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对“道”的认识

时间:2022-03-18 12:54:20

摘要:“道”论是全部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十分丰富。在老子的学说中,“道”不仅具有宇宙本原的意义,而且还具有规律、原则和方法的意义,不仅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而且也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道”论还具有突出的无神论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道”的内容做了论述。

关键词:道 形而上 规律性 无神论

老子创立的学派称为道教,在于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从“道”的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问题。在老子的学说中,“道”不仅具有宇宙本原的意义,而且还具有规律、原则和方法的意义,不仅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而且也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道”是全部中国传统哲学中最为抽象、思辨性最强、含义最丰富的范畴,它的存在,标志着中国哲学具有极高的理论思维水平。

一、道的形而上之意义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他的全部思想体系都是由“道”而展开的。而“道”之所以能够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关键就在于它所具有的形而上的特性,它不属于形器世界,没有确切的形体,也没有确切的称谓,人们无法用感官来感知它,只能运用理性的力量来确知它的存在。

“道”虽然不属于可感知的形器世界,但它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否则,一切也无从谈起。老子首先要努力证明的就是这一点。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二十五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十四章)

老子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有物混成),早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先天地生),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我们即听不到它的声音(听之不闻),又看不到它的形象(视之不见),也触摸不到它的形体(搏之不得)。――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具体形象的东西。《管子・心术上》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形”是随“名”而来的,既然“道”没有固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的作用,但它却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都说明了“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体。

“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体。“道”由于它是不可感知的超经验的存在,因而相对于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而言,可以称之为“无”。另一方面,“道”虽幽隐无形,不可感知,但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是真实的存在,因而相对于空无所有的虚无来,又可以称为“有”。这样一个“有”和“无”的统一体,既恰当地突出了“道”的形而上之特殊性,体现了“道”与具体事物的区别,又恰当地突出了“道”的实存性,体现了“道”与具体事物的联系。

二、规律性的“道”

在《老子》书中,除了描绘实存意义的“道”之外,许多地方所说的“道”乃是规律性的“道”。

老子提出“常”这一概念,来表述事物运动的规律。对此,我们还需要从《老子》第一章说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在这里,老子开宗明义地指出了“常道”和普通人在常识的意义上使用的“道”概念的区别: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而是常识中的普通的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而只是常识中使用的普通的名。这里的“常道”和“常名”就是老子在哲学的意义上使用的“道”,它同普通的常识之道的区别,关键就在“常”字。这个“常”字,其基本意义就是“永恒”,在马王堆帛书本《老子》中,这个“常”写作“恒”字,可证“常”字乃是“永恒”、“恒常”之义。

“常”的意思是不变,是与“变”相对立的,而老子却用“道”这一概念,将“常”与“变”统一了起来。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道”是永恒运动的,它不会停留在任何一个地方,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变”;同时又表现为稳定的法则和稳定不移的趋势,这是“常”。“常”和“变”的这种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常变统一”和“变中有常”。老子首先肯定包括“道”在内的一切都是永恒变化的,同时,他又认为,事物的变化都是依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都是有一定的常规可循的。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规律就存在于运动变化之中,离开了运动变化,规律就无法体现,离开了规律,事物的变化就成了不可捉摸的一阵风。总之,“变”是有“常”之“变”,“常”是“变”中之“常”,“常道”这一概念就体现了“常”与“变”的统一。这就是老子的“常变观”,就是老子对规律的一般看法。

三、“道”的无神论之意义

在老子所处的时代,人们的思想长期以来一直笼罩在宗教神学的迷雾之下,上帝与鬼神的观念仍很浓厚。在这样的思想文化背景下,老子提出的“道”论具有突出的无神论的意义,他用哲学取代了神学,用理性取代了迷信,标志着古代人文意识的真正觉醒。

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天不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意义,老子将“道”置于在天之上、之前。老子说: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二十三章)

这就是说,天的存在也是暂时的,而不是永恒的,因而只有相对的意义,老子又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二十五章)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六章)

这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就是“道”,它不仅在时间的顺序上先于天地的形成而存在,而且还是一个微妙的母性之门,它是天地万物的“根”,天地万物都是由它生成的。不仅如此,天还要取法于“道”(天法道),从“道”那里获得自己所遵循的法则。“道”又称为“一”,一切事物都从这个“一”获得自已所以如此存在的根据,天地也不例外。老子说: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三十九章)

天地之所以如此存在,乃是由于得到了这个“一”而获得了自已的根据。这样一来。老子就用自然之“道”否定了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老子第一次把宇宙间的一切看做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用自然论取代了目的论。在他的学说中,天不再是万物的创造者和决定者,不再是万物和人类的主宰,不再具有神秘的属性和意义,天的意义和目的被否定了,成了普遍的自然之物。

老子否定了上帝的最高权威,把“道”置于上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四章)

“象”者,犹今所谓“似乎”也。老子说,“道”体是虚空的,然而它的作用却永不穷竭,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上帝之前就有了它。在这里。老子没有直接否认上帝的存在,用的只是疑问。

“道”也否定了鬼神之灵。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六十章)

老子说,用“道”治理天下,鬼怪就起不了作用;不但鬼怪不起作用;不但鬼怪不起作用,神也不侵害人。虽然老子在这里没有直接否定鬼神的存在,但他却用自然之为之“道”否定了鬼神之灵,从而使得鬼神存在失去了意义

从老子对待上帝和鬼神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无神论是不够坚决和彻底的,可以看做老子对宗教神学的让步,但他的无神论思想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启发蒙昧、解放思想的作用。老子提出的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是其后几千年的无神论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

“道”论是全部老子学说的核心,内容十分丰富,“道”还是宇宙的本原、本体。“道”在《老子》书中出现了七十余次,除了本文所论述的形而上和万物的运动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无神论意义之外,在有些地方,还有其它的意义,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上一篇:浅议索债型绑架罪和索债型非法拘禁罪的异同 下一篇: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Chinese Peo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