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时间:2022-03-18 05:19:51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摘要:本文着重从基础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和砌体工程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

关键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basic engineering, formwork engineering, steel engineering, and concrete construction and masonry construction five aspects in detail elaborat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L3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主要由基础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抹灰工程和饰件工程组成。

一、基础工程

1、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定位放线 复核(包括轴线,方向) 桩机就位 打桩 测桩 基槽开挖 锯桩 浇筑砼垫层 轴线引设 承台模板及梁底板安装 钢筋制安 承台模板及基础梁侧板安装 基础模板、钢筋验收 浇筑基础砼 养护 基础砖砌筑 回填土

2、主要施工技术

① 天然基础基槽(坑)机械开挖应设置标高控制点,预留20㎝~40㎝土体用人工清槽,以免扰动基底土体,且基槽(坑)底必须平整坚实,开挖后应及时浇筑砼垫层。

② 基坑开挖前须对边坡稳定(无支护基坑)、支护型式(有支护基坑)、降水措施、挖土方案、运土路线、土方堆放位置等编制好施工方案,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开工。

③ 深基坑或基础地质情况及周边环境较为复杂的必须严格按照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施工支护和开挖,承台埋置较深可能对附近已有建筑物及市政设施造成影响的要在施工期间落实相应的监控措施及应急救援措施。

④ 桩与承台的连接:桩顶嵌入承台的长度对于桩直径不小于800mm的不宜小于100mm,对于250

⑤ 打(压)桩后的桩位允许偏差必须符合下表要求,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位的15%(倾斜角系桩的纵向中心线与铅垂线间夹角)

预制桩(钢桩)桩位允许偏差(mm)

二、模板工程

1、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轴线投设 柱(剪力墙)模板制安 设置标高控制点 二层梁板模板制安 线管预埋验收 验收 依次推进

2、主要施工技术

① 模板及其支架应根据工程结构的形式、特点及现场条件,合理确定模板工程施工的流水区段,均衡工序工程(钢筋、模板、混凝土工序)的作业量,以减少模板投入增加周转次数。

② 确定模板配板平面布置及支撑布置。根据总图对梁、板、柱等尺寸及编号设计出配板图,应标志出不同型号、单块模板尺寸、平面布置,纵横龙骨规格、数量及排列尺寸、柱箍选用的形式及间距。

③ 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跨度超过18m结构梁、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的模板支撑系统要严格对其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进行验算,绘制模板设计图,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按程序报审,严格执行审核后的施工方案。

④ 模板轴线引设、水平控制标高引测到预留柱插筋或其它过渡引测点,并进行交叉检查,确保无误。

⑤ 柱子、墙、梁模板钢筋绑扎完毕;水电管线、预留洞、预埋件已安装完毕,绑好钢筋保护层垫块,并进行隐蔽工程验收后方可进行模板安装。

⑥ 模板安装的接缝不应漏浆,在浇筑混凝土前,木模板应浇水湿润,模板内无积水。模板支撑系统应对立杆垫板、倾斜立杆、单独立杆、水平联系杆件及探头木方进行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浇捣混凝土时应有专人跟班。

三、钢筋工程

1、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熟悉图纸 钢筋下料 钢筋制作 钢筋绑扎(柱、墙、梁板)验收

2、主要施工技术

① 钢筋加工制作时,要将钢筋加工表与设计图复核,检查下料表是否有错误和遗漏,对每种钢筋要按下料表检查是否达到要求,加工好的钢筋要挂牌堆放整齐有序。 

② 施工中如需要钢筋代换时,必须充分了解设计意图和代换材料性能,严格遵守现行钢筋砼设计规范的各种规定,并不得以等面积的高强度钢筋代换低强度的钢筋。凡重要部位的钢筋代换,须征得甲方、设计单位同意,并有书面通知时方可代换。

③ 墙筋绑扎时应吊线控制垂直度,并严格控制主筋间距。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竖向受力筋外绑一道水平筋或箍筋,并将其与竖筋点焊,以固定墙、柱筋的位置,在点焊固定时要用线锤校正。

④ 钢筋工程完成后应复核梁的截面尺寸及梁板的标高、纵向受力钢筋的品种、直径、数量、位置间距、钢筋的锚固长度以及钢筋的接头位置是否符合图纸设计要求。

四、混凝土工程

1、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作业准备 混凝土搅拌 混凝土运输 柱、梁、板、剪力墙、楼梯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养护

2、主要施工技术

① 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应对出盘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等进行检查是否符合配合比通知单要求,现场用坍落度筒检查。

② 混凝土自搅拌机中卸出后,应及时送到浇筑地点。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离析、水泥浆流失、坍落度变化以及产生初凝等现象。如混凝土运到浇筑地点有离析现象时,必须在浇筑前进行二次拌合,严禁随意加水拌合。

③ 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用水泥品种、气温及混凝土凝结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h应按施工缝处理。

④ 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正完好。

⑤ 浇筑墙体混凝土应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应超过2h,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60cm左右,因此必须预先安排好混凝土下料点位置和振捣器操作人员数量。

⑥ 施工缝位置;宜沿次梁方向浇筑楼板,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范围内。施工缝的表面应与梁轴线或板面垂直,不得留斜槎。施工缝宜用木板或钢丝网挡牢。施工缝处须待已浇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时,才允许继续浇筑。在继续浇筑混凝土前,施工缝混凝土表面应凿毛,剔除浮动石子,并用水冲洗干净后,先浇一层水泥浆,然后继续浇筑混凝土,应细致操作振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⑦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在12h以内加以覆盖和浇水,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润湿状态,养护期一般不少于7昼夜。所有部位混凝土浇筑时必须设专人跟班检查。

五、砌体工程

1、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砌砖作业准备 砖浇水 砂浆搅拌 砌砖墙 验收

2、主要施工技术

① 砌块砌筑前应提前淋水湿润或使用专用砂浆砌筑,砂浆应随搅拌随使用,一般水泥砂浆必须在3h内用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在4h内用完,不得使用过夜砂浆。

② 砌体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一般为10mm,但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灰缝不得出现透明缝、瞎缝和假缝。

③ 砖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严禁无可靠措施的内外墙分开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

④ 非承重墙应分次砌筑,每次砌筑高度不应超过1.5m。待前次砌筑砂浆终凝后再继续砌筑。每日砌筑高度不宜大于2.8 m。墙体顶部应预留200mm左右空隙,间隔3~5天后再将砌块用水泥砂浆斜顶砌筑,水泥砂浆必须饱满。

参考文献:

[1] 刘俊,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2,(05),63-64.

[2] 樊建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浅论[J],科技风,2012,(03),186-18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谈城市居民建筑的节能设计 下一篇:浅议现阶段我国市政道路施工工艺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