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强化高职计算机类人才职业技能的新路径

时间:2022-03-18 12:13:20

第二课堂:强化高职计算机类人才职业技能的新路径

摘要:通过分析导致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总结了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实际运行经验。实践表明,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对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第二课堂;职业技能;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21-02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岗位而言,传统的“一人一岗”、“一人一技”的工作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此,要求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具备一种或多种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经过笔者调研与分析发现:(1)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以训练的,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总的课堂学时数较少,需要大量额外的课余时间(第二课堂)来弥补。(2)部分学生尽管课余活动时间充裕,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没有将课余时间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是沉迷于游戏、娱乐,浪费了宝贵的课余时间资源。(3)高职现有的第二课堂主要以协会或社团的形式存在和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偏重于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4)计算机类专业第一课堂的“知识(制式)化”教学不便于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职业岗位的实际技能要求相差甚远,现实状况与高职生的需求不相符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或应付的情绪,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探索一条旨在吸引和指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技能学习与训练,强化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途径是十分迫切和有意义的。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的定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常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教学计划安排的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在非特定的空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拓宽知识面和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能力,培养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丰富课余生活而开展的文化娱乐、智能训练、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第二课堂并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是与第一课堂教学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内涵 由第二课堂的定义可知,它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涉及的教学活动非常广泛。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些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较强的文体艺术活动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与专业技能学习、训练的相关度较低,没有发挥出第二课堂在专业技能学习与实践训练方面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系列活动就成为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第二课堂”,就把这种性质的活动简称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其具体内涵可概括为:面向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各种教学资源,以按专业特长分类的学生工作室为依托,以企业项目为载体,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开展的旨在强化与拓展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切课外职业技能学习与训练活动。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组成要素 一个以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室为平台形成的“第二课堂”,可以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与实践提供环境,创造条件。在各专业工作室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与应用操作为载体,按照“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开展一系列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与训练,通过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应用技能。在这里,学生、教师、工作室、课余时间和用于教学的实际项目以及以实践为主的计算机技能训练活动等要素就形成了“专业技能实践型第二课堂”。

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基本思路 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借鉴艺术类工作室的经验,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与空间资源,针对培养软件设计、软件应用与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网络系统应用与维护、信息管理系统(比如ERP)的应用开发等专业技能的要求,建设与各个专业特点相匹配、组织样式灵活多样的学生专业项目工作室,作为学生开展课外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实践与创新训练的平台,用于开展包括软件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站开发、网络技术应用与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比如ERP)的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拓展训练与实践活动,从而构建起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方法 项目化“工作室”是组成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核心。因此,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项目化“工作室”。主要的建设步骤和内容如下:

1.分专业或按项目设立工作室。工作室由各教研室(实训中心)根据IT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和专业建设需要,或开展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项目的需要,向系(部)提出申请,经系(部)研究同意后设立并备案。工作室可设置在教师办公室内,教师办公室一侧是教师工作区,另一侧是学生活动区,为每位学生配置一张单人电脑桌,教师和学生同处一室。这种场地设置带来的好处是交流方便,学生和教师始终在一起,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问教师,教师随时可以布置任务、辅导学生。

2.按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各工作室。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在全系范围内由工作室负责招募。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通过半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经申请或由教师推荐加入工作室。加入工作室的学生不限年级,分预备成员和正式成员。学生通过申请、笔试、面试等招募流程后,可成为预备成员。预备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有所侧重地选择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预备成员在工作室学习一年,通过工作室的技能测试、面试等程序后,才能成为工作室正式成员。在工作室中,预备成员与正式成员组成团队,一起学习和训练,形成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学习团队,这样的组织结构非常类似于企业的师傅带徒弟组合。

3.多渠道筹措设备,为工作室创造实践条件。对于实训所需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带计算机到工作室学习与工作。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自带计算机来校学习,这样既可有效发挥学生计算机的使用价值,也可降低工作室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成本,减少设备的安全性风险,从而节约工作室的运行成本,部分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学校主要提供工作室的场所、课桌椅和网络环境,以及与Internet的接入和使用条件及其费用,配置适量的服务器设备以及投影仪等,为工作室提供基本的学习与实训条件。

4.为工作室选配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必须由充满激情与工作热情、具有丰富IT技术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优秀教师担任,可经个人申请、系(部)指派,或通过系内招聘、向企业招聘等方式加以选择。培训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锻炼与培养教师的有效手段。

5.开发教学项目。真实项目经适当处理后可作为工作室的教学项目。采用现实环境的真实项目对学生更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而且真实项目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寻求解决方案。真实项目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内部各单位、部门正在开发,或教师已自主开发完成的各型应用软件系统项目,也可以是来自校外企业、由非盈利性机构提供的校企合作开发项目。

6.制定工作室管理制度。为保障工作室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工作室设置、工作室设施设备建设、工作室经费保障、工作室运行管理、工作室活动开展、工作室业绩评价和考核等方面的系列制度。通过修改和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学生记实量化管理办法》等有关学生管理制度,加大对参加工作室活动的学生在评优评先、学分计算等方面的奖励力度,以吸引优秀学生参加工作室。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

近几年来,我院以“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为平台,开展了“技能精英”培养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如下。

多形式、多途径的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培训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比如,结合所学专业和开发项目所需的技能要求,请高年级工作室正式成员培训低年级的新成员;请指导教师做专题讲座与辅导;不定期地邀请企业专家做专题技术报告等。

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按照“工学结合”和“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让工作室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实际的校企合作项目,作为技能实训的具体内容。这项活动一般分“点题”、“实践”、“汇报”、“提升”四个步骤进行。“点题”,即布置任务。由工作室主持人、辅导教师或工作室正式成员针对某个项目讲解项目的开发内容、开发流程中每个环节需要的知识点和技巧,让学生明白任务目标。“实践”,是指学生根据任务要求以及点题时提及的解决问题思路,自行查找资料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汇报”,是指任务完成后,每位学生都必须写出总结报告,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老师和同学互相点评,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提升”,是指通过汇报交流,找到一种较“实践”阶段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然后大家按照这个方案更好地完成任务。这种方式的意义是在校园内模拟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参与、互动,沿着从旁观者、参与者到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工作室学到的不仅是技术知识和经验,还有老师和周围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以及他们身上的意志品格、研究风格和创新精神,从而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升职业素质。

面向社会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在服务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要以工作室为平台,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采用“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提供信息化技术服务。比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尚维计算机维修工作室”作为学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技术应用”等专业技能的课外实践平台,多渠道、大规模地在校内外开展以“计算机维修与系统维护”为载体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参加该项活动,学生“边用边学,以用促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一方面,可在实践中大大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得到助人为乐、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参加技能竞赛培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参加技能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和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技能竞赛培训也是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由各项目化工作室组织的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培训活动。近年来,我院依托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全方位开展了“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实现了学生技能竞赛培训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较大提升。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参加各类各级大学生技能竞赛过程中,获得了省级一、二、三等奖33项,成绩位列省内同类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前茅。

综上所述,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可以“项目引领、学做一体”的方式,指导学生巩固与深化已学的本专业基本知识,掌握就业所需的拓展性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指导学生强化与拓展专业技能训练;可以“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可在工作室的拓展学习和技能强化训练过程中,选拔和培养尖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可通过工作室的培养,为企业输送能直接上岗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可通过“传帮带”、“教学做”等手段与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在学业进步上出典型,教师在科研与社会服务中出成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104.

[2]李国德,王升厚.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80-82.

[3]任一波.高职院校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48-49.

[4]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147-148.

[5]李鑫洪.构建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项目实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J].宜宾学院学报,2010(6):104-105.

作者简介:

陈兰生(1958—),男,浙江新昌人,硕士,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计算机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软件技术。

上一篇:共享实验实训基地背景下的师资共享研究 下一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困惑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