为清晰更为严谨;这两种思维都指向于创新和创造,使思维更为深刻更为丰富;这两种思维都植根于语言,思维的火花在课堂语言中闪烁。

薄俊生的“发展性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表述为五个阶段:感知阶段、感受阶段、感悟阶段、感想阶段、鉴赏阶段。这五个阶段的划分,无疑具有某种创造性,融进了他对儿童学习心理的理解,也是他多年语文教学实践的提炼。阅读从文字符号开始,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领会课文的意义,体会课文的感情,发展阅读能力,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国外,阅读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整个阅读理解过程涉及三个主要成分:一是读者的认知能力,二是读者的语言能力,三是文本的结构组织。中外教育心理学家将阅读的过程大体分为感知、理解、表述、鉴赏与评价四个不同阶段。但薄俊生将其分为五个阶段,且对这五个阶段有不同于一般的独到理解和创造。我比较能接受薄俊生的这种划分,这是思维的细化,过程的清晰化,与教学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表达更为个性化和具有创造性。我的理解是:感知阶段,体现形象的直观性,这是对文字形成印象,学生“把抽象的转换为具体的,把间接的转换为直接的”。感受阶段,体现表象的丰富性,文本语言符号为大脑中知识背景所激活,“让语言文字立在纸上与你对话,你才能与文本对象开始真正对话,你才算刚刚走进文本”。感悟阶段,“主要任务是体会蕴含在语言背后的意思”,是对形象的整体认知,并对语言构成的境界达到某种领悟。感想阶段,这是借助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创造新的形象,构成新的意义。鉴赏阶段,是学生以主体身份观照文本语言,形成情感倾向与价值判断,语文能力得以发展与提高,语文素养得以形成与完善。诚然,这五个阶段的划分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但它使得薄俊生的“发展性教学”奠定在儿童认知与阅读心理学的坚实基础之上。

“发展性教学”的目标是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薄俊生的三句话:“为成人而非成事”,“重应世而非应试”,“合语文学习规律”,体现了他语文教育思想目的性与规律性的一致。所有的教学都是教育。教育的职责就其根本而言是帮助人的成长,教师的职责是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引导并鼓励学生自主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人们常更多地着眼于学科知识的授受或建构,忽略了人的成长性,并以成人世界的标准去衡量儿童,以功利的目标去要求学生,以急切的态度去评价教育。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其实便包含着对语文教育根本使命认识上的分歧。学校的一切教育都是为了人,一切课程、教材、教法、考试与评价等说到底是要服务于人的成长,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造就完备学科知识结构的单向度“知识人”。人之为人,必须对经验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及世界万物变化多端的复杂性,对其终极根据作出

探索和解释,进而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作出回答。基础教育是为生命认识、生命成长奠基的教育,也是健全与完善学生人格的教育。南京师范大学鲁洁先生认为教育即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它帮助教师与学生不断走向生命的超越,生成生命的意义。

薄俊生的三句话分别从“目的”――“为成人”、“原则”――“重应世”、“方法”――“合规律”三个维度定义了他的语文教育观。然而,怎么才能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体现使人之为人的教育呢?马克思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人总是立足于形而下的世界,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在人的自我创造性活动中,在追求形而上的世界过程中成为人的自身。这就告诉我们,人是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没有具体细致的知识教学,语文课程服务于人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而没有教育理想的引导,语文课程的学习只能是一些知识碎片的堆积。“把字词句篇看作一颗颗美丽的种子,让他们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开出语言丰富、思维活跃之花,结出心灵纯洁、灵魂高尚之果。”这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教育人性化的宣言,语文教育必须给力生命之精彩!诚然,知识的学习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小学阶段语文知识基础教育是养成教育,一切的学习要转化生成为一生管用的能力,这是没有异议的教学原则。然而,这一原则如何体现?恩格斯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结果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自然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薄俊生语文教育实践回应了恩格斯的主张,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他有自己独到的操作策略。他明确认为学习既然不是一时的、为“应试”的,那么就要在“情感与态度”“知识与能力”“自学方法与自学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结合上下工夫,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自我发展的和谐统一。薄俊生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长期不懈地朝着这三维目标努力,这种努力是具体的、细致的,一丝不苟、章法井然。

薄俊生尽量地用浅近的比喻、朴实的语言、平和的口气来说话,诸如以农业、农村、农民的劳动来比喻教育,这些比喻是贴切的。他似乎说得很浅近,但道理却能说得透彻,达到了本体论、知识论、人性论三者的贯通。许多学者其实也力图达到三者的贯通,但他们常常缺少重要的一环――社会实践的基础以及学科教学的专业背景。因为离开社会实践去探讨人的发展,离开具体的学科教学简单地用逻辑思辨的方式去推演人的本性和教育的本质,很难揭示人的本质,也很难使教育在事实上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相和谐的境界。

薄俊生――特级教师、校长、省劳模、全国先进个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年轻,但又获得了几乎他这个年龄所能获得的全部荣誉,多方面显示了他的成就和造诣:教育及研究、行政与管理、修养与境界、学术与成果等。这些又能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这跟他所主张的发展性教学又有何关联?黑格尔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长期以来,人们最大的误解是将“现实”认作“现存”,黑格尔解释说:“现实性”只是在它的“展开”中表明自己的“必然性”。这“展开”无疑便是“发展”。合乎理性的事物都是具有必然性的事物。必然性的事物,必然要现实性地呈现自身,现实性事物又必定体现必然性,这一必然性本身包含着合理性。薄俊生的斐然业绩与卓著成果是他内在素养的外在呈现,充满生机的语文教学实践正是他的生活世界和生存方式。所以,成就是必然,何种成就则是偶然,所有的必然又是通过偶然开辟道路的。从语文教学起步,由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成长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事业的发展蕴含着生命的敞开、生命的成长。“发展”成就了薄俊生,“发展性”成为薄俊生的学术标志,并意味着他与学校的提升、学生的成长紧紧关联。“理论总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不管取得多少成就,达到何种境界,人作为一种有限理性的存在者,他不会满足于做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以“发展”为信条的薄俊生必然能以一种文化自觉,思考与践行人生的目的、价值和理想。谦和平实的作风蕴含着执著的深邃和对自身的理性估价,这是一种生命的必然。

上一篇:例谈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薄俊生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