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腔隙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3-18 04:15:40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28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 临床分析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是指由小灶性脑出血所致的综合征,临床易误诊为腔隙性脑梗死[1]。现将2000年至今我科收治的出血性腔隙综合征28例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28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所制订的标准[2],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并符合1982年Fisher提出的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女16例,男12例;年龄42~78岁,平均51.71±8.32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3例(82.86%),糖尿病史11例(39.28%),冠心病史8例(28.57%)。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21例(75.00%),亚急性起病7例(25.00%),活动中起病25例(89.28%),安静状态下起病3例(10.71 %)。表现为轻微头昏、头痛19例(67.85%),一侧肢体轻瘫12例(42.85%),肢体感觉障碍10例(35.71%),感觉运动性卒中6例(21.42%),所有患者均无意识障碍、抽搐、二便失禁、恶心、呕吐等症状。

头颅CT:出血灶均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病灶,出血量根据多田公式计算为4~8ml,平均5.2 ml,血肿周围轻度水肿,其中外囊出血18例(64.28%),内囊出血7例(25.00%),小脑出血2例(7.14%),脑干出血1例(3.57%)。

治疗:28例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改善脑细胞代谢等脑出血常规治疗,并对原有或新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规范化干预,治疗2~3周症状缓解或减轻,复查头颅CT出血吸收。

结 果

临床治愈22例,好转6例。

讨 论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临床表现与腔隙性脑梗死相似,未经头颅CT检查明确前,极易误诊。其病理基础可能系由于大脑深穿支动脉系统小动脉的高血压性脂质透明样变及微动脉粥样变。它既可引起穿支小动脉阻塞,导致腔隙性脑梗死,也可因破裂渗血引起小灶性脑出血。病变多微小深在,不累及脑室系统及蛛网膜下腔。临床表现为局灶性运动感觉障碍,无意识障碍及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较轻。头颅CT显示,病灶部位以外囊最多见,大脑皮质少见,出血灶多为单发且小,血肿周围水肿较轻,无脑室受压及中线结构受压移位现象。本组28例患者,外囊出血18例(64.28%),内囊出血7例(25.00%),

临床以单纯轻偏瘫最多,其次为纯感觉性卒中和感觉运动性卒中,与文献报道相似[3]。本病预后良好,基本不留后遗症。当临床上遇到有腔隙综合征表现的患者时,要仔细询问起病特征,如发现病前血压较高或波动较大,活动中起病,发病突然等,需及时行头颅CT检查辅助诊断。

参考文献

1 严桂珠.小儿腔隙性脑梗死24例误诊分析.新医学,2000,31(8):484~485.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0.

3 何松照.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52例临床分析. 中国综合临床,2003,19 (6) :551.

上一篇:带锁髓内针治疗胫腓骨骨折81例 下一篇:45例急症失血性休克病人的麻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