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影响下的民族声乐如何发扬民族性以走向世界

时间:2022-03-18 07:26:42

美声唱法影响下的民族声乐如何发扬民族性以走向世界

摘要:我国的民族声乐是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发展而来的,其表演形式及演唱技巧无不彰显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性。但是,自20世纪初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来,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的相互影响、融合的进程中,民族声乐开启了发展的新阶段。如何科学、理性地看待美声唱法,使民族声乐在充分汲取其精华的同时,又能够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以便更加有效地展现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从而对美声唱法影响下的我国民族声乐如何发扬民族性以走向世界作出有益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民族声乐;美声唱法;借鉴与融合;民族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46-04

黑格尔在《美学》中谈到:“各门艺术都或多或少是民族的,它们与某一民族的天然的资禀密切相关。”鲁迅先生亦曾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谈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声乐既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又是时展与世界一体化的产物。本文试图从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的相互影响、融合的角度来谈一谈美声唱法影响下的民族声乐如何发扬民族性以走向世界。

一、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美声学派的声乐理论溶入了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音响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论研究成果,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歌唱发声的本质规律,建立起科学的歌唱训练体系,推动了声乐实践及其艺术理论的革命性转变,是歌唱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典范。”[1]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美声唱法结合了相关学科的科学理论研究成果,更加系统化、科学化。而我国的民族唱法在不断地吸收美声唱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两种唱法特色兼而有之的新的民族声乐体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产生的影响:

(一)呼吸运用上的影响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为声之本”、“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丹田”等均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及民族唱法中关于气息的经验总结。唐代的《乐府杂录》对气息的运用描述如下:“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门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2]指出了“气”即呼吸对“善歌者”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正确的呼吸发声方法来达到“遏云响谷”的歌声之妙。宋代陈D的《乐书》既是对唐代气息理论的继承,又加入自己新的见解:“古之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其气出自脐间,至喉乃噫其词,而抗坠之意可得而分矣。大而不至于抗越,细而不至于幽散,未有不气盛而化神者矣。”南宋张炎《词源》讲到:“忙中取气急不乱,停声待拍慢不断,好处大取气流连,拗则少入气转换。”元代燕南芝庵在其《唱论》中更是提出了“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爱者有一口气”的具体的呼吸方法。通过这样几个看似简单的词,将歌唱气息运用的要点简明扼要地描绘了出来。在不同的歌唱阶段采用不同的呼吸处理方法,例如在进行头腔声音高位置的训练时运用“取气”的方法;唱腔腔顿声断处“歇气”;而对整曲整段则要求气息饱满、顺畅,巧妙利用气口,以给人一种一口气下来的酣畅淋漓之感,即称之为“爱者有一口气”等。可以看出,张炎与燕南芝庵在对气息的运用方面见解几近一致。近代陈彦衡《说谭》中对不同的“气”在形成不同声音中的作用亦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论述:“夫气者,音之帅也,气粗则音浮,气弱则音薄,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关于“气”的说法还有很多,但是无非都是说明呼吸的重要性及歌唱时的呼吸之法。

我国古代声乐艺术中所总结以及流传下来的气息理论,是历代先辈歌唱艺术呼吸技巧的实践经验总结,是诸多古代音乐理论家智慧的结晶,并且在我国的民间歌曲、戏曲、说唱等艺术形式的教学及演唱过程中起到主要的指导作用,时至今日依然焕发着其顽强、活跃的生命力以及耀眼夺目的光彩。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都无一例外地认为呼吸之法是歌唱的首要之法。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伊丽莎白・舒曼(Elisabeth・Schumann)说:“唱歌就是呼吸。”当今最著名的花腔女高音琼・萨瑟兰(Joan・Sutherland)谈到:“我总是说唱歌是那么单纯,可是所有的人都要试着使它复杂,这点是可怕的。我认为歌唱基本上是呼吸、支持和发射出来。就是这么简单。”澳洲著名的女高音梅尔芭(Melba)亦曾说:“要有完美的歌唱,正确的呼吸较美妙的嗓音更重要。呼吸和节省运气的艺术,对于歌唱家是最重要的。”只不过美声唱法的呼吸之法则更多地融合进了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歌唱器官的生理构造,气息发动时如何振动声门,参与歌唱的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及相关肌肉的动态等解剖学知识方面将歌唱的过程进行科学量化。同时还融入了与歌唱相关的物理学、声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得声乐中呼吸法则不再仅限于经验的代代相传,而是形成了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的声乐发声体系。

美声唱法源自意大利,它带着自身西方异质文化的特征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逐渐在我国生根发芽,对我国的演唱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气息的运用及处理方面,民族声乐吸收了美声唱法中建立在人体生理学基础之上的呼吸原理,并通过对其他相关科学知识的把握,更好地掌握了科学发声的方法。相较于民族声乐凭借经验的代代相传,美声唱法无疑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从总的呼吸原理上来讲,遵循美声唱法的系统理论,可以将我国历代流传下来的气息原理上升到更加科学的理论高度,更加明确气息的走向、发声原理与人体相关器官及肌肉的关系,使得气息及发声的训练更加具象化、更有针对性。同时还拓展了声音的音域,音色变化更加丰富,强弱变化的幅度从ff到PP更加宽广,促成了更多特色唱法的可能性。正因为这些特点,美声唱法具有更为普遍的适应性,适合不同类型及各色风格作品的演唱。民族声乐则通过对美声唱法呼吸之法的借鉴、吸收,逐渐形成了一套兼具融合二者优点的系统理论,为民族声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发声体系及声部划分理论与混合共鸣理论的影响

美声唱法的显著特点就是其发声体系及其对声部的划分与混合共鸣的运用。由于个体生理条件的差异,美声唱法把人的声音划分为高、中、低音等不同的声部,不同的歌曲由相适合的嗓音条件来演唱效果会更加显著。因此,就需要对歌者的声音条件包括音色、音域、换声点、声带与共鸣腔体匹配等进行界定与划分。同时要求高、中、低三个声区运用相同的发声方法,发声时处于同等的声音位置,正确进行声音导向,并控制为一样的音色、音量等,以实现声区的统一。而且还要求发声时能够统一发声及咬字的部位,实现声音强弱、高低、共鸣的平衡等,音与音之间的衔接要自然、顺滑,以达到声音的连贯与流畅,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在的情感与魅力。此外,在涉及到母音的发音时,形成发音的部位要一致,更要注意统一母音的音色与明暗度,这样才能产生子音、母音及共鸣各归其位,发音清晰,和谐而浑然天成的演唱效果。

发声体系及声部划分理论有助于辨析歌者的声部特点,帮助其进行声部定位,以便在有针对性的训练中取得更加专业化、更加优异的成效。声部的划分与定位,影响甚至决定着歌者的歌唱前途与命运。因此,发声体系及声部划分理论在声乐教学及其演唱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民族唱法有以假声为主的唱法,有以真声为主的唱法,真假声混合唱法以及原生态唱法等。我国的民族声乐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借鉴了美声唱法发声体系及声部划分理论与混合共鸣理论的科学性,解决了许多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民族声乐中的高位运气,在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气息控制声音的理念后,改善了声音原来的挤、卡、白等问题,使得声音发挥的更加充分,更加舒展、圆润;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使得民族声乐中的高音“干喊”变为发声通畅统一而且穿透力更强;统一发声及咬字部位,声音的强弱、高低等变化更加丰富,音域更加宽广,使得歌唱作品更富有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更容易撼动人心、引起听众的共鸣;高位置的面罩共鸣,会减轻声带负担,同时音束集中、发声省力及收放自如,使得歌唱作品更加生动、纯净、明亮等,而且延长了艺术生命的周期。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影响,在这就不一一赘述了。总之,美声唱法的发声体系及声部划分理论与混合共鸣理论有助于完善以及更好地发挥民族声乐的特色,优化原有的演唱技术与理论体系,使其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二、反观民族声乐的精华对美声唱法的启示作用

(一)汉字的发音特点,决定了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必然保留其独特魅力

《乐府传声》中谈到:“唱词不清,此交代不明也。何为交代,一字之音必有首腹尾,必首腹尾已尽,然后再出下一字,则字字清楚。如一字未尽,或已尽而未收足,或收足而交界处未能划断,或划断而下字之头未能矫正,皆为交代不清”;元代《唱论》中论及“字真、句笃、依腔、贴调”,“声要圆熟,腔要彻满”;明代魏良辅《曲律》:“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还有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到“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只看有口无口。听曲之人,慢讲精粗,先问有字无字。字从口出,有字既有口。如出口不分明,有字若无字,是说话有口,唱曲无口,与哑人何异哉!……常有唱完一曲,听者止闻其声,辩不出一字者,令人闷杀”等。关于咬字、吐字的传统声乐理论还有很多,这些理论除了强调咬字的重要性和首要性外,还将字分为首、腹、尾,通过“出声”、“引腹”和“归韵”的咬字过程来增加歌曲的感染力与情感表现。“出声”即用汉字的声母交代出并唱清字头,字头既要咬得适度,又要咬准,以实现“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字腹是字的主体部分,“引腹”即用“四呼”的方式延长、丰满字腹中的韵母,通过基音和共鸣实现,并保持口形的稳定和控制力,从而达到母音的圆润、流畅、连贯,音色美化、和谐、统一;“归韵”、“收清字尾”,说得都是如何把握归韵收声的“度”的问题。如何恰当处理好上一字结尾及下一字开头的衔接问题,把握好时间早晚、力度大小、气息长短等要点,才能实现字尾清晰明确、衔接顺畅。这三个阶段是一个统一的过程,都对发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完美地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字音的轻重缓急、明暗冷暖、刚柔起伏等,民族声乐的相关理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而美声唱法的语言基础是意大利语等外语,它是在“行腔中咬字”,有别于民族唱法的先咬字后行腔;而对所有母音音色一致的要求,使得母音的发声及位置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同时,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理论由于语言上的差异,如果不能将其与民族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常常会出现字音含混不清、音包字等现象,从而导致音乐的整体感觉僵化,缺乏连贯性、流动感与感染力等。

同时,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之法的独特魅力对美声唱法也具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作为民族唱法,它的发生与发展均是建立在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的。而其中的咬字吐字相关理论,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汉字的发声规律为原则的。如果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之法能够揉和美声唱法中相关的积极有效的成分,并科学地加以改进和提高,那么整个咬字吐字之法将更加趋向完美。而美声唱法所追求的声音共鸣、旋律连贯及美化、咬字要服从发声、服从行腔等艺术规格及特点,有别于民族唱法的“说着唱”,它是“唱着说”。这样,虽然具有一气呵成、比较圆润等特点,但是有很多地方不适应汉语的语言特点,如果完全运用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技术可能会改变中文歌曲的情感和韵味,达不到原本所想表达的歌唱效果。相较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吐字理论对于中华民族的歌曲而言,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展现了其自身独特的魅力。

(二)民族声乐中的“情”、“韵”一体化特征,将其推向了一个高度

清人徐大椿的《乐府传声》中谈到曲中情的作用:“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情者一曲之所独异……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词曲相背,不但不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李渔的《闲情偶寄》亦是强调了曲中情的重要性:“唱曲宜有曲情,曲情者,曲中之情节也……有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之曲,与蒙童背书,同一勉强而非自然也。虽腔板极正,喉舌齿牙极清,终是第二、第三等词曲,非登峰造极之技也。”从以上二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情”之于曲是多么的重要:有情则曲活,无情则曲僵或曲死。以演唱的《黄河渔娘》为例,她声情并茂的歌声,不仅是听觉的盛宴,还为听众展开了生动的视觉画面,仿佛黄河渔娘的辛酸人生、对爱情的执着、波动的情绪以及对生命的渴望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歌者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以及建立在自身人生见闻阅历基础之上对本作品的深刻理解、阐释与情感抒发等,都赋予了作品鲜活的生命和感人的丰富内涵。《黄河渔娘》在的演唱下“活”了起来,唱出了情节的发展、渔娘的心理变化及情绪的跌宕起伏等,感动着听众的内心世界,强化了作品的感染力及情感表现。所以说,一首作品除了作品本身的因素外,演唱者通过演唱所传达出的“情”,是作品的生命力及灵魂所在。

我国的民族声乐始终遵循着“声情并茂”的审美原则,如何达到“以情带声,情景交融”是实现作品升华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谈到“韵”时,任秋风《略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所谓‘韵味’,即指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在演唱中所表现出的浓郁的民族色彩。”“韵”是中国艺术的特色,也是艺术最高境界的审美标准。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谈到的:“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韵”之一字包含“字韵”、“声韵”、“情韵”,它所引发的是听众的情感共鸣,是艺术的本质、核心与灵魂所在。正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歌曲与旋律牵动、影响着听者的生命状态,让听者随着歌曲所带来的跌宕起伏、虚实、明暗、强弱、喜怒哀乐等而心随歌动、神随律舞,产生了生命的共同律动。

我国民族声乐的“情”与“韵”一体化特征,形成其具备自身鲜明特色的审美标准与评价,具备独特的美学品格与审美精神,其魅力与风格感人至深。“情”是“韵”的灵魂与生命,“韵”是“情”的意境与升华,由此而达到了中国美学的最高范畴,我国的民族声乐也达到一个令美声唱法难以企及的高度。

三、美声唱法影响下的民族声乐如何发扬民族性以走向世界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民族声乐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冲击及影响,也为民族声乐注入了科学的新鲜血液。但是,美声唱法毕竟并非本土文化,它在与我国的民族声乐文化传统及演唱传统相对接时,必然要实现其本土化的历史进程,否则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而民族声乐如果能够以其自身相关理论为主体,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吸收、融合美声唱法中能够适应我国本土文化的各种有效元素,为我所用,丰富其自身理论体系,必定能够扬长避短。在受美声唱法影响的同时,充分发扬其具备鲜活生命力的民族性,实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而跨越民族的界限,体现音乐的无国界,以走向世界。

(一)强化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还都远远不够。如何拓展、开辟传播渠道,在增强其他国家及国外人士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大背景下加强国际社会对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认同感。

我国的民族声乐要“软硬兼修”,既要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加快民族声乐自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通过各种有效的培养、教育、人才交流、跨国艺术文化活动及合作、跨国经营等手段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等,还要发展先进的传播技术、手段及能力,充分发挥海外媒体、华人华侨、相关组织机构、跨国集团等的积极作用,有效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利用及共享,以强化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从理念到行动,都要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

民族性并不意味着死板僵化、墨守成规,它需要以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声乐为基础,同时吸收、借鉴、融合国外其他先进的声乐体系的先进思想、理念和方式方法,从而使其更好地体现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等。

从理念上,我们要重视民族声乐的民族性特色,并将其放到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并思考如何结合时代背景使其焕发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这就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其自身的特色从本民族及异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成分,并加以改造、消化和吸收。

在行动上,如本文的第一、二部分所述,既要在实践中对美声唱法的科学之处加以借鉴、学习,也要理性地看待民族声乐中的适应本民族语言及艺术特点的精华部分,本着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的原则,探索出一条能够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科学化的理性之路来。

(三)挖掘民族声乐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并加以国际化塑造

著名音乐家王光祈先生指出:“中国虽万事落后于他人之后,但音乐理论一项,由于在历史上倍受重视,学者辈出,成绩卓著,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毫无愧色。”我国的民族声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戏曲、器乐、曲艺、民间歌舞、民歌等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及养分外,还有一些特色用嗓技巧及特色演奏技巧等更是丰富了民族声乐的形式与内涵,例如“木卡姆”、“呼麦”、“诺古拉”等;“花音”、“噢音”、“摇声”、“苦音”等。要求音乐从业者深入民间搜集、整理相关的民间艺术形式,归纳、汲取其中的精华及特色的部分,同时结合国际化的审美标准及审美评价体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性系统总结及塑造。既要走进传统,又要走出传统、走向世界,以丰富本民族及国际社会的声乐形式和内涵,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成为国际声乐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只有深入挖掘传统民族声乐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在结合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彰显其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并加以国际化塑造,真正使我国民族声乐的民族性具备世界性的特征,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和接受,才能使其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成为具备民族特色的国际性音乐形式。

总之,从美声唱法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影响以及反观民族声乐对美声唱法的启示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保持民族声乐的民族性主体特征的前提下,借鉴、吸收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等因素,同时结合声乐的时代性、艺术性及国际化审美标准、评价体系,开发、激活、展现民族声乐中富含生命力的各种元素,并加以国际化塑造与改进,从而实现彰显民族声乐独具魅力的民族性,以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大巍,夏美君.声乐艺术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10):1.

[2][唐]段安杰.乐府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el Canto,National Vocal Music How to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haracter to Move Towards the World

WU Qin

(Music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022,China)

Abstract:China's national vocal music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Developed,Its performance form and singing skills all reveal the unique national character. but,Since the 20th century bel canto was introduced into our country,In bel canto and national vocal music influence each other,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National vocal music opened up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How to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think about bel canto,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at the same time,fully absorb the essence and can maintain its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In order to more effectively show the distinctive glamour of national vocal music,To China's national vocal music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bel canto how to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s to make the beneficial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to the world.

Key words:national vocal music;bel canto;reference and fusion;nationality

上一篇:北京农学院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下一篇:傅里叶级数求等周闭曲线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