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班化的语文阅读教学灵动起来

时间:2022-03-17 02:47:26

让小班化的语文阅读教学灵动起来

语文阅读课本应是最具活力、最具趣味、最有灵性、最为灵动的课,这样的课呈现出的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交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许多学生把阅读课当作无趣乏味的课,教师教得起劲,学生却无精打采、恹恹欲睡,又何谈语文素养的提高。这些状况在小班化的语文课堂中也同样存在。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艺术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如何让小班化的语文阅读教学灵动起来,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笔者在近几年的小班化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颇有收效。

一、 让阅读课“形动”起来

这里所说的“形动”,是指针对小班班级规模小、人数少的特点,排列灵活多样的课堂队形,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

座位排列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课型进行变换,教师的位置也随之发生变化,不是只站在黑板前或讲台后,而是在更大范围内来回走动于教室之中,如:创设“八字型”“圆形”“三角形”等,从而方便教师最大限度地和每一个学生接触,这样师生之间空间和心理的距离大大缩短,使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较之于大班有了更大的可能。一般情况下,通常采用的是小组“围坐式”,即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围坐在一起。这种形式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轻松,而且拉近了组员之间的距离,便于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四人组为例:

当小组合作时,组员面对面交流;当老师讲解时,左右两边的同学将身体旋转90度,面向讲台。这种变化非常灵活,不仅节省了课堂时间,而且避免了有些同学因为背对老师而影响听课效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上述形式对开展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合作探究、话题辩论等活动很有益处。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本人针对“围坐式”向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学生喜欢此形式,他们认为在“围坐式”的课堂中,自己的胆量大了、思维活跃了,人也变得自信了;三分之二的教师认为这种形式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只要教师能把控好课堂,学生就能有效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此结果证明了“围坐式”这种座位形式的变革,为那些不善言辞、胆小羞涩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空间,使他们从小组中得到某些帮助、安慰,找回了自信,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听说读”的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老师们欣喜地发现,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意识增强了,小组内部的学习由零乱转为有序。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应该读“qiáng”,还是“qiǎng”?四人小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三大白”中“白”是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作者是被罚,应该是勉强喝酒,读“qiǎng”;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在湖心亭赏雪,偶遇饮酒赏雪的金陵人,可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很痛快地喝下“三大白”,所以不能读成“qiǎng”,应该读“qiáng”。虽然后来全班再次讨论,结合全文情趣决定取第二种意见,但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探究精神、思维品质恰恰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所追求和提倡的。

二、 让阅读课“神动”起来

小班化阅读教学仅仅注重“形动”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先进理念,将理念落实于行动,让课堂因情而动、因趣而动、因疑而动、依法而动,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1. 因情而动。即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首先,“创设情境”在小班化阅读教学中不失为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好方法。不可否认,缺少情境的阅读教学容易死气沉沉,学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而小班化之“小”,正便于情境的创设,且可以达到参与面广、效果好的目的。我们可根据教材文本的不同,创设多种情境,如问题情境、求异情境、生活情境、情感情境、故事情境、学科情境、知识情境、想象情境等的呈现,会使学生极有兴致地投入学习中,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思考和启示。比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引导学生说说与文本相关的经历与体会,学生说完自身经历后,再进入文本的学习,就能迅速沉浸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如学习诗歌《化石吟》时,引导学生围绕化石展开想象,想象化石上的图案、揭示的信息等,为进入文本的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

其次,关注每个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真正引导学生入境。我们要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语文,就应做到“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再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进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期待与兴趣,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和领悟能力。一位教师上《童趣》时这样导入:“童年时期在我们的心目中都是美好的,发生了许多趣事,令我们终生难忘。请同学们在一分钟之内说说你们的童年趣事,看谁说得又多又好。”教师话音刚落,各小组学生的小手就纷纷举了起来,像一片片的小树林,教师点了一些学生交流,大多学生说得既流畅又动情,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因为教师关注到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所以学生急切想进入文本的学习,使整节课的氛围都很热烈、和谐。

真正的阅读教学,应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作者、教科书编者心灵的对话。阅读教学如果能真正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真正适应每个学生的阅读需求,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世界。小班化教学为我们走近学生、了解其独特的阅读体验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以前班级人数较多,我们难以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情况,只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加以了解,现在班级变“小”了,我们可以把关注点辐射到每一个学生,采取让学生在书上做批注、做预习笔记、写纸条、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把握每个学生的阅读状况,从而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如在《孔乙己》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对孔乙己的态度来把握学生的阅读感受,在教学中分别与持有不同态度的学生对话,逐步将学生引入文本的内核、作者的内心。

2. 因趣而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中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学习的,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善于激趣,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有人说,如果把教学设计比作一首乐章,那么,有趣味的阅读课一定是“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终曲”余味无穷。首先是“起调”扣人心弦,即趣味导学,先声夺人。教师可以采用猜谜语、脑筋急转弯等方法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着重在“趣”字上做文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切实做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本人教学《绿色蝈蝈》时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用两则昆虫的谜语让学生猜,学生了解了蝈蝈的特性后,再让学生拟一则谜底是“蝈蝈”的谜语,全班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至极。一位教师上《我的母亲》时运用猜读法:先给学生出示胡适和他母亲的照片,请学生为两张照片上的人相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阅读期待。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力争在课堂伊始就调动起学生的兴致,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课堂学习中来。

其次,“主弦律”引人入胜,寓教于乐。在小班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乐学的教学氛围。如上文提及的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话题辩论、答小记者问等;还可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些竞赛环节,如诵读竞赛、知识竞赛、讨论问题的正确率竞赛等;也可以采用角色互换来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试着当小老师来讲课。另外,教学内容不同,活动的形式也应不一样,如学习戏剧时,可采用课本剧表演形式;学习小说时,可采用讲故事比赛形式;学习诗歌时,可采用诵读竞赛或写诗比赛的形式。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也可综合使用这些形式,使语文教学更加灵动、蓬来。

例如《羚羊木雕》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复述故事;可以运用“答记者问”的形式,由学生分别充当记者、父母、孩子的角色,由“记者”来采访“父母”“孩子”对此事的看法;还可以开展“成长不烦恼”的访谈活动,由教师来引导学生探讨“成长所带来的烦恼”这一话题。这样的教学充满了无限的活力与浓厚的趣味,具有引学生入境、提高学生兴致、培养综合素养之功效。

再次,“终曲”余味无穷。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收尾虽然在一堂课中仅占几分钟,有时甚至是几句话,却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的结束语,可采用总结归纳式,即对一堂课的内容重点、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进行梳理、概括、提炼。可采用首尾呼应式,即照应教学目标,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或照应导入环节,使教学做到有始有终,如上文提及《童趣》一文的结束环节:请同学们对照作者和我们自己的童年趣事,通过比较分析,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可采用峰回路转式,即抛出一个崭新的话题或观点,留给学生回味无穷的感觉,促进学生思维。另外,还可采用诸如想象描绘式、能力迁移式、自由活动式等,如让学生想象文本中的空白部分进行续写,以巩固对文本核心内容的理解,例如教学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可在结束环节让学生想象“阿长为‘我’买书的经过”。总的来说,在设计结束环节时,要尽量能体现语文教师的匠心与独特设计,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一直延续下去。

3. 因疑而动。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本人认为这里的“大疑”在语文教学中可理解为“主问”,即教学中立意高远的问题。

有些语文阅读课,因教师提出的问题太多太碎,使语文课变成了问题研讨课,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情趣和韵味。在小班化围坐式的小组学习中,如果教师不能精心设计好问题,学生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探究,那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泯灭。此时就需要给学生一个“抓手”,让学生通过这个“抓手”获得深刻的阅读体会。在这方面,“主问题”可以说有着绝对的优势。

主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之一是整体阅读、深化理解,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也可以选择有思维深度的教学点,这个点可以是某一教学内容,可以是某一教学话题,也可以是某一研究问题,这一“主问”要能引起学生合作探究的兴味,最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各个学习小组有更多的选择权,更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从而使阅读教学更显活泼生动。

主问题的设置,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并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由此问生发出去,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不断迸发出火花,进而产生许多有价值的或独到的发现,有助于提高学生讨论的兴趣、效率和深度。

比如,杨绛女士所写的《老王》一文,可以紧紧抓住对中心句――“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内容。这一主问可以衍生出许多小问:句中“幸运的人”指谁?她真的幸运吗?“不幸者”又是指谁?“愧怍”一词应如何理解?只要解决了这一主问,学生对本文内容也就理解了。再如教学牛汉先生《我的第一本书》时,可以围绕文章的第一小节设置两个主问来带动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挖掘:一、对于“我的第一本书”,为什么“看了很难笑起来”?二、“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这句话中“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应如何理解?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就是用精、少、实、活的问题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难易度要紧扣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情感点,同时也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教学才可能是高效的、生动的。

4. 依法而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学生往往因缺乏正确的阅读方法、答题方法而对课堂失去兴趣,对语文学习望而却步,此时教师如给予一些方法的点拨与引导,即能转变局面,使学生重拾信心,继续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多少;教师指明一条路,学生可循此去探索思考;教师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新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如让学生复述故事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先要教给他们一些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学生赏析词句时,也要教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方法或角度,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或随意而为。有时单纯进行方法的传授,对于学生而言仍觉过于理性,缺乏具体可感的认识,所以此时教师可提供一两个范例。

如本人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赏析文中的人物描写,我先告诉学生人物描写的角度及要注意的内容;紧接着我又举了一个范例以便于学生操作。接着,学生根据方法和示例分组开展互助学习。学生的发言虽不能个个尽如人意,但其中也不乏精彩之处,有的甚至是教师在备课时都未能想到的。

教师还要注意将整体引导与个别化指导相结合,个别化指导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尤其要关注那些不愿意表现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身手的机会和显露才华的舞台,使他们树立起自信,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即是“关爱每一个”,如果每节语文课教师都能认真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每个学生都能与教师进行一次对话,那么,学生肯定会逐渐从语文学习中提高素养、收获成功,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爱上语文。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种种计划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多么重要,它能维护和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之更持久,且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总之,小班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人数少、形式活的有利因素,多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方法,一定能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灵动的生命活力,使我们的莘莘学子早日品尝到小班化语文教学甜美的果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

上一篇:语文教学要关注美育 下一篇:一个语文老师写给五年级孩子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