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村干部对农民纠纷调解作用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2-03-18 03:10:24

关于村干部对农民纠纷调解作用的调查报告

[摘 要]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村民委员会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农民的领头人的村干部对于人民调解的作用又是如何体现的呢?我们通过对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的450余名村民以走访和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对村干部对人民调解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关键词] 农村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

【中图分类号】 D9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55-1

一、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对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的罗旧镇、麻缨塘乡、竹坪铺乡三个乡镇近十个村的走访调查中,在与村民谈到解决村民纠纷时,有几个词是村民一直提到的:村干部、村委会、私了等。我们在回收的45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关于“当村民发生纠纷时,你偏向于如何解决问题”,有14%的村民是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的,28%的村民是通过找村中德高望重的人调解,1%的村民表示可能以武力的形式来解决,而57%的村民表示将找村干部协调。这其中谈到的村干部主要是村委会主任,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村长,以及村党支部书记。这两位主要的村干部可以说是在农村纠纷解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我们走访的三个乡镇中“找村干部解决纠纷”的比例略有不同,罗旧镇51.30%,竹坪铺乡80%,麻缨塘乡48.40%,虽然比例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同这三个乡的地理位置是有很大关系的。罗旧镇与麻缨塘乡距离芷江县的主要交通线路较近,而竹坪铺乡相对其他两乡镇来讲就要离得远的多。在走访竹坪铺乡的时候,我们发现,虽然各个村之间相隔较远,但是单独的一个村子的各个村民小组却是很集中。

既然在解决村民纠纷的时候,村民是愿意采用协调的方式来解决纠纷的,可是为何不见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身影呢?在走访中,我们得知这三个乡镇的近10个村中几乎都是没有设人民调解委员会,而村干部的身份就渐渐的代替了这一在基层人民与人民政府共同指导下的人民调解员。本身以村干部的身份加入到本村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毋庸置疑的,其所由村民投票而获得的身份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威望,而且村干部对于促进人民调节委员会的发展也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由村民自治委员会而代替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说单纯以村干部代替人民调解员却是极其不可取的,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两者之间的职能部分虽然有重合,但是两者的专业性分工却是天差地别的,村委会是作为基层群众自治机构而存在的,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管理机构或者说是一个政府机构的编外组成;二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却是一个单一的基层的机构,是用来解决基层群众的细小纠纷的,它应该是独立于村民委员会的一个群众性的组织。因此,在村民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一个人民调解委员会是极其有必要的。

二、解决措施

村干部在解决村民纠纷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如何最大化的发挥村干部在人民调解方面的作用,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适当增加村干部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中的比例。村干部本身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在进行调解方面比之专业性的调解员虽然专业素养较低,但是其由于与发生纠纷的双方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解决纠纷更容易采用一些具备乡土气息却又不失公允的方法来解决纠纷。同时,由于村干部是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对其的权威性更易相信,也更加容易接受与执行。

(二)加强村干部的法律知识的培养以及政治素养的提升。村干部的法律知识的多寡,政治素养的高低对于在人民调解中将关系到调解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调解结果的执行力度的高低。一名优秀的村干部甚至能够带活一村的经济、法律、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一名优秀的村干部进入人民调解委员会后也将提高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整体水平,对于在解决村民纠纷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极其大的。

(三)扩大大学生村官的比例,适当提高村干部的学历。在我国推行大学生村官这一具有突破性的措施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可谓是突飞猛进。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因为其高学历与高知识素养在进入人民调解委员会后,会不断提高调解的质量与推进人民调解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引进具有本科学历的法学专业学生对于一定时期内的村干部促进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推行村民委员会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合作示范村、示范镇。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要全部有限实行人民调解在现阶段由于法律等专业知识的普及度还较低,因此先在有条件、有能力的乡镇率先实行。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在法律知识得到极大的普及后在全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实行,必将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结束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这次对芷江侗族自治县三个乡镇的实际走访和调查,我们的得出了有关村干部与人民调解委员会之间的一系列结论,同时用这三个乡镇为例系统的给出了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勤,民初的乡村组织与基层调解――以奉天县为中心[J].太平洋学报,2008,(09).

[2]张拓.大调解体系下的人民调节问题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04).

[3]葛孟学.浅析作好基层调节构建和谐社会[J].才智,2012,(10).

[4]刘岐山.论基层调节制度的内涵及功能[J].山西师大学报,2012,(09).

作者简介:王跃超(1991-),男,汉族,内蒙古通辽人,怀化学院政法系,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魏春(199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怀化学院政法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民事调解。

上一篇:关于深化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