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剂不良反应探讨

时间:2022-03-16 07:01:11

中成药剂不良反应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通过对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典型病例报道的分析。结果与结论中成药不良反应的范围广,引起因素复杂,必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应注意中成药制剂安全性研究,开展临床合理用药的研究。

【关键词】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5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17-01中成药以其天然、毒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使用和携带方便而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据统计,中成药的销售额比重正逐年上升,正是由于人们错误的认识,致使社会上长期、大量、盲目使用中成药的现象非常普遍,由中成药所致不良反应的比率也在不断地上生。

1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典型病例

1.1洁尔阴洗液引起局部皮肤药疹5例[1]洁尔阴是应用较广且疗效较佳的妇科外用洗剂,其局部药疹的出现与个别患者体质有关,局部不良反应可能为过敏所致。

1.2江苏白药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2]患者因外伤后自服江苏白药,20min后又饮白酒75ml,半小时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昏、视物模糊、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入院检查,心电图呈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特征。江苏白药成分中乌头占20%,该反应的出现与服药后饮酒促进乌头生物碱类吸收可能有关。引起中毒反应发生除药物因素外,尚有饮食因素(如饮酒)。

1.3双黄莲粉针致过敏休克敌制1例[3]双黄莲针是由金银花、连翘、黄芩三种中药提取制成,临床用于清热解毒,抗感染。泌尿系统感染,静脉点滴给药发生过敏性休克。

1.4双黄莲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引起猩红热药疹3例,3例均为静脉点滴给药,临床症状,体表出现弥漫性红色丘疹,全身灼热瘙痒不适,并伴有高热,经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

1.5心通口服液致过敏性皮疹1例[5]该药系以黄芪、麦冬、葛根、丹参、海藻等为主要成分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文报单服此药期间,背部、手掌及手背出现鲜红色药疹,瘙痒,停药3天后症状自行消失。

1.6茵枝黄引起增大3例[6]该药为治疗黄疸型肝炎中成药,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中,静脉点滴给药,引发3例年龄38-56岁男性患者增大,其中2例伴有淡黄乳汁分泌,局部肿胀,停药5-7天症状逐渐消失,以上3例均在用药1周左右出现症状。

1.7口服消银片出现男子障碍2例[7]据报道,在应用以生地、苦参、金银花、大青叶、赤芍、防风等药材为原料,抗银屑病中药制剂消银片治疗银屑病,其中1例31岁男患者连续服药50天左右出现障碍,另例40岁男性,连续用药2个月余,出现障碍症状。以上2例停止用药后10天左右均恢复正常。

近年来关于临床使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道已较频繁,在此不做赘述,现就中药剂出现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进行简略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2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

2.1药物给药途经的改变,导致极少过敏反应的药物发生致敏反应;尤其是中药注射剂为新型剂,传统用药多采用口服给药,胃肠道吸收过程中,一些致敏物质难以进入血液循环,相对致敏力低,少见过敏反应,而今改为静脉给药,药物成分直接注入血液,过敏发生率增大。因此,对于中药制剂静脉给药,应注意过敏反应反生,临床中应重视该问题的重要性,以便在问题发生时,能给予正确处理,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必须经过药理研究,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性。

2.2药物自身因素,因药物中毒成分的存在,个体代谢能力的差异,长期服用具毒性成分中成药,造成蓄积性中毒,也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之一,对于含有毒性成分的中成药乃至中药材,均需在医生正确指导下用药,不可盲目长期服用药物,避免由中成药造成的蓄积性中毒。

2.3中成药新剂型的应用,提取方法的推广,传统药剂处方药物中所含成分,不可避免的发生变化,在此情况下致敏性成分的作用有可能强化成,过敏性体质被引发药物过敏症状的问题将暴露出来,临床上应对中药制剂引发过敏反应有所了解,并应采取相应措施。

3个体差异

中医中药重在辩证施治,如寒凉体质者宜用温性药,而阴虚火旺者宜寒凉药等等。

4超量使用

任何药物在一定剂量下才发挥它的功效,加大剂量使用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相反易引起肝,肾的损害。

综上所述,中成药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应大力宣传中药不良反应的知识,严格控制毒性较大中药的作用,尽量减少中药注射剂型,医生应根据病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合理用药:要加强中药基础研究,提高医药工作者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合理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卢秀华.洁尔阴洗液引起局部皮肤药疹5例.中国医院医学杂志,1994,14(4):180.

[2]孙广辉.江苏白药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11):523.

[3]汤启勋.双黄莲粉针致过敏性休克1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4,14(1):41.

[4]姜红.双黄莲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引发猩红热药疹3例.中国药学杂志,1994,29(4):226.

[5]王家骅.心通口服液致过敏性皮炎1例.中国中药杂志,1994,19(1):693.

[6]张建良.茵枝黄引起增大3例.现代应用药学,1995,12(2):60.

[7]敏.口服消银片出现男子障碍2例.新药与临床,1995,14(1):56.

上一篇:自然灾害风险下区域应急储备设施选址可靠性研... 下一篇:专题开放式案例导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