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法刍议

时间:2022-03-17 04:22:33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法刍议

【摘 要】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创设情境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其宗旨是培养创造性人才。

一、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

二、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分析

1.作为教师,要充分做好计划和指导工作

首先,应制定明确的探究目标,使学生既能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又能发展各种探究能力,形成探究精神和态度。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步骤,明确在探究过程中每一步的任务以及完成每一步能达到的目的。使得探究过程的每一步都能环环相扣,衔接自然。最后,要选择正确的评价方案,使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评价学生们在完成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在知识、理解和种种能力上有什么进步。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探究方式。例如,当学习内容较为简单时,可以在课堂上抽出十几分钟进行片断探究:当学习任务较为复杂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时,可以用一节到两节课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主题探究。因此,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及学习进程及时调整教学组织形式。

另外,探究式教学是协作性的活动,课堂上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和小组之间随时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悉心指导,精心组织,一方面,要使学生人人都有充分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监督工作,避免有的同学脱离探究主题,白白浪费了时间。

2.重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重视探究性实验

由于学生经验背景的差异,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常常有不同的表现,在探究者的群体中,这种差异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资源。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教学策略,是当前课改的主流,探究式教学非常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动中,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研究,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既定目标的学习活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的实际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会产生争论的,且是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我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基本手段。而传统的实验教学或重结论而轻探究过程(教师演示实验),或重实验操作技能而轻能力培养(学生分组实验)。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除了器材使用和实验方法方面的问题,学生所需要克服和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是不多的,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在教学中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自主设计的探究性实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3.联系日常生活,体验探究成果

物理学科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很多内容都是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因此,物理知识只有在应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学生也只有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才能把知识学活,才能提出新的问题。实际体验不仅让学对物理概念、规律加深了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学中用,用中学”,不断探究知识的奥妙,从而激发学生以更大热情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这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4.开拓创新,深化探究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从中提炼出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素材。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利用学生对某些问题的争议和不同看法,创设导致学生思维冲突的问题情景,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或实验论证,最终获得合理的结论,从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寻找实验方法、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最终得出了加速度和力、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归纳,学生学到了规律性的知识,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成功与自豪,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柴西琴.浅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学科教育,2012

[2]徐学福.科学探究与探究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

上一篇:理清考试板块 归纳答题要点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