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的经济性理念及原则

时间:2022-03-16 11:03:34

建筑设计中的经济性理念及原则

摘要:建筑是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设计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文总结了当前建筑设计中存在经济性问题,并提出自身的建筑设计经济性理念及原则 。

关键字:建筑设计经济性理念经济性原则

Abstract: The building is an integral part of socio-economic, architectural design has an important basic role in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nomic issues and put forward the philosophy and 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nomy.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concept of the economy; economic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是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筑的发展是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动因,但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消耗,又使之成为能源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因此,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备受关注。

建筑设计是工程建设计划的具体化,对工程建设的投资、实施及使用中的能耗、物耗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作用。在建筑设计阶段, 提升对经济性问题的认识和研究,对于促成建筑发展、步入高效、集约化轨道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一、对当前建筑设计中经济性问题的分析

我国正处于一个建筑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建筑创作中所存在的对经济性重视不够、认识片面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归纳和分析

1 不重视建筑方案的经济性研究。方案设计中,人们习惯于仅对一般的建筑功能、形式表现等进行思考,缺少对建筑经济性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使得实际工程中超出经济条件实例屡见不鲜。

2 忽视建筑使用中的消费成本。对建筑经济性的认识局限于建设成本的最小化,而忽视使用过程中能源、资源的消耗成本,常常造成建设低投入和使用高能耗、低效率的非良性循环

3 缺乏综合效益观念。孤立地理解经济效益,将高经济回报作为建筑发展的首要目标,忽视环境质量、社会效益,最终使经济效益也很难得到保证。

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传统发展观的局限。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立,传统发展思路及价值标准受到普遍的质疑。对社会资源主动性的高效利用、健康环境的有效营建和维护,提高社会、环境、经济综合效益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和目标。这些认识上的进步也促发了人们对经济性的内涵、评价标准及相关设计原则进行重新思考和整合。

二建筑设计经济性理念的建立

建筑的经济性不仅是建设成本多少的问题,更要考虑如何将有限的社会资源综合、高效地加以利用。因此,全面地分析建筑消耗、合理平衡建设成本和消费成本是提高建筑经济性的关键。

1强调建筑“全寿命过程”的经济性

建筑的“全寿命过程”是一个建筑系统由计划、设计到建造、使用前后相继、彼此关联的运作过程。在建筑设计之初,不仅要研究建筑物生产投资的经济合理性,还要重视建筑物使用消费的经济合理性。实践中,应将建筑的经济性与建设、使用相关的土地、能源、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消耗相结合,建立“全寿命过程”经济性理念。

2倡导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可行性的有机结合

建筑实践中对技术体系的恰当选择,首先要与现实的经济条件相结合。我们当前的建设实践中存在有盲目追求“豪华型”、追随国际最新潮流的做法。对于它们是否与现实条件相适宜、是否经济有效,缺乏深入的研究。这不是一种客观的设计思路。高技术表现类建筑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兴起,与其深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我们现有经济状况与这些国家、地区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在建筑创作中,我们要将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可行性相结合,积极探索一条适宜性技术的发展道路。

3协调“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的关系

“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筑方针,方针所倡导的从现实经济条件出发,有效地利用财力、物力的内涵是我们建筑创作的一条重要经济理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处理“适用”、“经济”、“美观”三者之间的关系也要以发展的眼光加以权衡。“适用”、“经济”是相对具体经济条件而言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改变“适用”、“经济”的内涵,不同的服务对象也有不同的“适用”要求。而审美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沿海与内陆、东部与西部、大城市与小城市、城乡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区域经济差异;而且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社会消费也出现了不同价值取向的层次分化。建筑创作应正视这些社会差异的存在,依据不同地域的经济条件、各类消费群体价值取向、审美需求,建立起多重建筑价值标准体系,在具体建筑设计中有机地协调“适用”、“经济”、“美观”三者的相互关系。

4认识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对建筑经济效益的含义应从两方面加以理解。其一,指建设资金投入的经济回报;其二,指在建筑全寿命过程中对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良好的经济回报是建筑发展得以不断延续的必要条件;而社会资源的优化和高效利用则是建筑发展由粗放型转入集约化、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两方面内涵是相辅相成的。

三建筑设计经济性原则的构成

注重经济性的建筑设计包含非常广泛的内容。除了以往实践中所强调的改善建筑体形系数、降低层高、改进建筑材料保温性能和气密性等一系列节能降耗措施外,更要在建筑空间组织、结构设置、能源与资源利用、技术组织,以及建筑循环再利用等方面全面地确立经济性的原则、方法。

1“少费多用”原则

“少费多用”意在借助有效的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在人类发展与资源危机的矛盾日渐突出的今天,它不失为一条重要的经济性设计原则。

2集约化原则

建筑是各项物质资源的集合体。提高建设及使用过程中资源、能源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对于建筑业及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城市、建筑发展与土地资源总体供求矛盾是当今环境危机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建设实践中应注意立体地开发用地空间,发掘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益;结合旧城改造,拆旧建新,提高城市容量。

(2) 水资源利用的集约化。建筑设计中应注意结合废水净化、雨水收集,设置循环用水和分质用水系统,并积极采用各类节水设施、设备,有效地控制用水量。

(3) 能源利用的集约化。在全球推进可持续性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进程中,建筑节能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中要积极结合自然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以减少空调、照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3适宜性原则

当前的建筑实践中,适宜性是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也是重要的经济性原则之一。

(1) 与经济条件相适宜。当前多种技术体系并存的现实首先是与地域经济差异相对应的。技术设置要做到切实可行、经济有效,就必须从地域经济的客观条件出发,与人们的实际消费需求相适宜。

(2) 与自然条件相适宜。建筑设计中与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等因素相结合,常常会使方案的建构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使用中的能耗、物耗。 (3) 与社会人文因素相适宜。社会习俗、信仰、审美、价值观等因素对建筑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与各类人文环境要素相适宜,是建筑实现其社会价值及经济性的必要前提。

4循环利用原则

建筑的循环利用原则包括再利用、再循环两方面内涵。再利用是指将各种建筑产品以初始形式多次加以使用。再循环是指建筑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经过一定加工处理使之变成可再次利用的资源。

顺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使建筑发展走高效化、集约化的道路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在总体上要求社会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步入高效化、集约化的轨道,为建筑的集约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求建筑设计者必须从当今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建立宏观的经济性理念,合理地确定各种条件下的建筑设计标准、评价体系,总结各项经济性措施、原则,为满足社会各类需求、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上一篇:刍议业主如何做好招投标阶段的造价控制 下一篇:浅论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