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

时间:2022-03-16 08:40:55

大陆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

美国学者塔其曼在1978年出版了其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该书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开山之作。其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是媒体所描绘的女性形象;二是作为媒体工作中的女性。这就基本规定了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两个视阈:一是新闻传播中与女性相关的内容分析,其中主要是对“媒体塑造和表现的女性形象”的批判;二是对“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的批判。

1995年第四次世妇会在北京召开,促使我国进行 “女性与传媒”的研究,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女性与媒介研究的重要方面,而对女性传媒者的研究则十分有限。本文拟就中国大陆女性传媒者的角色和在新闻行业中的缺席展开研讨。

国内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生态研究进展

我国最早的对女性传媒者的研究是在1994年,是为了配合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妇会而进行的,它主要是对女性新闻工作者的现状与发展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 。①

随着传播新技术的兴起,新的传播技术与女性传媒工作者的关系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1998年对首都部分记者使用传播新技术的情况进行了调查。②

新世纪以来的研究着重在反思女性传媒工作者的素质上,如林如鹏、罗婕、林林和张玉川的研究。

有的研究从社会性别出发,沈美华考察了传媒从业者的社会性别观念认知水平,分析了在不同社会性别观念支配下从业者的社会性别行为取向。③

白艳、李莉通过分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管窥传媒工作者的性别意识。④

相对而言刘利群的探讨比较深入和全面,她论述了女性传媒工作者在实践中、理论上和角色认知中所面临的困境。她的探讨颇能引起传播业界和理论界的思考。⑤

在中国新闻史上有不少女新闻工作者为中国的新闻事业作出了贡献,她们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和奋斗精神不仅对女性而且对男性新闻从业者都是有启发的。宋素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这样的研究还是相当少。

目前从事传媒工作的女性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而现有的研究基本限于女记者,极少涉及女编辑、女主持、媒体的女领导等。女记者并不能代表整体女性传媒从业者,仅仅研究女记者而忽视其他女性传媒工作者,这是研究的盲视。研究所涉及的媒介基本限于电视、报纸、网络这几大媒介,而在这之中又以电视广告为主,较少涉及广播、书刊等媒介,研究视阈比较狭窄。

国内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

当前中国从事新闻工作的女性人数大为增加,可谓“顶起了半边天”,但其进入媒体单位仍然面临着重重阻碍;在当下的电视领域,女新闻工作者独放异彩,但女新闻工作者却有被娱乐化的因素,女性传媒者主要分布于“软新闻”领域,她们进入传媒决策层的人数较少,而且进入其间的少数女性未必一定愿意或者能够扭转“女新闻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女性遭受性别歧视”这一现实。可以说,当代中国女新闻工作者总体上依然处于边缘或非中心地位。

女性进入媒介行业的机会。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扩大招生,使我国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并且女性增加的比例远远高于男性,新闻传播学院呈现出阴盛阳衰之势: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04届网络新闻班全班27人,其中9男18女,男女比例为1∶2;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专升本新闻班男女生分别为20人和60人,比例为1∶3;华东师范大学2002级编辑出版班男生仅17人,女生达138人,男女比例为1∶8。⑥

暨南大学2008级传播学男女研究生分别为10人和28人,比例为1∶3。虽然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女生数明显高于男生,但是在媒体单位工作的女性数却低于男性。据了解,目前,我国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从业人数在75万左右(不包括互联网和出版单位),其中女性人数约占总人数的40%左右,⑦这充分体现了虽然新闻传播专业的女大学生数量增加了,但女性在传媒业中的就业却仍然面临阻碍,不少传媒公然或隐性地实行“只要男性”或“男性优先”的招聘政策,女性进入媒体行业的机会远远小于男性。

进入决策层的女性。统计结果表明,媒体职业女性中,具有大专或大学学历以上者占80%以上。然而,媒体高级、中级决策层中的女性比例则分别占4.4%和9.6%。⑧女性在媒介从业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为40%,然而在决策层中的比例却不到10%,这说明男性掌握着媒体的绝对话语权,传媒更多的是体现男性的意志,女性更多的是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即使女性在传媒决策层中占据一席之地,其也可能由于种种商业因素或自身的无性别意识缺陷,去迎合男性主义的需求。

女性在媒介行业中所从事领域的分布状态。在媒体单位中,女性多是从事文职或软新闻的工作,如任职于娱乐节目、儿童节目和一些服务性节目。而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与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硬新闻领域里,则多数是男性新闻工作者。如在2003年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中国媒体仅有一位女性媒体工作者――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进入伊拉克境内对其进行报道。进入硬新闻领域的女性,其更多的也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而受到关注,在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闾丘露薇能获得成功,一部分得益于她的女性身份吸引受众眼球,另一部分则是世人对女记者的低期望值。

女性在媒介中的现实生态是:人数多机会少,话语权少地位低,工作领域窄,总而言之就是边缘化。

女性在媒介行业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原因

当代中国女新闻工作者整体上依然处于边缘或非中心位置,其根源在于受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媒体竞争所造成的对女新闻工作者商业化利用和媒体的长期宣传报道所形成的“刻板印象”也是女新闻工作者处于边缘地位的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这是女性处于不利地位的根本原因,即根源。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顽固腐朽的封建思想,在女性观念上,形成了“褒雄贬雌”、“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早在老子的思想里就隐含着“雄优于雌”的意识――“知其雄,守其雌”;而孔子更是直接表达了这种轻视女性的意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怒”。到了汉代,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其妇女观是“男耕女织”。男者耕作于外,是家里的主心骨,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织于内,主要担负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任务,处于从属地位。这一观念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人们纷纷提出 “男女平等”的口号,但中国经历的封建社会过长,封建思想在人们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我们无法在短暂的时间里将这些顽固的封建思想根除,在很多方面性别平等还只是人们心中的一个美好愿望,所以在当代,仍有许多女性或是主动放弃工作机会,退居家庭,相夫教子;或是被媒体单位拒之门外,因为媒介用人单位认为男性比女性更能胜任这份工作,女性更适合过居家生活或是做比较轻松、压力更小的工作。

媒体长期培养的结果。伯格纳的“培养分析”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所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着的“客观现实”之间有很大的偏离,其与媒介描绘的“象征性现实”非常接近。但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⑨现代人在幼年时就频繁地接触电视,尤其是动画片,其受到电视尤其是动画片的影响巨大。而我国动画片的题材多数是取材于历史题材或是古典神话题材,其向人们传达的必然是封建社会的思想,人们的认识就必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完全的“父权制”社会。如在动画片《西游记》中,女性形象被极度地歪曲异化,女性象征着妖艳、邪恶,男性象征着正义、统治。女性最终都将被男性统治者所制服。我国的儿童从小受到媒体的熏陶教育,长此以往,必然会通过媒体对社会各群体的描述,而形成对社会各群体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儿童一旦对女性形成“刻板印象”,将会直接影响到他以后对女性的看法。

商业因素的影响。当代,我国媒体走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管理”的道路。媒体不仅担负着政策宣传、舆论引导的职责,同时也肩负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重任。当代,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媒体种类逐渐增多,媒体数量也迅猛增加,各媒体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竞争压力。媒体单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必然着眼于提高其经济效益。在用人上,媒体更倾向于聘用男性,因为他们认为在相同的时间里,男性能为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且,他们认为在女性产假期间还要支付其相应的工资,对单位来说将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在媒介内容上,因为当代媒体走的是市场化的道路,其已不像过去,可以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过活而不用顾及受众的意愿,现在其必须要自主经营,而广告就成为它们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广告是受收视率直接影响的,一家媒体只有获得高收视率,才能受到广告商的青睐,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因此,众多媒体在传播内容上更倾向于迎合受众,这就使媒体更加关注和强调女性在生物性别方面的特征。如在沐浴露广告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形象:一位清纯的女子仿佛出于清水中的芙蓉,向人们展示着她那飘逸的长发,修长的细腿,细嫩光滑的肌肤。这样的信息内容,使人们把女性置于被观赏、被玩摩的境地,女性只是被看的客体,犹如性感尤物。

改变女性现实生态的措施

“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是纯粹“客观中立”的,而是要根据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⑩当在媒体中充当把关人角色的大多是男性时,女性通常是被描写的客体,男性为了维护其既得的社会权利、地位和荣誉,必然站在其自身的立场上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女性的形象在男性话语中势必被异化。我们只有改变女性在媒介中的现实生态,使女性获得充分的话语权,重构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迥异于男性的显示自身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女性话语,才有可能打破父权制,成为创作主体,重塑女性形象。

第一,世界女性教育的先驱者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如果你在家教育儿子,就是在教育公民,如果你在家教育女儿,就是在培养整个民族。”推行性别平等观念,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手段。我们必须通过教育的手段,使全民树立起“性别平等”的观念,使人们在头脑中根除掉“男尊女卑”的思想,让社会以同样的眼光来看待男女,使女性形成社会性别意识,具有群体意识,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积极地参与到媒介工作中来。通过教育培育出高素质的女性媒介从业者,同时让女性掌握技术,缩小与男性的差距,使女性能与男性一样胜任媒体工作。

第二,健全和完善有关妇女和媒体的政策法规,来保障妇女能平等地进入媒体,进入媒体管理阶层,同时,媒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监督和处理媒体性别歧视的机制,并重视妇女性别研究者的意见。

第三,树立妇女媒体工作者的典型形象,改变女性在男性中的形象,让男性能够平等地看待女性,接纳女性进入媒体工作,同时也让女性更有信心,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媒体工作中来。

注 释:

①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课题组:《中国女新闻工作者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新闻与传播研究》,1995(2)。

②卜卫、刘小红:《新闻记者、计算机与性别差异分析》,《妇女研究论丛》, 1999(3)。

③沈美华:《传媒工作者社会性别观念和行为取向调查及对策的战略思考》,《妇女研究论丛》。

④白艳、李莉:《从〈忠诚〉中的女性形象塑造看大众传媒制造者的性别意识》,《妇女研究论丛》。

⑤刘利群:《媒体职业女性的困境》,《妇女研究论丛》, 2003(2)。

⑥刘人峰:《女性与传媒研究在中国》,《学术界》,2006(2)。

⑦人民网:《今传媒》,2007(12)。

⑧媒体女性传播者职业现状分析http://fext.blog.省略/

⑨⑩郭庆光:《传播学教程》,1999年版,第165页,第226页。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庄园:《重构女性话语》,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陈龙:《媒介批评论》,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生)

编校:郑 艳

上一篇:迈克.摩尔的影像语言与精神特质 下一篇: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