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暴下我国物流业的“危”与“机”

时间:2022-03-16 07:03:37

金融风暴下我国物流业的“危”与“机”

[摘 要] 随着全球金融风暴的加剧,金融风暴影响的产业链开始波及到物流业。物流业开始面临由外贸出口引发的国内外物流总量的减少,资金回收困难,整体利润降低等困境。与此同时,政府适时推出拉动内需的十项政策,为强大物流内需市场需求及物流产业升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关键词] 金融风暴 物流业 危难 机遇

金融风暴的肆虐使物流业也感到了阵阵寒意,开始纷纷喊“冷”。物流业面临哪些危难,又如何在拉动内需政策下“大翻身”,是物流业关注的问题。

一、我国物流业面临的危难

1.外贸出口锐减直接影响我国物流业

金融风暴的冲击尤其体现在外贸出口业。按照常理,每年第四季度是传统干散货运输旺季,而今却一反常态。尤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火车头的长三角地区,物流航运市场也陷入困境。因为货源不足,几乎70%以上船舶营运率大幅下降,其中近30%的船舶处于停航或半停航状态。同时,由于欧美市场衰退,理应火爆的12月份圣诞节订单少了近一半。现在货代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无米下炊!因为大宗散货如煤炭、矿石、建材、钢材以及工艺品、服装等货源均出现了严重萎缩,很多物流企业的老总都在为找不到货发愁,企业经营面临极大困境。随着整个外贸行业的疲软,与外贸相关的服务行业,如外贸跟单员、报关员、物流从业者的收入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物流总量减小,利润减少

物流需求总量大打折扣,国内市场也不尽如人意。进入2008年9月以来,部分物流企业新增订单率跌幅超过20%。而随着房地产销售疲软,一些涉及搬迁领域的大型物流企业,更频频减缩各项开支缓解巨大的成本压力。面对可能出现的通缩危机,物流企业要想“翻身”还将看市场的“脸色”。

3.快递公司遭遇倒闭或业务量下滑

快递方面也难逃厄运,继上海一统、广东翔盈等一批快递公司倒闭之后,国内民营快递龙头企业宅急送也出现了业务下滑的情况。2007年9月份到2008年上半年,宅急送还进行了一系列扩张,包括在全国新建了3000多个网点,新开了300条物流班车线路,同时还包了部分货运航线。而2008年下半年开始却因为经济增长放缓,宅急送公司业务量已从2007年的40%增长放缓到2008年下半年的15%~20%。

二、拉动内需下物流业的机遇

金融风暴的连锁影响,还在从我国外贸系统向内贸系统传染。对于物流企业来说,金融风暴前后恰是冰火两重天。不过,随着国家4万亿拉动内需的救市方案,又让国内物流企业重燃希望。

1.强大内需市场需求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明确到2010年年底,投资4万亿元加快建设进度。这十项措施中有三项措施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一是农村公路建设,二是包括铁路、公路和机场在内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针对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在拉动内需十项措施的贯彻执行下,大量物资将迅速移动,会使物流行业最先获益。其一,国家对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领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投资将带来庞大的建材物流需求,包括带动钢铁、机械、煤炭、焦炭、水泥等等的需求,而这对于物流企业就意味着货源,对项目物流企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峻工和路网的日臻完善,对于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道路不畅问题也将得到极大的缓解,必将增强物流企业的发展后劲。利于大中型项目物流企业抵御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冲击。 其二,国家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大手笔,在拉动物流发展的同时,为我国东部省区的物流企业开拓中西部物流市场,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通道。为物流企业摆脱出口依赖,开拓内需市场提供了契机,这势必对物流企业减少因国际需求下降造成的连带压力,提供了多一种抗压选择。

2.产业升级发展

作为基础业――现代物流业,目前由于还在成长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企业依然处于生存高危期。行业需要以产业整合,企业抱团等方式才能度过难关。

物流的产业升级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内部管理方面,硬件的改善只是一个基础。如果说是一个产业升级的机会,则是体现在金融危机给物流企业带来的压力,进而促使物流企业从理念和管理的层面,从而改善物流企业运作的水平。除此之外,作为其服务对象的制造企业,对物流企业服务升级的需求,也将“迫使”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外因。

物流行业在金融市场上一直都是非常活跃的行业,同时也是中国的朝阳产业,国内物流行业当下的低效率给予物流企业和投资者巨大的整合空间。在加大基础建设、扶持农业、改善医疗、突出创新、保护中小企业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物流市场更具潜力。随着物流需求量的增加,企业的物流服务将从基础服务转变为高附加服务。物流基础设施一体化物流,交通运输和配送服务提供了大量的投资机会。

参考文献:

[1]蓝灿荣:金融风暴:物流企业纷纷喊“冷”.海西物流,11月号

[2]张新忠:遭遇“金融危机”物流企业如何过冬.海西物流,11月号

上一篇:纳什均衡在货币政策效应中的应用 下一篇:经济增长与农业发展的回归关系――稳健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