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缄默艺术促成高效课堂

时间:2022-03-16 03:26:05

巧用缄默艺术促成高效课堂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十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运用“缄默”艺术:以“等待”促成思维的解放,用“留白”实现文本的审美愉悦,让“自由”提升乐学的境界,从而促成阅读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实现。

一.以等待促成学生思维的解放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发。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他有这样一个教学设计,即由他给课题加三个标点符号――。?!然后要求学生用三种语气读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并思考讨论加上这三种语气后的课题分别具有了何种内涵?

然后教师“无言”,保持着缄默,耐心等待,学生们则开始自行品读,当学生面对这样新奇的课堂设计,教师又充分保证了他们讨论和言说的时间和自由,自然热情高涨……课堂讨论像炸了锅一样,有朗读,有激辩,有商讨……

学生最终完成了对文本由浅入深的解读,明确:第一种语气,学生读出了人们对罗布泊消逝的漠视;第二种语气则又可读出三种疑问,罗布泊曾经是仙湖吗?罗布泊为什么会被称为仙湖?罗布泊将来又会有怎样的面貌?第三种语气则可读出和品味出作者对罗布泊的忧虑和痛心。

就这样,教师适时的隐退等待,用平等、尊重、信任的态度,创造了一个心理宽松的、具有亲和力的教学氛围,从而自然地收到了意料中的满意效果。

二.用留白实现文本的审美愉悦

在创造性解读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常常会显得异常活跃,主要集中在文本和自己心灵两个方面。

首先,是文本方面,文学性文本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能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教学《清兵卫与葫芦》时,当文末清兵卫找到了新的寄托――绘画时,将会有怎样的发展?文本戛然而止,教师要不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小说的主旨为纲,让新的结论再度呈现?其实大可不必,在前期文本主旨的探讨中,文本的召唤已跃然纸上,应该有的情节发展走向,学生了然于心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缄默到“底”。让小说“隐性的尾声”由得学生自行去想象和体味,真要想让其呈现,不妨用“续写”作业的方式,再现学生对文本留白的想象,完成由于老师适时缄默而造成的课堂“留白”的再创造。

另一方面,读者的心灵情感在文本的召唤下,有时泛起圈圈涟漪,有时引发剧烈震荡,从而可以导向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价值判断。

如在教学经典作品《祝福》时,由于文本内涵深,可挖掘的情感或精神多,本来教师设计是以主问题“究竟谁对祥林嫂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线,串起课堂教学,但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不断地打开,参与面逐渐地变广,打破了课堂预设,实现了新的生成。比如有同学提到了鲁迅笔下的看客,这些看似不重要的人物在一定程度上映照了当下时代的影子。这时教师是顺应学生的表达需求使其“畅说欲言”还是“中场阻止”,当然不同的老师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私下觉得最佳选择应倾向于课堂的“留白”,首先肯定学生对“看客”的联想和联系,在引燃学生思维的触点后,看学生还有想说的话,还有更深层的现实联想,不妨先缄默处之,再引导学生以“随笔”的方式 ,让课堂上产生的新思维充当引子,在课后给学生留足更多的空间,深入思考,广泛联想;反观现实,深度检省,以新的“余音绕梁”的写作形式完成。

三.让自由提升乐学的境界

有效的缄默,教师就能给学生个性的体验和表现提供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以教学《荷塘月色》为例,这样的文本,并不艰深,而语言又极其精美。在教学设计时,设想不妨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情志和意趣来组织教学,比如可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比如可引导学生自主品味散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而在赏析文章的“画面美”时,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组负责一个段落的鉴赏任务,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小组讨论完毕后,请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观点,学生个体还可从旁补充深化。

在教学的主体环节,教师因适时的“噤声”,只是在课堂讨论结束后,作一归纳总结,对小组及个体的感性体验和零星的鉴赏方法作最后理性的提领。而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动脑最多的是学生,动嘴最多的还是学生,处于缄默状态的教师只是那个最负责任的旁观者,所谓“最负责任”则是因为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其实有一双眼、一对耳始终在关注着学情,同时思维也在高速地运转――如何根据学生碎片化的解读使其还原成理性的提升和方法的引领。

沈霞红,教师,现居浙江桐乡。

上一篇:浅谈中学语文课堂立体化教学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让语文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