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生资源 有效提升道德课堂

时间:2022-10-18 09:00:01

巧用学生资源 有效提升道德课堂

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对于道德课堂的提升很有效。

关键词:道德课堂;课程资源;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98-02

一、巧用已有知识,从现状中开发课程资源

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世间的一些东西有了自己的看法,对于他们每天学习的内容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有些会有着一定的认知或生活经验的基础。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要巧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二、巧抓问题,从提问中捕捉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的,教师组织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的关注和利用,而课堂上学生的提问正是学生学习兴奋点和关注点的体现,教师只要抓住这些“提问”加以引导,就可以引发更深更广的问题,就会产生出奇不意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后中,我出了这样一个练习题:小芳的妈妈每月收入723元,爸爸收入854元,(1)小芳家每月生活费需要1100元,每月可以结余多少元?(2)请你算一算,如果想用结余的钱买一部价格是1080元的手机需要攒几个月?当学生算出每月结余的477元后,再去思考第二个问题时,教室里一片安静,正当大家陷入沉思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1080除以477我们没有学过,算不出得数。”有一些同学也随声附和:“对,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没学过。”这时,我抓住学生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对呀!这道题明明超出了教材的范围,他为什么还要出呢?”学生停顿了一下,“是不是不用除法也可以解决呢?”我进而启发学生,加快了学生的思维,讨论后纷纷举手发言,学生1:“我不用除法,用加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477+477+477=1431(元),1431元大于1080元,我加了三次说明得用三个月。”学生2:“我用减法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用1080-477-477=126(元)这126元是攒了2个月后,还差126元,不够买,需要再攒一个月,所以需要3个月。”还有的学生用477×3=1431(元),要攒3个月。“你们太了不起了,发明了这么多新的解题方法,像这样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思想’相当于武林绝学——转移大法”听老师这么一说,学生们哈哈大笑起来。

三、巧借“另类”,从过程中生成课程资源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的真实反映,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的活动引发学生的活动,师生活动融合在一起,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努力创造出来的“东西”有可能是另类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时,教师要把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如在四年级下册简便运算中,在练习时,412-97,绝大多数学生都用了学过的简算方法:412-97=412-100+3=315,但也有个别学生这样算:412-97=412-100-3=309,我就问学生:“412减100之后,是加3还是减3?”然后同学们通过辨析交流,达成一致:多减几的要加回几,所以多减了3就要加上3.。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的方法比他们都简单。”我就接着问:“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算法写在黑板上。”他得意洋洋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412-97=100+312-97=315。他刚写完,就有几个学生在下面说:“老师,他这种方法不就是计算吗,一点儿都不简单,怎么能算简算呢?”听同学们说完,他有些不好意思,我仔细观察了黑板上的算式,用鼓励的眼光看着那位同学:”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的方法比他们的方法简单在哪儿?“他说:“我想,把412分成100加312,然后用100减97等于3,3再加312等于315,这样就不用考虑是加3还是减3了,以免出现错误。”我点了点头,对全班学生说:“现在你们认为这种做法好不好呢?”“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太棒了”我一边说一边鼓起掌来,学生们也跟着鼓起了掌,接下来,同学们又提示他改正了简算过程中的不妥之处,并把板演的内容改为:412-97=100-97+312=315,或412-97=312+(100-97)=315。最后学生们进行了讨论交流,认为只要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都可以采用这种简算方法。由此可见,把学生的“另类解答”作为资源加以利用是真实的课堂教学的手段,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出原因,总结规律,学到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己改正错误的能力。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要明确地掌握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亲身的错误中、从亲身经历的痛苦经验中学习。”课堂上学生创造出来的“东西”是教学的巨大财富,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财富”,通过学生的探究过程生成课程资源。

四、巧对差异,从结果中获取课程资源

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不是单一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这说明学生是不同的,是具有差异、富有个性的个体。面对学生探索结果的差异,我不直接告诉学生哪种解法正确,哪种解法错误,哪种解法简单,哪种解法麻烦,而是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辨析和交流来比较各种解法,发现各种解法的优点和不足。如在教学两步混合运算时,我创设了一个“过河”的情境: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条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几条船?学生思考并讨论后,我组织全班交流:学生1:9+9+9+9+9+9=54(人),需要6条船。学生2:29÷9=3(条)……2(人),25÷9=2(条)……7(人),2+7=9(人),3+2+1=6(条),需要6条船。学生3:54÷9=6(条),需要6条船。学生4:(29+25)÷9=6(条),需要6条船。学生5:29+25÷9=6(条),需要6条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且通过交流学到了别人的方法,还认识了新的朋友——小括号。

上一篇:改革实践性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下一篇: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