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龙画凤绘形象

时间:2022-03-16 12:26:00

描龙画凤绘形象

初中生写记叙文不管是写人叙事还是抒情议论都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描绘。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具体鲜活,中心内容就鲜明生动,主旨的表达就自然深刻。而部分中学生写记叙文往往只重议论,忽视人物形象描绘的典型性和生动性,使中心内容过于干瘪,主旨表达过于生硬。

本文旨在借鉴名著阅读和语文版八(下)课文,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为学生寻求具体的描绘人物形象的方法,升格记叙文的内容,使记叙文的中心鲜明生动。

一、人物形象个性化

个性化,就是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的、拥有自己特质和特征的比较固定的特性形成过程。

学生习作中有一些典型的例子。在一个平凡的春天的早晨,学校里正举行升旗仪式,不料人群中却出现了一个背部佝偻、步履蹒跚的老婆婆,她上台郑重地宣读了一份感谢信,并给学校真诚地献上了一面锦旗,引起全校师生一片热烈的掌声。原来她是学校高二年五班一位学生的外婆,上一个月那位学生被查出患有坏血病,需要巨额医疗费用换血救命,全校师生多次捐款,募得18万元善款,送到这位学生家人的手里。今天早上她专程来对学校全体师生表达感谢。对这位“不速之客”,学生温凯俐抓住人物的个性化特征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她讲话小心翼翼的,好像怕说错什么似的”。“小心翼翼”,“好像怕说错什么似的”这个神态描写就把人物当时宣读感谢信时对全校师生毕恭必敬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初二学年下学期,年学生到安溪慈山农业学校参加军训,笔者让学生们用比较简练的文字描述一下教官的形象。被称为“学霸”的一位学生顺口说出“他头上总是戴着一顶帽子,嘴里衔着一片树叶”。全班同学就兴奋地喊着“帽子哥!帽子哥!”还有一个学生就拿出合影给笔者看,果然“戴帽子”、“衔树叶”道出了教官个性化的形象特征。

名著中更有许多人物形象的经典。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林冲形象非常有代表性:“那官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作者抓住外貌特征给读者呈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豹子头”林冲的形象。另外,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浪子燕青、智多星吴用、及时雨宋江、青面兽杨志等一个个著名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个性鲜明的水浒英雄人物画卷。

那么,如何描绘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呢?方法有三:一是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等细节描写,凸显个性;二是联想想象,增加内涵;三是运用修辞,生动具体。

温故而知新。语文版八下第一单元是叙事性散文,每一课都描绘了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到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朱自清的名篇《背影》里的一段文字。语言质朴无华,但感情真挚自然。“探、穿、爬、攀、缩、微倾”几个连续性的动作细节把父亲爬月台的过程细腻地呈现出来,也把一个无微不致爱儿子的父亲形象鲜明地勾画出来。

杨朔在《铁骑兵》中写道:“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嘴里骂道:‘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在抗日战争时期,班长脸上的刀伤不仅不让人觉得狰狞,反而让人可敬可爱,因而用了“月牙形”这个比喻,骂鬼子的话不仅不会让人觉得粗俗,反而使人们对鬼子的恨得到了宣泄,这样,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细节和语言细节描写表现出一个英勇无畏的红军形象。

“‘有罪?’苏珊喊道,‘难道努力你们男人加在我们女人身上的奴役,是有罪?难道让你们明白我们女人母亲对这个国家来说同男人一样重要,也有罪?难道努力提高妇女地位让你们男人自豪地看着自己妻子的公众意识在提高,还是有罪?’”这一段振聋发聩的呐喊来自乔安娜笔下的美国女权运动第一人――苏珊・安东尼。美国宪法明确写道“人人生而平等”,但苏珊・安东尼却因为带领一群妇女到投票站投票而被逮捕,在法庭上苏珊・安东尼用了一组强有力的排比句义愤填膺地反驳男人的错误思想,意图提高妇女的地位和公众意识,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精神和坚定的意志。

我们可以试着比较一下,缺乏人物形象个性化的描绘,记叙文的内容会指向何处。

例如,有个学生的习作这样写道:“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接电话的是母亲,我说,妈妈我想你,妈妈说,我也想你……”很显然,这段文字内容简单干瘪,人物形象模糊,中心感情比较平淡。增加联想想象和细节描写后她写道:“初一刚住校,我很想家,就打电话回家,叮……叮……电话通了,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洗衣,听到铃声,她立即放下衣服,跌跌撞撞地奔向电话,嘴里还不停地说,别着急,我来了!她哪里知道我根本听不到!喂?秀,是你吗?是妈妈的声音!我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妈,我想你!我……我说不下去。我也想……想你!我感受到妈妈的颤抖,她一定是一边笑着,一边流着泪……”很明显,修改后的内容生动具体,人物形象个性化特征鲜明,母子之间的相思之情浓烈。

可见,人物形象个性化是优秀记叙文必不可少的要素,掌握好描绘人物形象个性化的方法,无疑就掌握了记叙文通向优秀的法宝。

二、捕捉人物动情点

南朝梁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写道:“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这句话指出作品由经线与纬线组成,语言构成文章的框架,而感情才是文章的主干,二者结合才能凸显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因此,描绘人物形象更要注意捕捉人物的动情点。

语文版八下第一单元还收录一篇我国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永久的悔》。以前经历少,总觉得这个“望九之年”的老朽写的文字絮絮叨叨的,写出季老先生年幼时家里穷,母亲的苦只是因为生活穷苦。渐渐地,生活有些阅历,读到文中这样的文字“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联想到民间传说望夫崖、姑嫂塔的故事,想到文中母亲那深情凝望的眼神,脑袋中定格了一幅永恒的母爱的画面。当儿子多年远离故乡,远离母亲,即使母亲临终也未能在榻前尽孝,每每想起母亲深情凝视、殷切盼望这一幕怎能不肝肠寸断!母亲的苦何止是生活的苦,更是对儿子的深切思念之苦。这样,一个慈祥爱子的中国母亲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描绘人物形象只有捕捉人物的动情点才能真正掳获读者的心,引起广泛的共鸣,文章的内容才能更鲜明生动。

人物形象“活”,文章内容就“活”。让我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写作中始终铭记“心中有人、笔下有人”,描绘出个性化的感人的人物形象,使文章内容鲜活具体深刻。

上一篇:初中语文生本化阅读课堂教学研究 下一篇:“二次作文”价值与有效开展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