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特色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

时间:2022-03-17 01:21:15

独立学院特色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机制的探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众多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尝试新的探索,与各种社会力量联合举办独立学院,近年来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良好态势。与此同时,IT世界风起云涌,作为独立学院,计算机软件人才教育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独立学院在其兴办之初,就在学院构建、生源、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多特殊性,要保证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完全“克隆”母体高校的作法是行不通的。因此,独立学院创新独具特色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机制至关重要。

一、建立独立学院特色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

1.1 软件产业人才结构与就业现状的需要

据权威部门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对IT人才的需求每年至少在40万人,其中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各地举办的IT招聘会场场爆满的情况即可看出些端倪。如此之大的软件人才需求量,给作为高等教育新生力量的独立学院带来了比较好的机遇。

然而,我们也看到大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试时却屡屡受挫。经过分析,公司或企业需要的是能够马上投入实际工作的人员,而不是像大多数应届毕业生那样,缺乏实际编程能力,甚至不知所措,需要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培训,这无形中加重了公司的成本负担,因此大多数的工作机会顺理成章地被给予有过从业经验的人士。有研究曾经对185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8.6%的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能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缩短培训期;54.6%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的适应期应在三个月以内。计算机专业学生感觉就业难,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已经成为令人极为头疼的矛盾现实。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高等院校目前的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软件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高等教育市场化,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毫不逊色,改革势在必行,这对独立学院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立足独立学院特殊性,特色的人才教育是关键。求职时,学生时常抱怨在学校里没有学到企业需要的技能。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速度落后于软件产业发展的速度,重点注重学生理论功底,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的职业导向性不强,导致学生缺少就业核心竞争力和优势。

大部分软件企业需要下述三类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即软件工程师;熟练程序员,即软件蓝领。这三类人才正常比例应该是呈金字塔形,而我国软件人才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既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又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独立学院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导向应选择以基础程序员为主,培养中低端实用型人才,来尽量弥补这部分人才需求缺口。

1.2 独立学院自身特点与发展定位的需要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领域内的一个新生事物,是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利用公办母体高等学校的部分资源,实行严格的独立办学。所招收学生主要来自高考的第三批次,学生入学分数低于普通高校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学生主体的学习自觉性不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要比一本、二本的学生差。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不能以学术型、研究型为取向,而是应以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教育为取向。因此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需要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

二、独立学院特色计算机软件人才的培养机制

2.1 树立特色人才培养理念

独立学院必须具有自身特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一改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计算机软件的人才培养应以面向应用,突出实践为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个性发展原则和创新原则,注重教育功能性,由学生未来岗位决定教育内容。

2.2 构建特色人才培养计划

传统教学计划标明的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和笼统,与本专业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相脱节,导致教师实际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更是不知所云。课程设置中计算机一般基础课多,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专业技术课少;课程内容滞后于职业实际需求;内容安排中追求本科教育学科知识的理论性和完备性,理论课时偏多,实践教学课时少,模拟现实的实训课程更少。

学校应建立起有别于一般普通高校、课程设置合理、继承递进、灵活更新的教学计划,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提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使所培养的计算机软件人才更加适合市场的需要。课程体系的设计应遵循宽口径、多方向、模块化、组合型的原则。

计算机软件人才大致分为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网络管理三大方向。图1大致描述了特色软件人才培养计划中,为培养各方向人才,所设置的相应基础课程、通用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所谓“宽口径”,是指强调学校首先做好学生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例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和“C语言程序设计”等通用课程是各个培养方向的前导课程。又如,培养软件测试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所需的前导课程是基础课程,一级通用课程,以及二级通用课程 (“JAVA OOP”、“数据结构”) 。

对于这类课程,学校应高度重视教材与师资,力求做成精品课程。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才能在毕业后既具有上岗适应能力,又具有转移工作的再适应能力。学校培养的是“多方向”软件人才,是指按照岗位设置专业方向,围绕“职业特定技能”,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

该特色课程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模块化”,模块具有继承、共享和重用特性,便于教学管理,易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教学进程构建灵活,易于快速跟踪市场,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更新。例如,“软件测试”方向和“软件开发”方向都需要具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OOP) ”课程就构成了一个通用课程模块。又如,据统计,软件测试工程师是2006年最紧缺的人才之一。目前市场上,软件测试工程师正处于一个地位高、待遇高的“双高”地位,职业前景非常广阔。学校应该把握这一趋势,有计划地加强对学生“软件测试”职业导向性的培养,具体做法是进一步细化“软件测试”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如可细化为白盒与黑盒测试、测试用例设计等课程。“组合型”就是在“模块化”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沿着“基础-通用-专业”方向的模块间组合,形成各个方向的培养计划路线。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课程掌握程度的衡量尺度之一。旧的考试形式,多数注重对死记硬背知识的熟记,而忽略了真正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考试内容和方式的设计直接导向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实际掌握标准。因此,绝不可忽略考试这一重要环节。

2.3 重视师资组建与培训

提高独立学院的师资水平,并不单单是指提高在校专职教师的学历水平。目前,众多院校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讲授按部就班的多;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师生互动,启发讨论式教学少。因此注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训,教师可以对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能够掌握更新的计算机技术,其独特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样更有益于学生接受与掌握。具有科学教学方法和先进教学内容的“双师”型教师才真正能够胜任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

此外,建设一支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聚集专业带头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结合机制,定期邀请企业内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授课,举办一些针对性的培训或技术讲座,与教师、学生座谈。

2.4 更新教学模式

软件人才一般要具备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的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两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潜移默化”地“养成”合格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例如,网页制作课程中,在学生动手制作网页之前,一定给学生强调html文本命名规范,以及采用功能模块化设计思想来预先进行网页设计等问题。又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首先必须使学生养成“程序设计”的习惯,初步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思想 (如自顶向下的思想) ,而不要急于代码的实现。

软件人才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是以实践为主,但是为了学生今后职业生涯能够持续发展,必然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在合适的时机渗透理论教学。例如,网页制作课程可以采用以实践为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完成预先设计好的若干个网页课题,学会网页三剑客 (Dreamweaver、Firework、Flash) 的使用后,再帮助学生剖析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主要标记及结构特征。

采用强调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同时,更要强调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确信,持续的专业发展需要终生的学习,并为之作好准备。教会学生使用信息资源,掌握适当的策略,以了解领域前沿。在院校中,适时根据当期课程内容,发起一些竞赛活动或参加企业实践。鼓励协作式的学习,促进集体的交互。

三、小结

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独立学院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健发展,绝不能完全照搬母体高校传统经验,特色软件人才培养机制是关键,其中改革创新培养计划是重点。只有在实际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尝试,以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教育为导向,才能走出独立学院独具特色的软件人才培养之道,为平衡我国软件人员结构,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软件人才作出贡献。

上一篇:Internet文件检索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职院校“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改革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