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外文报刊《大陆报》对女性思潮的影响

时间:2022-03-11 04:05:57

摘 要:清末民初的民营报刊在中国的报刊新闻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阶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作用下,民营报刊随着上海的开埠而得以迅猛发展。各类民营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这块土地上蓬勃发展。其中外文报刊在传输西方先进的新闻理念、社会观念上起到了先驱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学者鼓励女性进行学习教育,导致大量女性知识分子的出现。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外文报刊――《大陆报》在1912年所刊载的女性主题的文章,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来探究当时的报刊对于社会舆论公共空间中女性思潮的解放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大陆报》;外文报刊;清末民初;外国记者;女性思潮解放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130-02

中国的民营报刊起源于清末,并在民国初年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清末民初的外文报刊――《大陆报》(China Press)中的“生活版”(Daily Home Magazine Page),试研究报刊对于社会女性思潮的崛起所产生作用。本文此次选取报刊的“生活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抽取了1912年6月的“生活版面”的读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究该报刊对当时社会女性思潮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1.对女记者群体的研究。清末民初时期新闻事业已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较多的女性知识分子投身到新闻工作者中,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一定研究。如徐丽丽在《清末民初才媛倚云研究》中研究个体女性新闻工作者媛倚云的一生,又如颜雯雯在《1927年~1937年间的女新闻工作者研究》中对苏青创办的《天地》杂志研究,来探究女性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事业中的作用。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中研究了1949年以前的上海文化场域的构成,并分析了张爱玲作为现代女性写作的代表,与上海的城市文化场域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2.对女性报刊的研究。学术界对于女性刊物的研究比较丰富。如谢天勇在《从女权斗士、香闺佳人到贤妻良母――上海女性刊物读者定位的演变及分析》中研究了女性刊物的女性读者群体变化。在李灵革的《清末民初留学生与妇女报刊》主要记叙了清末民初留学生在女性报刊中所发挥的作用。尹晓蓉的《清末民初女性期刊的演化与传播探析》则通过梳理清末民初女性期刊的发展脉络,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新闻传播中女性期刊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3.相关理论文献综述。对清末民初报刊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中,还涉及了一些有关社会公共领域空间的构建以及公众舆论导向的学术论文。金观涛和刘青峰在《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通过对于1830年至1930年前中国近代报刊中所出现的现代性词汇的统计来研究中国现代性观念起源和演变,以中国的现代性研究为主,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划分成了三个阶段,分别为:1980年~1900年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西方现代思想的选择性吸收时期;1901年~1915年儒家思想退回到私人领域并在公共领域全面学习西方思想阶段,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时间阶段;第三阶段从1915年~1925年,通过对西方现代制度的学习,中国社会逐渐对于民主、权利等观念进行重构,形成了中国当代的思想。

二、数据分析

1.报刊介绍。《大陆报》(China Press)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多的英文报纸之一,创刊于1911年8月29日,由孙中山授权美国人托马斯・密勒(Thomas F. Millard)以集股方式创办。1930年中国人董其光将其盘进,1949年后停刊,总历时38年。《大陆报》是中国雇佣外国记者最多的一家报纸。本文选取了该报刊在创办一年后6月的刊物作为研究对象,《大陆报》的“生活版”每期占一个整版,刊登内容主要有专文和广告两类。文章以两性关系、知识、德育教育为主,广告则以美容美发、服装、食品、药品、日用品为主。“生活版”所刊登的广告所占版面比重较小,大多数不超过1/4栏,主要以传播信息为主。不是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此外,每期的“生活版”还会刊登当天的音乐表演通知(Music For Today),也不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2.内容分析。在这次调查的十期刊物中,女性主题文章有如:陶莉丝・迪克斯(Dorothy Dix)写的《命运的轨迹》(The Line of Fate)、《匮乏自尊的女性》(Woman’s Lack of Pride)、《调戏少年的已婚女性》(The Married Woman Who Flirts With Boys)和《选择妻子的几点建议》(Points On Choosing A Wife),和哈瑞特・特纳(Harriet Turner)写的《爱的真谛》(The University of Love),琼・阿特金斯(June Atkins)写的《筑巢人》(The Nest Builders);如温弗莱特・布莱克(Winifred Black)写的《嫁给一个土耳其人》(Married to a Turk);讲述人生哲理的托马斯・塔普(Thomas Tapper)写的《充实你的生活》(Getting On In Life);以及艾拉・维勒・维克斯(Ella Wheeler Wilcox)的诗歌《青春往复》(Cross We Take Up In Youth)。在女性主题类文章中,陶莉丝・迪克斯侧重描写如何教现代女性避免生活中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困难。如在《命运的轨迹》(The Line of Fate)中她提出疑问,认为每个人在面对自身的命运、成败、幸福和灾难时,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通过描写婚恋关系中的双方关系,迪克斯告诉读者,能够拥有幸福的婚姻是幸运的,但生活的轨迹不一定都是如此,也有人会遭遇不快乐,且无处哭诉,因为生活就是如此。向受众传达一种质朴的人生哲理。如查尔斯・舒尔茨在其连载了长达50年的花生漫画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念:“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熟悉失败比取胜更多”。失败是生活背景的一部分,获得成功不是唯一的救赎,而承认生活会有失败这样的事实才是真谛。就像迪克斯和很多后来的哲人都阐述的,在生活中抱有乐观主义,便是现代意义上的英雄。在生活中面对失败的事实,通过反思得到理性的思考。

But the pity of it is that the right two do not always meet. The line of fate is not always in matrimony any more than the road that leads to happiness, and perhaps no better excuse can be offered for the domestic failures than that they were helpless in the grasp of destiny, through which they stumbled blindfolded, as the man and the woman in the picture, not knowing whither they went, nor whom they were to meet, nor the purpose of the high gods in deciding their lots.

通过报刊专栏的文章,迪克斯向女性受众传达一种豁达的人生哲理。在《匮乏自尊的女性》(Woman’s Lack of Pride)一文中,她认为女性的传统角色不是对自身价值的贬低,持有这种想法才会让自己成为自身价值评估的奴隶。她指出,如果女性不提高对自己的价值评估,那么她们也很难胜任作为一名女性应承担的角色,如照顾家庭、成为一名好母亲等。

It is for women themselves to take wifehood and motherhood and home making our of the ranks of the jack-leg trades and put highly paid professions. But they will never do it until they get to the point where they take some pride in their work.

迪克斯在一百年前写就的文章所蕴含的观念即使在现在看来也十分新颖。笔者比较喜欢她在《选择妻子的几点建议》(Points On Choosing A Wife)一文中写的几点告诫男青年如何选择妻子的观点。开篇她以一名男性读者向她咨询应该如何选择妻子的问题展开,信中这名男性难以抉择是不是应该选择一名金发的妻子,因为别人都告诫他金发的妻子可能脾气不好,这让他很纠结。而迪克斯则言辞激烈地回应他,选择妻子不应该看她脑袋上的头发是什么颜色,而是应该看她脑袋里装了什么――她的修养、学识、性格,远比她的发色、外貌重要得多。

If I were selecting a wife I should not pick her out for what was on the outside of her head, but for what was on the inside of it. For, if a woman has sense, all other charms and virtues, even hair, will be added unto her according to her need. I would pick out a woman with good common sense because the equable mind goes with the equable temper. Jealousy, envy, high temper, bitter speeches, are the hall-marks of the narrow brain, the limited outlook on life. The woman whose vision beholds the littleness of things that loom large to the meaner intellect, is the woman of serene disposition, of controlled temper and tongue, the woman who is filled with a cheery optimism at which the heart of a man may warm itself as at a fire that never goes out on the hearth of a home.

通过阅读这类文章不难发现迪克斯所传达的女性视角,她崇尚自由民主、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首先她向女性受众传达一种普世的哲学观点,认为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会有失败和挫折,但这并不代表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这种观点在以传统思维为导向的中国社会显得十分新颖,女性受众在阅读后势必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一定的思考,自我意识逐渐的被唤醒。另外迪克斯不否认女性传统社会角色,反而认为这种社会角色应该受到女性的自我认同。传统的女性社会角色是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一部分,脱离了这一部分女性的自我价值也不能得到完全实现。同时她也告诫成为母亲的女性如何防止自己的子女免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同时对于男性眼中的传统女性观点她也有所颠覆。迪克斯否定了对女性外貌的一味追求,呼吁男性更多的关注女性的思想和内在,同时也唤醒了女性受众对自我评价的重新衡量。

三、小 结

外文报刊作为先驱者,在引入西方先进的新闻理念和社会价值观后,为中国本土女性刊物的崛起提供了先决条件。如《女子世界》《中国女报》和《神州女报》等专业女性刊物都在宣扬西方社会对女性的价值观,并将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国家的理念结合了起来,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鼓励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谋求职业并获得经济独立,从而摆脱对男性权势的依赖。在这个过程中外文报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新的思潮首先在接受过教育的少数知识女性中得到流传,并经由她们传向社会更广大的受众,从而逐渐地引起了社会思潮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 任达,李仲贤译.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 陈鹏军.《大陆报》沉浮录[J].山西青年,2012(11).

[4] 桑兵.清末民初传播业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J].近代史研究,1991(6).

[5] 翟传增.私密空间与公共领域――清末民初女性解放的三种类型之一[J].殷都学刊,2012(4).

[6] 李伟博.从“无声的脚”到“会说话的鞋”――以废缠足为例透视清末民初妇女生活状况的变迁[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1).

[7] 谢天勇.从女权斗士、香闺佳人到贤妻良母――民初上海女性期刊读者定位的演变及分析[J].学术界,2012(12).

[8] 印永清.清末民初上海妇女报刊[J].图书馆杂志,2000(5).

[9] 许纪霖.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J].史林,2003(2).

[10]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 颜雯雯.1927年-1937年间的女新闻工作者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2] 李晓红.民国时期上海的知识女性与大众传媒[D].厦门大学,2007.

[13] 尹晓蓉.清末民初女性期刊的演化与传播探析[D].西北大学,2007.

[14] 蒋勇军.清末民初女子文化生活与女性意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15] 杨蕾.清末民初上海女性生活的嬗变与传统[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6] 白玲玲.清末民初上海市民的社会生活及社会观念变迁――兼谈大众文化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1.

上一篇:曲式分析在基础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下一篇:全媒体出版实践在科技期刊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