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美工区活动中促进小班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2-03-17 05:28:32

浅谈在美工区活动中促进小班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应提供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寓教育于生活与游戏中。幼儿园美工区活动形式多样材料丰富,同时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游戏环境,使幼儿能充分自由地游戏和交往,体现了《纲要》的精神。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幼儿在美工区自主性游戏过程中,从发现问题,进行探讨,到尝试解决问题,从中获得很多经验,他们的认知,想象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因此,教师在游戏中的指导策略运用是否合理,关系到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本文将重点探讨在美工区活动中促进小班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材料投放策略――提供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主体性活动的兴趣

操作材料是美工区活动的基础,只有提供丰富的、适宜的、有趣的操作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创造的兴趣。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主要突出四个特征:

1.突出材料的适宜性。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导,且小班的幼儿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教师在选择操作材料时要充分考虑其是否适宜。投放材料应以小班美工区的目标为指导。目前,我们在小班美工区投放的材料主要有添画各种线条、泥工创作、涂色、拓印、撕、剪、简笔画、折纸等。也可结合正在进行的主题进行投放,实现区域活动与课程的有机结合。如:在“汽车”主题中,我们投放了汽车底图供幼儿涂色装饰汽车;投放了圆形的图案,供幼儿撕、剪汽车的轮子拼贴汽车;投放彩泥,供幼儿制作简单的汽车模型。

2.突出材料的趣味性。

有趣好玩的操作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特别是对于专注时间较短的小班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美工区投放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设计增添材料的趣味性。如:情境性泥工创作活动的设计,我们创设了蜗牛找家的情境,提供不同颜色蜗牛小家的造型,让幼儿运用搓的技能,制作不同颜色的小蜗牛,并帮助把这些小蜗牛送回家。相对于枯燥简单的搓长练习,加入情境性的泥工活动有趣又好玩。

3.突出材料的层次性。

分阶段、有层次地投放材料可以促进小班幼儿美工区活动的深入开展,也符合小班幼儿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并能顾及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如:在美工区,我们提供了各种不同种类的花朵材料,有操作较为简单的,用彩纸剪好的不同颜色的花朵,让幼儿将其粘贴在大墙面上的花茎上;也有操作相对较难的,没有颜色的花朵,先让幼儿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再剪下来贴在花茎上。在这两种不同的材料中,每个幼儿都能找到自己运用的操作材料,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可以得到发展。

4.突出材料的支持性。

步骤范例图,错误控制等隐性支持可以有效地提高小班幼儿美工创作活动的质量。如:在美工区活动“儿歌简笔画―篮球”中,幼儿可以根据绘画步骤描画篮球,有的幼儿能根据儿歌内容在描摩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给篮球画各种花纹。教师提供的步骤范例在保证幼儿最低水平的模仿的同时,也拓展了幼儿创作的思路和空间。

二、环境推动策略――创设和谐环境,利于幼儿主体性活动的发展

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一种时机,为幼儿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的发展必须依靠他们与环境交往取得经验。《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自由、和谐、民主的美工区环境,有利于幼儿主体性活动的开展。

1.创设自由轻松的美工区环境,激发幼儿主动参与。

自由、轻松的空间环境里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要利用有限的空间创设相对宽松的活动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材料的摆放与收整,有利于材料最大限度的被利用。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布置美工区的环境,制定进区规则。由于是小班的幼儿,可让幼儿先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学会与环境的互动,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创设环境的欲望,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2.创设层次丰富的美工区环境,满足幼儿主体需求。

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的现象,因此,创设游戏环境时既要考虑发展快的幼儿,也要考虑发展慢的幼儿,还要兼顾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要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突显层次性。

3.适时更新调整美工区环境,促进幼儿主体发展。

教师创设美工区环境时,应根据幼儿游戏的发展进行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游戏环境影响幼儿主体性发展时,应及时地调整。如,在美工区活动“棉签点画”中,有的幼儿喜欢共同创作,但入区规则要求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当我们观察到规则有碍于幼儿的主体发展时,就及时地进行了调整,更换操作平台,增加了合作游戏的内容。

三、教师指导策略――适时介入指导,支持幼儿主体性活动的发展

教师在美工区活动中何时介入指导,如何指导,与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教师参与指导之前,观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再通过适合的方法介入游戏进行指导。

1.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介入指导。

教师的介入指导应选择恰当的时机,如当幼儿在美工区操作遇到困难无法深入时,教师应适时介入,引导幼儿拓展思路。当幼儿操作材料有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介入,提供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当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产生纠纷时,教师应及时介入解决问题。当然,一切的指导需在观察幼儿操作的基础上开展。

2.教师使用恰当的方式介入指导。

教师介入指导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在美工区最常用的有材料提供法,语言指导法。材料提供法主要是在教师发现材料不适合幼儿时使用。语言指导法有鼓励式的,当幼儿没有自信进行创作时,教师可使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鼓励幼儿。有指令式的,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地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时,教师立即用行为和语言加以制止。有建议式的,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给予具体的暗示。有邀请式的,对于区域中较少人关注的材料,教师运用邀请式的方式来提高他们游戏的兴趣和愿望等。

四、互动交往策略――共同协商合作,促进幼儿主体性活动的发展

《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间的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学习的机会和条件。美工区活动时,请幼儿一起合作、协商游戏内容,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如:在布置墙饰,可以请幼儿分工合作共同绘制成的。大家一边交流、一边绘画、互相合作。在游戏评价时,由于幼儿有了活动的体验和丰富的游戏经验,就很会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来评价自己的作品和活动的过程。如:在讲评泥工时,幼儿会发表评论说谁的作品完成得好,好在哪里。正确有效地评价过程也体现了幼儿独特的分析判断能力。整个美工区活动过程,培养了幼儿的自信心,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不断地进行绘画、制作、创造出新的物品来,体现出每个幼儿的个性,提高了幼儿的游戏水平。

总之,幼儿在美工区活动中,增加了兴趣、获得了成功感、自主感。美工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有利于幼儿的个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展。我们应以《纲要》中促进幼儿主动性发展为指导思想,为幼儿创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的美工区游戏空间,保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让每个幼儿真正富有个性地成长。

上一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理论课的“四要” 下一篇:浅谈农村学校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