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21:43:48

美声唱法论文

美声唱法论文范文第1篇

一、声乐教育美声唱法的发展历程

美声唱法在意大利又称其为:美歌唱法,其原意是指美好的歌声,而传到中国就改称为美声唱法。

早在十六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就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艺术环境,使其变成了世界级歌唱家的摇篮。在当时的意大利,就开始了声乐教育,这为以后的诞生美声唱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为美声唱法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欧洲美声唱法正式形成还归结于意大利的歌剧的产生。

在十七世纪,意大利的正歌剧已经正式诞生,而到了十八世纪末期,欧洲的声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歌唱的黄金时代,也就是正歌剧时期的美声唱法时代。欧洲的美声唱法是由意大利歌剧艺术演变而来,并且不断发展和进步,才形成了现代的美声唱法。

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美声唱法渐渐成为歌剧、音乐会、清唱剧等舞台上常用的唱法,在这之后,音乐界也把它们统称为美声唱法。

在这段时期,在欧洲的整个声乐的表演领域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当时的艺术家们崇尚美好,要求自由的生活,追求个性解放,这些也影响到了欧洲的声乐艺术发展。声乐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相对完整的美声演唱体系。

二、声乐教育中西方美声音乐艺术的融合

目前,中国的声乐艺术主要是有上个世纪传入我国的欧洲美声唱法与中国的传统音乐相结合而成的,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美声演唱艺术,几乎完全中国化的美声演唱。我相信,如果把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的唱法相融合,那这种西方的音乐形式在中国就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流传开来,以此让这种高雅的音乐艺术离我们不再遥远。

(一)欧洲美声唱法的传入与借鉴

欧洲的美声唱法在我国要与民族音乐的交融,这就要求在保留欧洲传统唱法基本特点和一些科学成分的同时,逐步进行融合,使之形成符合我国人民审美情趣的声乐体系。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声唱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老一辈的艺术家(如:郭兰英、王昆等)的努力下,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再借鉴学习欧洲的美声唱法的长处,使我国的声乐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积极推动了我国的声乐事业的发展。

在此之后的音乐艺术家(如:李双江、吴雁泽等),在欧洲的美声唱法基础之上逐渐完善,逐步形成了美声唱法的民族审美特征。

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美声唱法基础上,把民族韵味彰显的特别的浓烈,这也是他们的演唱能够得到中国人民喜欢的根本所在。

(二)欧洲的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唱法的异同

1、欧洲的美声唱法最初是源自他们成熟的宗教音乐,而中国的民族音乐开始是源于说唱、山歌,但主要还是来源于民间戏曲。

2、欧洲的美声唱法的特点要求演唱者的发声要自然,声音要宏亮,这个演唱的音色要美妙而清纯,在过程当中要有适当的共鸣及连贯音的圆润,稳定的持续音,巧妙的滑音,特重的起音法,装饰音以及有规律的渐弱、渐强等,而中国的传统民族唱法的演唱特色主要涉及到演唱的共鸣和呼吸,润色与行腔等,其审美的核心标准是字正腔圆。

3、欧洲的美声唱法注重演唱的声音的穿透力及感染力,没有太多华丽的表演,而中国的民族唱法情感的表达主要是以感动听众为目的。

正是有了以上的不同点,使得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音色具有差异性,美声所表现出来的是高亢、浑厚,而民族唱法说表现出来的是甜美而明亮。

(三)美声唱法的民族化进程

自从上个世纪美声唱法传入中国,由于其科学性很快被国内的音乐界的艺术家们所接纳并且得到充分认可。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里,它与中国的民族唱法不断的进行碰撞、渗透、借鉴以及补充,不断的吸纳中国的音乐艺术语言来丰富自己,从而被中国大众所接受。

1、音色审美上的民族化

美声唱法的“民族化”问题主要是相对于中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展而言的,它的民族化主要是在保留欧洲美声唱法的传统元素及所有的科学成分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符合中国民众的审美情趣的声乐艺术语言。

在如何体现民族性的上,我认为首先作品本身应该具有民族性,就如用优美的声音说中文和英文一样的,这种对于声音的美感是具有共性的。当作品本身的音色审美对于普遍的听者具有认同性时,这就说明美声唱法已经正式具有民族性。

如:老一辈的艺术家王昆、胡松华等,他们在欧洲美声唱法基础之上,融合了民族唱法的审美特征,所以让他们的演唱风格具有浓烈的民族韵味,这也是他们能够受到中国民众所喜欢的原因所在。

2、演唱语言的民族化

民族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从美声唱法传入至今,它一直都在对中国民族语言的韵味美进行着不懈追求。

美声唱法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演唱中运用本民族的语言韵味来表现,因为民族的特征是以民族语言来体现的。所以,要使西方的美声唱法更具民族性,就主要表现在其演唱的民族语言韵味表达。既能够引起中国大众的共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音乐艺术语言。

例如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吴碧霞,她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她所演唱的《春江花月夜》、《洗菜心》等民歌中,表现出特色鲜明、声音自然以及浓厚民族韵味。在民族语言与美声的交融中,她做到了把民族的语言韵味融入到美声唱法中,既丰富了我国的声乐艺术语言,也推动了我国音乐艺术的进步。

3、情感表达上的交融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以“声情并茂、以情带声”的表现方式,其主要是强调的以情动人。我们可以把声腔比作它的躯体,而传情则是它的灵魂所在,所以,它的演唱基本上都是和表演结合在一起的,力求“声、位、情、表”的配合,把情感表达到极致。

在现代的美声唱法中融入传统的音乐的演唱手法,加入风俗人情特点所表现的感情是细腻含蓄的,其情感的表现方式与传统的具有相似性,这样的演唱才真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感染力。例如歌剧《卡门》、《茶花女》等。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音乐艺术发展较为完善,声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于新时期的美声唱法“民族化”问题,它已经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美声唱法的民族化发展道路,其必须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声乐基础之上,在尊重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文化前提下,深挖传统声乐艺术的精髓,再进一步融合西方美声唱法的长处,这样的民族美声艺术才是真正意义上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

美声唱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美声唱法在当今可以说是世界歌唱艺术高水平的代表和象征。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声乐艺术的体裁形式和演唱方法得了极大的拓进,美声唱法也越来越多的被国人多接受和欣赏。回顾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的历程,研究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趋向,探索其在中国更为理想的发展道路,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的学术课题。

关键词:美声唱法发展中国特色

美声唱法,源自意大利(Bel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是从西方宗教音乐的背景中诞生的,最早源自“阉人歌手”。“阉人歌手”所创造的一整套歌唱方法被保留下来,经整理改良并发扬光大,逐渐成为意大利古典唱法的一种特殊发声方法和声音形式。美声唱法形成后,陆续向欧洲其它国家扩展。20世纪初,传入我国。

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的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美声唱法从声音来说,是真声假声都用,是真假声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的。从共鸣来说,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鸣腔体都调动起来。这种唱法本身有他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响特色。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等于用我们的歌唱训练来制造我们的嗓音乐器。美声唱法所需要的歌唱乐器唱出来的歌声是有他特有的“味道”的。

1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中国20世纪美声艺术的发展,从其自身所走过的历史轨迹看,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即20—40年代的初创期、50—60年代的发展期、“”时代的停滞期、改革开放时代的全面繁荣期。这是美声唱法在中国从探索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曲折过程。

美声唱法的初创期,当时中国声乐艺术,是以美声唱法的一枝独秀为主要特点的。声乐作品大多是艺术歌曲和唤醒民众救国意识为题材的歌曲为主,从电影的音响资料来看,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美声唱法声音特点比较自然,由于美声唱法的初进国门,对于当时民族民间唱法几乎没有太大的影响。

建国后,随着专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壮大,美声唱法步入到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印象,在美声唱法探索上走了一些弯路,由于对美声唱法理解上的差异,出现了咬字前、后的矛盾,影响了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前进的步伐,但此时期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融合已经有了初步的尝试,歌剧《江姐》就是美声、民族唱法相互借鉴的一个成功典范。纵观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声艺术在中国曲折的前进。

1977年“拨乱反正”开始,中国美声艺术迎来了崭新的一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翻开了她发展的春天。改革开放带来了音乐创作的多元化,同时,也是美声唱法发展突飞猛进的繁荣时期。以最少的气力发挥出最大的声音能量的美声科学发声方法,得到了专业领域更多的认可。美声唱法出现了大批才华横溢的年轻歌唱家,其中一些杰出人物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很高的奖次,引起国际声乐界的瞩目,他们以东方特有的气质和民族神韵震惊了世界,为祖国声乐艺术事业赢得了荣誉。无疑这对当时中国的美声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合理借鉴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

2.1推动中国特色美声艺术的发展,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借鉴的问题

美声唱法要立足于中国,就要学习一切艺术的长处,但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更注重消化、吸收,使其真正融入到美声艺术中,为我所用。美声唱法在中国发展,既要追求汉语发音的“字正腔圆”,又要保持传统美声唱法的歌声特征。

要继承和发扬美声唱法,就要向民族演唱艺术学习的意识,从民族唱法中汲取营养,既掌握了高超的美声唱法技艺,又能很好地把民族风格融入其演唱中。

对“唱法”的定义主要是指歌唱中的艺术表达及吐字发声方面的技术规范之总和。所谓“唱法”,实际上应该包含技法诸元(含发声技术技巧等)与文化诸元(含语言、习俗、音乐风格等)两个方面的内容。二者是对于统一的关系。而‘风格’是指歌唱家在演唱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再创作的个性。实际上,唱法最终是为风格服务的,风格最终能否被接受则是由观众所决定的。这样它就可以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发展、提高和丰富自己。

2.2培养复合型声乐人才,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美声艺术

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美声艺术,就需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美声唱法发展,对当今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复合型声乐人才,例如,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夜莺”吴碧霞就做到了在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上都拿到了金奖。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的融合将促进发声更加科学,打破千人一面的格局,形成多种风格并存。

在发展美声唱法的同时,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原理更多的被认可和借鉴。比如,古老的秦腔剧种,由于黄土高原特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高原凄凉的唱腔,由于时代的变迁,秦腔和当今青年的审美情趣有着一定的距离,为了使古老的秦腔剧种能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从唱腔、乐队、音乐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特别是秦腔界的很多演员都开始注意到美声唱法中的打开,放松喉咙的歌唱技法的运用,从而克服挤、紧的用声习惯,使得这一唱法被当今人们所接受。例如《千古一帝》以及《迟开的玫瑰》等,无不流漏出声乐歌唱技法的痕迹。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看,无论哪种唱法在声乐的基础训练方面的方法和标准都差不多,不外乎气息下沉、喉头稳定、声音高位置等,在这些基本问题上人们的观点是一致的,没有本质区别。金铁林唱美声,却培养出了李谷一、、宋祖英等民族歌唱家。这证明唱法是相通的。

我们知道,美声唱法的引进,本身就是中国声乐艺术的新发展,也为世界声乐园地增添了一朵绚丽的花朵———汉语美声唱法。既追求汉语发声的“字正腔圆”、又要持传统美声唱法的歌声特征的汉语美声唱法,并形成了一种结合型唱法,这也是美声唱法可以立足于我国的根本之路。

2.3重视中国作品的演唱

美声唱法从其产生、发展到传入中国,近几个世纪,现已成为我国歌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取得的成就全世界为之瞩目、震撼。但我们在骄傲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美声唱法歌唱家理应是在国内为中国百姓服务的,若不把唱好中国歌当作关系到自己事业发展的大事对待,总有一天会被观众忘却。

在过去的岁月里,美声唱法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是因为前辈歌唱家和教育家在运用美声唱法唱好中国歌这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如李双江、吴雁泽、蒋大为、彭丽缓、殷秀梅等都为提高本民族艺术素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大多数运用美声唱法的歌唱家,理应是在国内为中国百姓服务的。

由于社会的需要、各国文化交流的需要和美声唱法自身的生命力,美声唱法在中国不仅被中国人民接受,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先后出现过不少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美声唱法歌唱家,同时也得到世界的认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始终把唱好中国歌、受中国人民的爱戴视为头等重要的事。

美声唱法要在中国生存、发展并获得永久不衰的生命力,成为广大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我们广大的美声唱法歌唱家,特别是艺术院校、高师院校中以美声唱法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声乐专业的师生,应该在学习、继承和发扬美声唱法传统的同时,了解和吸收中国民族声乐之精华,把美声唱法的技术、技巧与我国的语言发音、民族风格和民族感情的传统结合起来,教好、学好、唱好中国的声乐作品,通过这一途径才可能使美声唱法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学习,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愿把美声唱法的优点不断的与我国声乐艺术、语言特点相结合,真正走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

[2]吕玲.三种唱法争鸣二十年回顾.音乐研究,2007.12.

[3]郭克俭.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音乐研究,2004.4.

[4]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P8-9.

[5]吕玲.三种唱法争鸣二十年回顾.音乐研究,2007.12.

美声唱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意大利美声中国传统的声乐演唱艺术美声唱法中国化

一、意大利美声及其特点

“美声歌唱”是指意大利的一种歌唱风格,Bdcanto意大利语的字面翻译应为“美妙的歌唱”,也可译作“美歌”或“美唱”。具体讲,美声唱法讲究音色柔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旋律的连接匀称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歌唱风格真挚而富有情感。技巧上主张张开喉咙,声音明亮,吐字清晰和良好的气息支持。美声唱法规范的声音特点,可用“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八个字来概括。

二、中国传统声乐的艺术特点

我国的声乐演唱讲究揣摩、润色、意境以及韵味。在中国艺术审美中“韵”是最高的范畴,中国艺术家认为“韵”是区别文艺与非常艺术、高级艺术与低级艺术的根本界限。“南腔多调缓,须于静处见长;北曲字多曲调促,须于巧处讨好。”(《顾误录》)演唱时必须突出地方特色,把握曲调特点,这好比量体裁衣,合适得体方能增加美感。

三、美声唱法中国法

1.美声唱法的传人、借鉴和发展。

美声唱法正式系统地在我国传授是始于1927年,在蔡元培先生等的支持下和萧友梅先生的倡导下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当时,萧友梅、黄自等用白话文写了许多以西洋唱法风格进行表达的独唱、合唱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海外游子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与爱慕深情以及对祖国河山残破的焦虑和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情。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创作改变了学堂乐歌时期“选曲填词”的方法,自己创作歌曲,均配以伴奏并广泛地运用了各种演唱形式。到了19世纪30年代以后,西洋音乐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以冼星海、聂耳为首的广大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外来艺术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情感、文化传统、人民生活以及民族命运相结合,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了极其光辉的作用。

2.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

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可从“风格”、“节奏”、“曲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来分析。

风格。音乐风格主要是由作曲家气质、性格、素养、审美观点以及生活本身发展变化而决定的。西方美声唱法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在风格方面可以说是异中求同的,既有相似的地方,也各自拥有各自的地域特点。

节奏。在中国传统的音乐中,声音和休止的长短用“拍”来衡量。在传统的音乐中,可以根据唱腔和演唱者的情绪来改变音乐中的拍值。欧洲音乐中的拍值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而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常用“放松”和“拉紧”(拍值变长可以称作“放松”,拍值变短则可以叫做“拉紧”),使曲调充满变化和活力。

曲调。曲调是音乐的灵魂。中国人侧重声乐曲调,在实践中非常注意语言和音乐的联系,且音域不宽,富于弹性和歌唱性。由于我国多民族多语言的实际特点,也就影响了我国曲调风格的多种多样。在演唱中国作品时,首先应该掌握传统曲调的风格。

语言。就中西方语言的特点来看,我国的文字是一种意符,它以形传义,是没有采用拼音符号的单音节语,一字一音,每个字都由四个音素构成;中国的音律学上的声母和韵母,于西洋语音学上的元音和辅音还不是完全一样,其分别是:元音和辅音以音素为单位,每个音只能代表一个音素,而声母或韵母可包含一个以上的音素;元音和辅音的位置可以是不固定的,可前可后,而声母、韵母的位置是固定的,“前声后韵”,声母在音节中必须在韵母的前面。在声调上,中国传统歌唱中有“腔随字走,依字行腔”的声调表现手法。美声唱法的语言具有字词为多音节连续的特点。在声乐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在演唱时,外国作品要比中国作品好发挥,这跟我国的语言特点有很大关系。

美声唱法论文范文第4篇

气息上,我国新疆民乐教学中,保存了传统新疆民乐的富有特色的技巧,运用西方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要求学生在歌唱呼吸过程中把气息深深地吸进肚子,保持在腰腹处,就是说在歌唱的时候要时刻保持吸气的感觉。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保持气息均匀、持续、平级、连贯的流动,遇见需要连声唱法时,在句子中间尽量不要就进行换气。传统的新疆民族声乐往往不能做到这点。因为美声唱法是一种以意大利民族语言为基础发展的声乐,在演唱新疆民歌时,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来达到咬字清晰并且歌唱流畅的目的,是不能轻易的做到的。所以在咬字方面,学习了美声唱法后,要求学生要降低喉头位置,靠后字的着力点,提起软腭立起后咽壁。保持咽腔的稳定。通过运用美声,在咬字清晰流畅地演唱新疆民族声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民歌教学上,有人曾说,字有宽窄尖团之分。但都要在一个通道内运行,通道并不因发窄母音而变窄,也不因发宽母音而变散,要始终保持乌通道,全身唱,只要保持在后通道,声音就容易统一。美声唱法对新疆民乐的影响也如是。在共鸣的方面,我国新疆传统民歌主要是口腔共鸣,要求的是对局部共鸣的运用。在新疆民乐教学过程中,借鉴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学生打开喉咙,在稳定的通道内发声。将传统的新疆民乐中挤、卡、压的声音克服,保证歌唱出来的声音圆润并且音色被中国大众接受。并根据不同的民乐作品来借鉴美声唱法的的共鸣腔体的运用,表达出不同曲风的新疆民族声乐。将传统新疆民族声乐唱法的特殊性和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紧密地结合运用。

二、声乐教学科研的借鉴和影响

随着新疆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才开始慢慢发展。随着将美声唱法和新疆民族声乐的有机结合,新疆民乐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开始良性发展。不仅在研究的方向上越来越广,在课题上也越来越精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研究还是借鉴了西方美声学派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研究方向,影响意义深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步,中国的新疆民歌歌唱家通过掌握学习西方的美声唱法,借鉴其科学理论,与新疆的语言发音相结合,完成新疆民歌作品的的演唱,使美声唱法在新疆的本土化才得以顺利实现。

三、结语

新疆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上,美声唱法则是建立在欧洲文化传统之上,两者有小同的渊源关系。新疆民族音乐的演唱方式、教学和发展是以传统的新疆民乐的为基础,吸取西方的美声唱法的优势,是新疆本土的歌唱能力得到提高。结合美声唱法的特点,处理新疆民歌的发音特点,使美声唱法具有民族特色性。

美声唱法论文范文第5篇

1、民族唱法

从广义上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相关艺术,主要囊括了曲艺说唱、民歌说唱和戏曲说唱这三种不同风格的演唱艺术,从这点上来看,我国的民族唱法指的就是在进行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的歌曲和演唱民歌时所运用到的一些声乐的技巧,主要涵盖了不同种类别的歌唱形式。在对传统的民歌和戏曲等之中精髓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同时,又对西方美学唱法中比较先进的优秀的技巧加以和借鉴,这有效地集二者于一身。这样的唱法其特点就是在演唱时音色清脆明亮,语言准确,因此,深受人们群众的欢迎。

2、美声唱法

美声的唱法主要是从西欧中比较专业的且具有古典声乐特色的传统唱法中不断演变而来的,是在文艺复兴展开之后渐渐才形成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比较完备的歌唱体系,它对喉咙和气息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音域比较开阔,同时各个声区之间的连接也比较自如灵活,在转音中也十分流畅且能够精准的协调发声器官,在此过程中,很多比较高难度的技巧都可以完成,进而使音色得到美化,因此,这种唱法普遍被认为是比较科学的一种歌唱方法。

二、民族声乐的传统韵味

我国地域十分辽阔,且有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因所在的地理环境不一样,语言和风俗习惯等也都大不相同,因此各个地域的民歌都有着不一样的民族特色。有人曾说,韵味指的就是在演唱时存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色彩。由此可知,在民族声乐当中,韵味充分体现了民族声乐中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是声乐作品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中一般都是把演唱者在演唱时是否有“韵味”来判断其演唱水平。而润腔这一技巧就是充分地将“韵味”给表现出来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让演唱的曲目更富有表现力,让作者更有自身的感染力。润腔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说运用哭腔,注重字的缓慢轻重等,也就是说,在演唱中加入润腔能充分的将韵味给体现出来,而韵味就相当于一部作品的灵魂,我们必须将其保留下来。

三、借鉴美声唱法中的科学理论

1、声部划分

这一理论在美声唱法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每个人具有的声音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不只是因为演唱者声带宽厚度不同,也主要受到演唱者共鸣腔大小和体积胖瘦等因素的左右,这样每名演唱者都具有不一样的音域和音色。而美声唱法关于声部划分这一理论就是经过划分不同的人的声部,确定其各自的类型,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就是注重“因材施教”,让演唱者将自己的嗓音发挥到最好,因此说这一理论在美声唱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我们的民族声乐中缺乏这一方面的理论,所以我们可以借鉴美声唱法这一理论来提升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唱法。

2、科学且合理的发声体系

在美声唱法中其发声体系主要起着将演唱者的唱歌能力加以提高的作用,在这种体系中不但包涵了怎样训练声乐的方式方法,而且这也跟“由浅入深”这一原则相吻合。在进行声乐教学中将这一手段运用其中,可以使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丰富,同时利于将教学质量加以提高。在我国的民族唱法中同样也缺少这一理论的引用,因此我们借鉴这一理论在民族唱法中,就提高教学质量来讲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与此同时,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中其基本原理还有相通的地方,我们可以使二者互相学习各自的方法,进而将我国的民族唱法的理论体系不断地加以完善。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不一样的社会背景就会使中西方产生不一样的声乐艺术,进而形成二者各自独特的声乐文化。对于传统的民族唱法来说,将民族传统声乐中的精髓加以继承,同时广泛吸收优秀的外来声乐文化,也就是以我国传统的声乐美学思想为主,将西方声乐技术理论为辅,从而使其得到丰富和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声乐发展。

美声唱法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演唱风格;音质;腔体运用;音色

人声艺术主要指歌唱艺术,它借助人声与咬字的结合,在以行腔为手段来传情,最终达到抒情达意的目的。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中各自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下面将就其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一一进行阐述。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

(一)美声唱法

在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 canto。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是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它以音色优美,富于变化;声部区分严格,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气声一致,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为其特点。

我国在解放初期开始引进这种唱法时,把Bel canto翻译为“美声唱法”,并把学习这种唱法的人统称为“美声学派”。其实Bel canto这个词在意大利语中的真正含义是“完美的歌唱”。

“美声唱法”与“完美的歌唱”之间,在含义上是不尽一致的。“完美的歌唱”不仅仅包括声音,它还应该包括歌唱的内容及歌唱者的风度、仪表、气质等等。而“美声唱法”很容易的被顾名思义地理解为具有“美好声音”的唱法。把“完美的歌唱”理解为“美好的声音”。

(二)民族唱法

是与西洋唱法相对而言的。它按照我国人民的美学原则和欣赏习惯,用善于表现我们民族性格特征、精神风貌、字音语调、旋律特征的音乐形象和歌唱技巧,来演唱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各种具有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的唱法,称为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声、情、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载歌载舞”等等的二度创作为目的。从广义上讲,民族唱法包括戏曲唱法、说唱音乐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及民族新唱法等等。

二、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相同点

美声唱法是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美声唱法发音时喉头位置较低,因而音色明亮、丰满、圆润、松弛,声音具有一种金属色彩,富于共鸣的音质,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为其特点,声区统一,主张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美声歌唱的格言是“谁懂得呼吸和吐字,谁就懂得歌唱”。

美声唱法要求起音轻松明亮、准确圆润。对音量的控制不是用喉部肌肉来调整,而是依靠气息来控制。歌唱中有正常的微颤,每秒6-7次,是合适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手段。但因忽视表达上的细致、深刻,故常表现出追求声音效果、炫耀技巧和程式化的倾向。

田玉斌老师曾对美声唱法概括整理为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美声唱法有声部之分;美声唱法要求声区统一;美声唱法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美声唱法要求声音连贯;美声唱法要求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美声唱法要求声情并茂。

民族唱法在传承我国各民族的不同特点与风格时也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成为一种真正具有中国式的演唱风格。民族唱法在唱法上也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更要求声音连贯、声情并茂。在气息运用上也强调叹到哪就在哪儿唱,与美声唱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不同点

(一)美声唱法有唱法之分,民族唱法没有区分

美声唱法将人的声音分为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

男高音一般又分为戏剧男高音、英雄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有特殊的花腔歌唱家。

女高音一般又分为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一般没有女低音。

美声歌曲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如同歌唱家所穿的礼服,在全世界都有大致相同的样式,有着高度的规范。它追求嗓音的丰美,即便表达痛不欲生,也是一种优美的表达。

美声唱法一定程度上已经器乐化,对嗓音的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它运用混声,音域宽广,声区统一;有高、中、低声部的划分(这是美声唱法最大的个性区别所在)。

(二)美声唱法要求歌唱时有大量的气息对抗,民族唱法不强调

美声唱法讲究发声的泛音和共鸣,音色纯净、富含金属质感,声音丰满,高音通透,低音结实;为了声音融合、远距离传播而讲究“集中”、“竖立”;气息运用自如,永不给人衰竭之感。

民族唱法则如同民歌手穿的民族服饰,讲究特定地方、特定人群的独特韵味。同一民族唱法在内部有大致统一的规范,但民族唱法之间却形态各异。一般说来,我国的民族唱法适应体格小、嗓子薄、说话发声靠前的特点,讲究声音的高亢嘹亮,假声的独特运用。民族歌曲多是当地语言音调的高度旋律化,丰富的“润腔”是它重要的欣赏点。

(三)美声唱法强调状态,民族唱法强调字

美声唱法以状态-声音-情感为走向,而民族唱法则以字-情感-声音为追求目标。二者强调的重心不一样。

(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演唱时的腔体运用不同

如图1所示:

从图1不难看出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即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体现在:

美声唱法要求所有腔体都运用上,而民族唱法则要求淡化胸腔、腹腔。

美声唱法强调状态,民族唱法强调头声。

美声唱法强调胸、腹的运用,民族唱法强调口腔、头腔以及外口腔的运用。

(五)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声音有差异

美声唱法声音有共性,民族唱法没有共性,有个性。

(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音色上有较大区别

美声唱法讲究发声的泛音和共鸣,音色纯净、富含金属质感,声音丰满,高音通透,低音结实;民族唱法要求真假声的独特运用,来达到声音高亢嘹亮、清脆、婉转、柔美的音色特点。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民族歌曲创作的专家化和民族唱法教授的学院化,民歌的演唱特点在向美声逐渐靠拢;其中,特别是由于民族唱法以往出现的中、低声区弱的特点,大部分人就引用美声唱法的特点。在加上现代电子技术的应用和流行歌曲受群众欢迎的现实情况,一些民歌的演唱风格又向流行歌曲靠拢。

参考文献:

1、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曲歌,丹红,琚军.声乐知识300问[M].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

美声唱法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借鉴;融合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131-01

多元化的21世纪,全球各领域都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我国当代歌坛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这两大声乐流派,也同样出现了动态的双向交流、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整合的特点。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特点,对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均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这重要艺术命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就教于专家与同行。

具体而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可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解读。

一、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首先表现在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上。

众所周知,美声唱法是典型的西洋声乐艺术,它源于意大利,又名“欧洲唱法”。所以中国的美声唱法,对于中国广大观众而言,是典型的“舶来品”,这就必须面对一个民族化的重要课题。因为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任何艺术,都以民族化为生命与灵魂,不仅本土艺术如此,引进来的外来艺术亦如此。以中国的外来艺术为例,如芭蕾舞剧的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钢琴曲中的《黄河》协奏曲,小提琴曲中的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洋为中用”的精品,所以同志才明确地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同志也明确地指出:“少数洋化的东西可以保持,但是,多数是要能在中国土壤里植根成长的。”

事实上的确如此,中国的美声唱法,始终坚持走民族化的艺术道路,坚持对民族唱法的借鉴,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成效。从“五四”运动以后美声唱法流传到中国的第一代归国的歌唱家应尚能、周淑安等开始,就向民族唱法借鉴演唱中国民歌与艺术歌曲。后来萧友梅创办的国立音专培养出来的歌唱家喻宜萱、李献敏等,也把美声唱法与民族语言、民族审美情趣结合起来,演唱了大量艺术歌曲与抗日救亡歌曲。建国以后,歌唱家胡晓平、刘维维、廖昌永、戴玉强等,也多方面向民族唱法借鉴,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杨鸿基、殷秀梅、王霞、关牧村精髓,形成了美声唱法的“中国学派”或“民族美声”。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是有目共睹的。

二、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

美声唱法与民旅唱法的融合,也表现在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上。

建国以后,我国的民族唱法从原始的民歌唱法转变到科学化、专业化的训练时期,“在继承传统的民族唱法的同时,开始借鉴欧洲美声唱法的某些基本原则,以弥补自己在发声方法上的某些不足,迅速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唱法更大胆地吸收了美声唱法的精髓,注重科学的发声方法,尤其是在高声区的发声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突破。在沈湘、金铁霖等声乐教育家的带领下,使民族唱法在充分继承民族语言、民族风格、民族气概的原则上,对美声唱法的全面借鉴、取得了长足的进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族唱法歌唱家,如宋祖英、、阎维文等等,使中国的民族唱法自立于世界声乐艺术之林。

由此可见,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也是有口皆碑的。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更表现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上。

这种有机结合,又具体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方面是美声唱法歌唱家与民族唱法歌唱家同台演唱同一首歌曲,例如多明戈与宋祖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就如此;另一个方面是一位歌唱家同时可以演唱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不同歌曲,例如万山红、吴碧霞(还能演唱通俗唱法的歌曲),就如此。

由此可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也是普遍存在的。

参考文献:

[1].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J].北京:人民日报1979.9.9.

[2].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P172.

美声唱法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缤纷的文化,为我们积淀了丰富的歌唱艺术理论。本文在介绍意大利美声、中国传统的声乐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声唱法中国化的特点,以期达到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的目的。

一、意大利美声及其特点

“美声歌唱”是指意大利的一种歌唱风格,bdcanto意大利语的字面翻译应为“美妙的歌唱”,也可译作“美歌”或“美唱”。具体讲,美声唱法讲究音色柔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旋律的连接匀称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歌唱风格真挚而富有情感。技巧上主张张开喉咙,声音明亮,吐字清晰和良好的气息支持。美声唱法规范的声音特点,可用“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八个字来概括。

二、中国传统声乐的艺术特点

我国的声乐演唱讲究揣摩、润色、意境以及韵味。在中国艺术审美中“韵”是最高的范畴,中国艺术家认为“韵”是区别文艺与非常艺术、高级艺术与低级艺术的根本界限。“南腔多调缓,须于静处见长;北曲字多曲调促,须于巧处讨好。”(《顾误录》)演唱时必须突出地方特色,把握曲调特点,这好比量体裁衣,合适得体方能增加美感。

三、美声唱法中国法

1.美声唱法的传人、借鉴和发展。

美声唱法正式系统地在我国传授是始于1927年,在蔡元培先生等的支持下和萧友梅先生的倡导下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当时,萧友梅、黄自等用白话文写了许多以西洋唱法风格进行表达的独唱、合唱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海外游子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与爱慕深情以及对祖国河山残破的焦虑和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情。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创作改变了学堂乐歌时期“选曲填词”的方法,自己创作歌曲,均配以伴奏并广泛地运用了各种演唱形式。到了19世纪30年代以后,西洋音乐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以冼星海、聂耳为首的广大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外来艺术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情感、文化传统、人民生活以及民族命运相结合,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了极其光辉的作用。

2.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

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可从“风格”、“节奏”、“曲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来分析。

风格。音乐风格主要是由作曲家气质、性格、素养、审美观点以及生活本身发展变化而决定的。西方美声唱法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在风格方面可以说是异中求同的,既有相似的地方,也各自拥有各自的地域特点。

节奏。在中国传统的音乐中,声音和休止的长短用“拍”来衡量。在传统的音乐中,可以根据唱腔和演唱者的情绪来改变音乐中的拍值。欧洲音乐中的拍值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而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常用“放松”和“拉紧”(拍值变长可以称作“放松”,拍值变短则可以叫做“拉紧”),使曲调充满变化和活力。

曲调。曲调是音乐的灵魂。中国人侧重声乐曲调,在实践中非常注意语言和音乐的联系,且音域不宽,富于弹性和歌唱性。由于我国多民族多语言的实际特点,也就影响了我国曲调风格的多种多样。在演唱中国作品时,首先应该掌握传统曲调的风格。

语言。就中西方语言的特点来看,我国的文字是一种意符,它以形传义,是没有采用拼音符号的单音节语,一字一音,每个字都由四个音素构成;中国的音律学上的声母和韵母,于西洋语音学上的元音和辅音还不是完全一样,其分别是:元音和辅音以音素为单位,每个音只能代表一个音素,而声母或韵母可包含一个以上的音素;元音和辅音的位置可以是不固定的,可前可后,而声母、韵母的位置是固定的,“前声后韵”,声母在音节中必须在韵母的前面。在声调上,中国传统歌唱中有“腔随字走,依字行腔”的声调表现手法。美声唱法的语言具有字词为多音节连续的特点。在声乐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在演唱时,外国作品要比中国作品好发挥,这跟我国的语言特点有很大关系。

美声唱法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歌唱共鸣与声音的音量、音色、音质都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对吐字和发声技术也有很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在共鸣的运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在行腔上各相不同: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的行腔是吟唱,美声唱法讲究的是咏唱;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关系是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

一、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在共鸣的运用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歌唱共鸣与声音的音量、音色、音质都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对吐字和发声技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中,老旦运用的是纯真声唱法,注重的是口咽腔共鸣,而老生和小生在中低声区演唱时多用口腔共鸣,高声区多采用头腔共鸣。旦角采用了接近于美声唱法的混合声唱法,喉咙自然打开,运用了色彩混合共鸣。净角唱法是戏曲唱法点最为突出的一种,架子花脸的“虎音”唱法融头腔、鼻腔、口腔、喉腔、胸腔、等腔体的共鸣于一体。黑头花脸充分发挥了鼻咽共鸣腔的高音共振作用,京剧唱腔中的共鸣是受角色、性别、性格等影响的,而不追求共鸣的统一性。

西洋美声唱法强调共鸣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美声唱法为获得良好的共鸣,主张以“打开”的方式扩充和调节共鸣空间,要求演唱者的声音共鸣主要在咽腔、软愕上提,喉器向下移动会厌上举,咽肌直立等。为美声唱法找到了咽腔共鸣,形成口咽共鸣管,连接鼻腔(头腔)和胸腔空间,为上、中、下共鸣贯通创造条件。在口咽、喉咽、鼻咽的共鸣技术中,美声唱法突出了咽腔共鸣,咽壁对声音的反射形成的协和振动,改善了嗓音的音质,使声音更为柔和、优美和悦耳动听。头腔共鸣的高位安放是美声唱法头腔共鸣应用的主要核心,有利于声音的统一。胸腔共鸣是美声唱法的另一特点,他们把胸腔共鸣作为声音的支点和基础,强调胸腔共鸣在整体共鸣中的重要作用。在演唱时,要求胸腔共鸣贯穿全音域。帕瓦罗蒂说他总是要求自己唱出“带有胸腔共鸣的高音”,正因为注意在高音区加入胸腔共鸣,使得美声唱法能以强大的歌唱共鸣获得宏大的音量和嗓音穿透力,不用话

筒和电子扩音设备,穿过上百人的大型管弦乐队构成的“音墙”,而把声音灌满歌剧院大厅的每个角落,胸腔共鸣的充分运用,便声音更为丰满、浑厚、结实,有良好的韧性和活力。在共鸣技术的应用上,美声唱法要求任何声音、任何音域的歌唱都包含上、中、下三部分共鸣运用,根据不同声部和不同音区的演唱,从低音到高音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共鸣分配,音越低越强调胸腔共鸣,随着音的增高逐渐减少胸腔共鸣的比例而增加头腔共鸣的比例,把各声部各音区的声音统一在同一种唱法之中。正是由于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是基本统一的,因此适用于每个具体的歌唱声部,如唱男高音的老师可以教女高音、女中音等各声部歌者。而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则受到角色、唱腔、性别、流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常是唱腔各不相同,不同唱腔的老师一般也只教本唱腔的学生。

西洋美声唱法的声部(男、女、高、中、低音以及戏剧性的、抒情性的、花腔性的等),同样是以歌剧角色的实际表现需要分化出来的,尽管基本发声方法在各声部间基本唱法技术上趋向一致,但在某些特殊的发声技术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别。如男声“关闭唱法”发声技巧,“咽音”发音技巧及“半声”发声技巧,女高音各种复杂的“花腔”技巧,‘中低音、胸声发声应用技巧等等。

这种在共鸣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的共鸣是受角色的性别、性格、气质、风格等影响决定的,它强调了角色的个性化、性格化以及演唱的个人风格化,而美声唱法则强调的是在演唱过程中共鸣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二、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在行腔上各不相同

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的行腔是吟唱。吟唱就是以字行腔,“字是骨头,腔是肉”,它讲究的是气与字和气与情的结合。“吟”的行腔方式所表现的那种悠长的声调技术,使得声音圆润,唱腔饱满,吐字清晰,发声自如舒展,行腔流畅、圆顺。美声唱法讲究的是咏唱。咏唱就是以腔就字,注重整体发声的线条,它的旋律是和特定歌词相匹配的,咏唱强调的是气与声的结合,声断气断。要求演唱者的呼吸连贯、流畅。连音唱法是咏唱的基础,因此对呼吸的均匀控制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三、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关系是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

尽管中国传统的戏曲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演唱者在追求的最佳效果和最终的目的完全是一致的,那就是声情并茂,感染听众。演唱者既要继承我国的传统戏曲唱法的咬字吐字,又要学习西洋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

(一)用西洋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要借鉴民族传统声乐咬字吐字方法。

在我国民族声乐传统中,历来就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准确、生动,讲究“以字行腔”,“字是骨头,腔是肉”,甚至有“千斤白,四两唱”之说。特别是我国的传统戏曲和曲艺训练中,将咬字吐字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对歌唱的咬字吐字有严格的要求和一套训练方法,我们应该认真的学习和继承,总结出“四呼…‘五音”、(“四呼五音”出自清代戏曲音乐家徐大椿所著《乐府传声》·)“十三辙”(指将汉语中常用的几千个字归纳相同相近的主要元音和尾音相同的韵母归为十三类)等理论成果,为歌唱者解决运用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二)为了使声音更加圆润、柔和,充分地发挥嗓音运用自如的能力和更好地表现本民族的歌唱语言和风格特征,要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方法和经验。

中国戏曲的发声方法是有它的独到科学之处的,所以才能流传几千年而不衰。该是哪种行当、角色就该用什么声音,从而真实的表达作品的内涵和内容。比如,演唱地方特色较浓的民间歌曲时,可以多运用咽腔共鸣,真声多一些,这样会使音色更甜美、纯净,更具亲和力:演唱气势恢弘、大气的作品时,就应该多用到胸腔、头腔共鸣,使声音浑厚宽广、坚实有力。此时可以借鉴美声的共鸣理论,从而取得声区统一与混合共鸣的声音。在演唱中国传统歌曲时,根据感情的需要,语言风格的需求,自然地有意识调整声音的位置,装点声音的色彩,控制好声音的力度,使之“既保持传统美声雄浑、圆润和宽广的特点,又有中国人喜欢的甜、亮、婉转和水灵的特点”。学习民族唱法的歌唱家通过学习美声唱法的科学发音,加强整体共鸣,扩展音域,使声音更加的丰满结实,从而延长歌唱生命,也更容易得到国外专家和观众的认同,在演唱民族歌剧作品时通过声音造型体会、提高驾驭能力,更能持久性的在音乐厅演唱。

参考文献:

[1]《声乐艺术》余笃刚

[2]夏艳洲,《“改造国民性”:黎锦晖的音乐理想与创作实践》《交响》西安音乐学院2003年第1期

[3]《忆张权》,《中国音乐》,2001年第二期,第48页

美声唱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流行唱法 民美唱法 歌剧魅影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它要求歌者用腰腹力量来演唱。当高音时,不用借助强烈的气息来冲击,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深下腹(丹田)的位置发出气息,经过胸腔和头腔,形成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即所谓“头声”)。

民族唱法,简单的说,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复杂的说,是在继承了各民族的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变化,形成了一种接近完美的唱法。它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声音甜美,吐字清楚。

流行唱法如今红透大江南北,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各类流行音乐充斥于大街小巷、电台、电视网络的时代里,大家也对流行唱法这个词不陌生了,我们也可以这样肤浅的认为,流行歌手演唱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就是流行唱法。

国内专家为美声创出了“竖开唱法”,为民族创出了“横开唱法”;更有人为流行新创出了“斜开唱法”。这三种唱法虽说是独立的名称,但演唱技巧方法是不分家的,技巧的相互融合更能演绎另外一种美。

一、民美唱法

民美唱法是民族和美声演唱技巧的结合体,通俗点说,就是把美声唱得有些民族,把民族唱得有些美声,两者相互影响。

韩丽娜老师在《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在歌曲演唱中的交叉运用》一文中提出了“民美唱法”,同样指出民美唱法是民族演唱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代表作有:常思思演唱的《春天的芭蕾》、刘媛媛演唱的《五星红旗》等作品,她们在演唱中都各自借鉴了美声演唱的歌唱要领,使得共鸣更为丰富自然,胸腔色彩更加浓厚,气息也比较深沉。这种唱法在歌曲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方面有着极大的提高,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覃生平、张伟在《浅谈美声唱法在云南山歌演唱中的运用》一文中,通过分析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以及演唱的表现形式,结合鉴赏各种演唱版本的《小河淌水》,探讨美声唱法在云南山歌《小河淌水》中的灵活展现。

民族和美声的融合已不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概念。《夜莺》的演唱版本很多,其伴奏所用乐器也呈现了多样化,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在外国作品《夜莺》中,开头以琵琶和扬琴引入,这无疑加重了曲目的民族特色,在高潮的花腔演唱处理上,用提琴的拨弦技术突出了吴碧霞的演唱技巧,长笛的回声效果让曲目达到高潮。她将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气息、头腔共鸣等)与自身声音条件的特点相结合,演绎出了中国版的《夜莺》。

了解了民美唱法,流美唱法又何谓?先从音乐剧《歌剧魅影》的音乐说起。

二、音乐剧《歌剧魅影》中歌曲的美声支持

音乐剧是一种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的舞台表演艺术,它20世纪初崛起于西方,从其诞生之日起,音乐剧就与美声有着天然的血缘上的联系,因此,在音乐剧的表演和演唱中,势必可以找到一些美声的演唱技巧。

其实音乐剧的唱法都是每个歌者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加上相关声乐技巧来进行演唱,没有一定的演唱规则,从我们平时看到或听到的录像、录音和舞台演出来看,大多数剧目都采用了有一定美声演唱技巧和以流行歌曲演唱风格为主的唱法。笔者前段时间去南京保利大剧院观看了音乐剧《音乐之声》,并有幸去后台与相关演员进行交流,亲耳听到歌者在平时的练声训练中采用了美声的训练方法。有关声乐专家称这种唱法的呼吸和共鸣都与美声相通。

笔者通过对音乐剧《歌剧魅影》中歌曲进行剖析,试图找到音乐剧演唱中的美声元素,也同样揭示了美声元素与音乐剧的关系。

音乐剧《歌剧魅影》是一部描述19世纪发生在法国巴黎歌剧院爱情故事的音乐剧,为“流美唱法”拉开了序幕。该剧首演的男女主角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和迈克尔・克劳福德(Michael Crawford)的歌唱演绎更为“流美唱法”谱写了新的篇章。

综观《歌剧魅影》的音乐艺术特点,其在音乐风格和乐器方面实现了多样化,表现方式也从单独的重唱和独唱变成了既有重唱,又有独唱,并且在舞台的表演能力上带有更多深情的表现成分,有着不同的情感体现;歌曲技巧表现上也更好的与歌者自己本身的情感结合起来,给人们以一种艺术化的感觉。

本剧的歌曲共有25首,其中“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Think of Me(想找我)”这两首歌是全剧尤为著名的曲目之一,也是笔者最为喜欢的。

(一)歌曲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这首歌翻译成中文为“歌剧魅影”或“剧院魅影”,也就是跟音乐剧名一样,也顾名思义的成为贯穿全剧的重要曲目。剧中克莉丝汀唱给幽灵的歌,表达了对幽灵像对父亲一样的敬爱之情。莎拉・布莱曼把这首歌发挥得淋漓尽致。

曲目前奏使用管风琴,更能烘托出剧中的幽灵背景,让观众有一种激进的感觉,完全融入其中,象征幽灵的“歌剧魅影”其动机以强而有力的气势呈现在观众面前,紧接着又加上电吉他,表明幽灵的突然降临,给台下观众留下悬念。这个动机是整部音乐剧的前奏,融合了强烈的摇滚音乐元素,让人充满活力,具有粗犷、危险的性质,其出现给人一种迎面扑来的紧张感和危机感。

女主角的演唱从d和声小调开始,起音较低,所以前几句都是在小字组的g和小字一组的d之间游走,演唱时用真声。(从下面的谱可以看出)

“Sing once again with me,Our strange duet,My power over you,Grows stronger yet,And though you turn from me,To glance behind,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there,Inside your mind(再和我一起唱我们美妙的二重唱,我的力量控制着你,变得越来越大。虽然你掉头回望,但歌剧院的幽灵正在你的灵魂深处)”。乐队反复时,整段旋律往上跨了一个纯四度到g和声小调上,幽灵的演唱强劲有力;第二次反复,乐段下行三度到e和声小调上,似乎看得出克里斯汀心甘情愿地跟随着幽灵;乐段的第三次反复,渐进到f和声小调上,音调在逐一的增高,慢慢走向高潮。随后,在幽灵的引导下,一段花腔旋律从克里斯汀的嘴里唱出(Sing, my angel,A……,Sing for me,A……,Sing for me,A……,Sing, my angel,A……,Sing for me,A……),歌声婉转、轻柔,犹如百灵鸟一般,在小字二组的b上反复两次,又到小字三组的高音c上,最后直达小字三组的高音e,这样的高度只有在接受过专业美声训练的歌者才能做到,莎拉・布莱曼就是很好的代表,在花腔演唱的表达上游刃有余,声音浑厚、饱满。

(二)歌曲“Think of me”

“Think of Me”这首歌是《歌剧魅影》中的一首咏叹调,演唱者为剧中的女主角克里斯汀,首演中由Sarah Brightman演唱,主要抒发对离开恋人的四年与不舍。

何为咏叹调,如何演绎咏叹调,咏叹调应该出现在美声、民族还是流行当中,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音乐剧《歌剧魅影》中迎刃而解。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只有歌剧中才会出现咏叹调,而音乐剧只是流行歌曲的天下,其实不然,音乐剧中融入了咏叹调,也足以证明美声唱法进入流行音乐状态。

Sarah Brightman在演绎这首歌时很自然的融入了美声的演唱方法,声音浑厚、自然、气息顺畅。全曲从轻柔引入,紧接着乐队和男声部的加入更加激进了全曲,曲尾的花腔可以说是全曲的亮点,如没有一些美声功底,演唱起来会比较困难,甚至会损害嗓子。笔者在2011年的流行音乐演唱会中也曾演唱此歌,在练习中同样融入了美声的演唱技巧,在结尾的高音中才能演唱丰满,气息顺畅。

《歌剧魅影》中的音乐创作很经典,演唱者用优美的歌喉、精湛的技巧唱出了传奇篇章,观众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激发了内心的情感,提高了艺术修养。

三、流美唱法(音乐剧中的美声唱法)

流美唱法,又被称为美通唱法。在美声作品的演唱和声音的训练当中,歌者要形成一个似管道一样的共鸣通道,从而产生出的共鸣才能发出浑厚、圆润的声音。扩音器的加入使得音乐剧降低了对共鸣发声方式上的训练,演唱时,歌者可以通过麦克风的扩音效果,使高音区的演唱达到整体共鸣,这也是流行演唱与美声演唱的最大不同。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演艺船》(Show Boat)、《波吉与贝斯》(Porgy and Bess又译:乞丐与),到八九十年代的《猫》(Cats)、《歌剧魅影》、《西贡小姐》(Miss Saigon)、《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音乐剧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中。如今,“流行音乐的风靡也在极其深刻的影响着音乐剧音乐的创作风格,使得音乐剧歌曲能够随着观众音乐趣味的变迁变得更加贴紧大众生活,紧跟社会潮流,为自己的都市文化河床注入源头活水使其永无干涸之虞。”伴随着音乐剧的发展,音乐剧的唱法也有着不断的变化,从最初以单一的,类似轻歌剧的美声唱法为主到如今在音乐剧中加入了爵士、流行、摇滚等各种唱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以美声唱法为根基,融合了其他音乐风格的各种唱法特点的主流唱法,姑且可以将其称为“音乐剧唱法”。

欧海鸥在论文《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探究――以为例》中提到:“音乐剧声乐演唱是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有机结合,音乐剧在汲取了美声唱法圆润、丰满演唱特质的同时,糅合了通俗唱法的基本特色,构建了音乐剧颇具特色的演唱特征”。

刘猛在论文《论音乐剧唱法的美声支持》一文中,论述了“古典美声唱法给予了音乐剧唱法强有力的支持”,并指出“美声唱法的发声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而音乐剧唱法则是美通(笔者写为流美)的融合”。

意大利著名声乐教授威廉姆・舒曼说过:“这种音乐剧唱法的发声基础是与美声唱法相同的,例如在呼吸、支持、共鸣等基本概念和方法方面。但百老汇演员基本上是从胸声开始,是一种较薄的混合胸声,到了高音区不得不依赖于话筒的帮助,以达到作品所要求的音量和情感强度”。由此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音乐剧与美声的不可分割,无论是怎样的音乐艺术结合,都离不开美声演唱技巧的支持。

美声唱法对于流行音乐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很多流行乐坛的明星、歌手,甚至是一些摇滚歌星早期都接受过美声唱法的教育,他们在演唱那些难度大,音域宽的歌曲时,能够那么熟练、自如,笔者相信,这一定也是靠美声唱法中气息的支持。央视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以一曲《蓝色爱情海》夺得美声唱法金奖的演唱者王莉,如今也已渐渐步入“流美”的行列,她所演唱的《国韵流芳》无疑是流行音乐歌曲中的美声代表,同样她也参加了音乐剧《二泉吟》中阿莉的首演者。

玛丽・马汀是20世纪中叶最为活跃的音乐剧明星之一,12岁就开始接受专业的美声训练,20岁后出演的《南太平洋》中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奖项。伯娜黛特・皮特丝是20世纪后半叶百老汇音乐剧舞台上最成功的女演员,在她将近40年的音乐剧演艺生涯中,可以说是呼风唤雨、一帆风顺的,她多次获得托尼最佳女主角提名,并两次获此殊荣。1971年以伯恩斯坦的音乐剧《锦城春色》(On the Town)获得音乐剧最高奖――托尼最佳表演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莎拉・布莱曼和刘欢合唱的一曲《You and Me》(我和你),使得中国人和全世界人对她更加熟悉,她是当代少有的传奇人物,是富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剧名伶。由她所演的韦伯代表作《歌剧魅影》,早已成为音乐剧历史上的里程碑。纵观她们的演艺道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早期都学过古典音乐和科学的声乐发声训练,也就是美声演唱技巧,系统的帮助他们成就了自己的演唱风格。

音乐剧中的美声唱法已不再陌生,而我国国内的音乐剧却没有很好的做出这一点,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美声基础训练的纯流行音乐歌手,在很多演唱的技巧上面没有处理到位。由此导致了我国音乐剧发展的不完善。

四、结语

音乐剧从西方传到中国并登上中国舞台至今,不知不觉已经过去20多年,此间也陆续出现了不少作品,如:《雪狼湖》、《金沙》等等。其中的音乐唱段也为大家熟知。

对于一部音乐剧来说,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作曲家为音乐剧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音乐剧唱段的表现与诠释,是展现整个音乐剧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通过不同的音乐形式和节奏展现剧中不同角色丰富的内心世界。美声唱法是在歌剧中孕育成长,通过四百多年的磨练,已经相当规范。声音要求圆润饱满,追求强烈的“声音集中度”。歌剧是欧洲古典艺术的精粹,对音乐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根深蒂固的作用,音乐剧对演员的声音条件,演唱技巧、舞台表现力要求严格,音乐剧演员大多受过严格的美声唱法训练,在演绎人物时可以轻松驾驭高难度的歌曲,剧中人物的表现才会随着音乐的张力显得更加生动。所以在音乐剧的演唱中,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的相融合,使其产生了歌唱领域中对新唱法的瞩目,这种演唱形式对声乐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元勇.论“竖开唱法”和“斜开唱法”歌唱理论体系的中国人文内涵[A].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12年.

[2]韩丽娜.通俗、民族、美声唱法在歌曲演唱中的交叉运用[J].艺术研究,2011,(03).

[3]覃生平,张伟.浅谈美声唱法在云南山歌《小河淌水》演唱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09,(09).

[4]欧海鸥.音乐剧声乐演唱特征探究――以《歌剧魅影》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5]贺杏鸟.从《歌剧魅影》看韦伯的音乐剧创作特点[J].黄河之声,2012,(16)

[6]林松.论“美声唱法”在通俗演唱中的作用及影响[J].音乐生活,2012,(02).

[7]辛兆义,张艳.浅谈美声唱法在流行歌曲中的运用[J].艺术研究,2006,(04).

上一篇:新经济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内容管理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