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临床治疗分析

时间:2022-10-16 08:58:28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方便x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期间来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双盲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作两组,其中对照组52例患者接受常规基础性治疗,观察组52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纳络酮联合醒脑静治疗,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同时对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经治疗后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6.15%,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2 7,P=0.019 3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纳洛酮;醒脑静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4(c)-001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10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Liaocheng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52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basic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naloxone and xingnaojing injection, and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nerve function defect score changes and adverse reaction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6.15% vs 76.92%),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7.332 7, P=0.019 3

[Key words] 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 Naloxone; Xingnaojing injection

出血性脑梗死(HI)是指脑梗死发生期间缺血区域的血管再次发生血流灌注,造成梗死区域继发性出血的病症[1]。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经MRI与CT扫描可见低密度区散散在及局限性高密度阴影[2]。HI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且病情凶险,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极大威胁[3]。因此,对于收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救治方案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健康、改善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对该院在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52例患者采取综合方案治疗,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来该院接受治疗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4],并经头颅MRI及CT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家属签字同意后纳入研究,排除合并 严重肝、肾、心疾病等患者。依据双盲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作两组,其中观察组52例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48~74岁,平均(53.1±3.7)岁;病程20 h~17 d,平均(3.1±0.7)d;临床症状:眩晕15例,呕吐14例,失语6例,恶性11例,昏迷1例,意识障碍1例;对照组52例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49~73岁,平均(52.4±4.1)岁;病程21 h~19 d,平均(3.3±0.6)d;临床症状:眩晕16例,呕吐14例,失语7例,恶性12例,昏迷2例,意识障碍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症状表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52例患者接受常基础性治疗:给予血糖、血压调节、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积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同时对并发症进行预防处理[5]。观察组52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纳络酮(批号:111201)联合醒脑静(批号:1110161)治疗:给予纳洛酮2.0 mg溶入等渗液体250 mL中,1次/d静脉滴注,同时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0 mL溶入等渗液体250 mL,1次/d静脉滴注,连续静滴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同时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标准,共计有14个评分选项,共计56分,得分不低于20分表示生活可自理,生活自理能力越强则得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卒中评定量表(NIHSS)评分,共计有15个评分选项,评分总计分值为125分,其中0分表示无症状,神经功能越好则评分越低。

1.4 疗效判定标准

①痊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经MRI或CT检查未发现血肿肿块,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经MRI或CT检查显示血肿肿块面积显著缩小,病残程度为1~3级;③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经MRI或CT检查未发现血肿肿块缩小不明显;④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MRI及CT检查均无改善甚至加重。

1.5 统计方法

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组间数据计算对比,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并以(x±s)表示,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

经治疗后发现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6.15%,明显要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2 7,P=0.019 3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对比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为(40.9±7.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6.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82 7,P=0.000 0

2.3 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发生药物过敏反应1例,观察组出现呕吐症状1例,过敏反应1例,两组不良反应均在停止用药后消失,并且经检查肝肾功能无异常。

3 讨论

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因机体动脉闭塞后,在供血区域出现梗死的病灶内血液漏出,进而形成继发性出血,往往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容易诱发出血性脑梗死,渗血多为片状、点状[6-7]。出血性脑海梗死的发生可能是因阻塞血管再通后,血管栓子破裂及向前移动,加上血栓部位的血管壁出现缺血性坏死,则在恢复血流之后,因血压的缘故引发出血[8]。临床上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MRI、CT等检查能尽早发现脑梗患者的出血性梗死现象,这一研究结论获得国内外一致认可[9-10]。有病理研究证实,出血性脑梗死和普通脑梗死形成的白色软化灶有所不同,其表现为红色软化。经显微镜检查可见软化区域格子细胞中包含大量铁血黄素,从而使组织颜色看起来呈现出棕黄色。而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格子细胞,很多年内都不会消失。发生脑梗塞时,由于栓子动脉后往往出现阻塞处动脉痉挛,一旦解除痉挛后栓子会向末梢血管浸入,则原本梗阻的区域出现血管壁出血及坏死的现象,最终形成出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一旦发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均有着极大的威胁与影响,患者在短时间内必须接受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救治措施,否则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威胁。

临床治疗方面,内科往往采用调节血压、甘油果糖、速尿及甘露醇等缓解脑水肿,给予全身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出现[11]。该组研究通过采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强化治疗,从而取得显著的效果。纳洛酮是一种羟二氢吗啡酮衍生物,属于拮抗剂的一类,该药物能对机体应激状态下产生的阿片肽进行竞争拮抗,进而改善或减轻结合阿片受体后造成的病理损伤[12]。有关纳洛酮治疗脑梗死、脑出血的报道较多,何锴[13]在研究中发现,纳洛酮治疗脑出血、高血压均有良好效果,且可以颅内压上升程度,缓解脑水肿,促使机体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醒脑静注射液是一种中成药制剂,其主要成分包括冰片、郁金、栀子、麝香等。其中,冰片、郁金通窍开闭,山栀解毒泻火,麝香暖五脏、通诸窍,全方共腠凉血解毒、清热泻火、开窍醒脑等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醒脑静能发挥出良好的抗脑缺血灌注损伤的效果,因而用于治疗特殊性脑梗死较为适宜。

冀书娟[14]在研究中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实行醒脑静联合纳络酮治疗,发现临床有效率达到89.80%;周殿儒等[15]在研究中采用醒脑静联合纳洛酮对5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发现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0.34±4.0)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的(19.61±5.4)分,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刘丽君,郭磊,李宏,等.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6(6):753-756.

[2] 吴军,福婷.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758-2760,2764.

[3] 秦兴国,王斌.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J].中国社区医师,2016(24):25-26.

[4]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5] 李安才.出血性脑梗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5):20-21.

[6] 王国强.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4):27-28.

[7] n明达.银杏达莫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5(2):132-133.

[8] 李慧明.出血性脑梗死病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高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7):769-771.

[9] 周艳霞,韩漫夫,陈旭彬,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脑出血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医学,2016,44(5):657-661.

[10] 张瑜,赵迎春,顾彬.同型半胱氨酸相关酶C677T基因突变在出血性脑梗死中的作用[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6):577-580.

[11] 耿慧,孙伟,李素敏.舒血宁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出血性脑梗死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2):113-114.

[12] 陈朋,蒋小玲.非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发生出血性转化及转归的影响因素[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3):26-28.

[13] 何锴.联用纳洛酮和醒脑静对急性脑梗死合并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1(12):71-72.

[14] 冀书娟.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9):148-149.

[15] 周殿儒,熊鑫艳.醒脑静联合纳洛酮治疗57例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5(22):4162-4164.

(收稿日期:2017-01-26)

上一篇: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的价值 下一篇:替罗非班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