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知识产权管理论文

时间:2022-03-15 11:47:59

互联网知识产权管理论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产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社会普及率迅速提高,基于计算机数字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呈爆炸式发展趋势,入网人数成倍增加,功能和服务越来越强大,信息容量越来越庞大全面。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是人类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经济过渡,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最显著标志,它深深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带来的冲击正在加深,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国际互联网运行的内容,就是传输信息,而按照著名知识产权学者郑成思先生的观点,“传统的知识产权可以被认为是某种信息产权”,“可以认为信息产权是传统知识产权扩大后的内容”。由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同样受到这一形势的深刻影响,需要适时作出变革,以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本文以下所提到的网络仅指Internet,中文译为国际互联网,本文亦仅就Internet对传统知识产权法律理论体系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传统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所谓知识产权[1],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组织依据法律规定,对其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创造的知识产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这里的知识产品,是指人类在精神生产过程中,基于人的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智力成果,是一种非物质形态的财富,因此知识产权也被称为智力成果权。关于知识产权的最完整、最具代表性、最权威的表述,莫过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2]第2条的规定,即知识产权包括:关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权利;关于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录音和广播的权利;关于人们在一切领域中的发明的权利;关于科学发现的权利;关于工业产品外观设计的权利;关于商标、服务标志、厂商名称和标记的权利;关于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关于在工业、科学、文学和艺术领域里一切其他来自智力活动的权利。国际上通常将知识产权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工商业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工业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另一是著作权,亦称版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正是传统知识产权的三大基础。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第三节的规定,我国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人类设计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意义,在于通过权利保护鼓励创造发明的积极性,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通过权利限制发挥其创造财富的社会作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作为一项民事权利,传统的知识产权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是无体财产权。知识产品作为人类脑力劳动的成果,是一种精神产品,本身不具有实体的物理存在,是非物质的权利,但必须依靠物质载体表现出来。传统民法称此为无体(无形)财产权。

2、专有性。这是指权利只能由权利人享有,非经权利人同意或法律特别规定,其他任何人都不得享有。对此著作权表现为专有使用权,专有权表现为专有实施权,商标权表现为独占使用权。

3、时间性。这是指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性权利受法律保护是有期限的,这种期限称为有效期或保护期。期限届满,则知识产权丧失法律保护效力,权利专有性消失,该知识产品进入“公有领域”成为社会共同的财富。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有限性特征,是考虑知识产品主体权利和产品发挥作用为社会创造财富即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4、地域性。这是指知识产权受法律确认和保护在空间上的有限性,受到国家领土的限制,原则上除国家参加的国际条约外,知识产权只能在取得国或地区的范围内发生法律效力。

5、法律确认性。这是指知识产权必须由法律的直接规定和国家机关的依法授予才能成立;而不同于有体财产,只要客观存在,且为民事主体控制,即具有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而无需法律直接规定。

6、人身权和财产权双重性。知识产权因与特定身份的脑力劳动者密不可分而首先表现为人身权;同时因可以交换和使用,具有价值,能创造财富而表现为财产权。

二、国际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国际互联网,英文称Internet,其概念含义是指一个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成千上万相互协作的计算机网络及网络所承载的信息的集合体。它不仅是由物质设备构成的网络,还包括网络上的信息,它是网络的网络,是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信息资源最丰富,使用最迅捷的网络信息库。

国际互联网最早是与美国国防网发展起来的,随着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发展,其功能日益完善,已成为一个集电话系统、邮政服务、新闻媒体、商业购物中心、信息资料咨询集散、音像传播系统的综合体。其主要功能有电子邮件简称Email、电子公告牌简称BBS、环球广域网简称WWW等。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这是国际上对国际互联网带来的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活动,又现代独立的非传统物理空间的称呼。而正是网络空间,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冲击,其主要特征是:

1、客观性。这并非指构成网络的计算机等物质设备的客观性,而是指这些设备支持着的信息传播、交汇、衍生的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有人称之为真实的虚幻和虚幻的真实,它实质是物理空间以电子为媒介的衍生和延伸,但不同于物理空间。

2、全球性。国际互联网已使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数亿用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网络上的联系打破了物理空间上的有形界限,使国界和地区不复存在,用户可以自由地交流信息,进行商业活动。

3、非中心式的开放性。国际互联网从形成时起就是一个交互式、开放性的网络,没有一个集中管理的中心,所有的计算机都是平等的,都是他人的一个信息服务器,交流是交叉双向的,每一个用户理论上可以和网络的任何一个用户进行信息交流。

4、交流传播的非物质性。国际互联网上的传输,不能实际产生有形物所谓空间转移和交付,只能传输无形的信息产品。

三、国际互联网对传统知识产权法律理论的影响

正是国际互联网的这些特征,使其对传统知识产权的定义、范围、权利的行使与限制、社会利用权利人利益的平衡等法律理论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

(一)对传统知识产权特征与范围的影响

1、权利载体的非物质化使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淡化。传统的知识产权,只是知识产品是无形的,但总要以物质形态固定在有形的载体上表现出来,从而使权利能够识别区分,便于界定知识产品的使用是否违背了知识产权的专有性构成侵权。国际互联网上的知识产品是以信息数字化为基础,以电子形式存在于磁盘、光盘、光缆等介质上,呈现状态的无形、非物质化特点,使权利的识别,使用是否违背专有性,是否侵权都难以界定,使权利的专有性减弱、淡化。

2、信息交换的迅捷使知识产权的时间性受到冲击。传统理论规定权利保护时间限制,一是考虑知识产品的更新发展,二是用产品所有人享有专有性的一定时间的保护,来换取其产品的公开,为社会创造财富。权利保护时间的长短以其在保护期普遍所得与创造知识产品的智力劳动相抵为标准,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平衡的结果。而国际互联网上的知识产品比以往传输、扩散更快捷,使用更方便迅捷的优势,一件知识产品的远程传输、使用可能在几秒钟就可完成,知识的更新老化周期加速缩短,往往只需几年甚至几个月时间。这使如何适用相抵标准确定保护期限长短带来了困难,过长则因知识老化而浪费智力资源,减少社会利益,过短则伤害产品创造者的积极性。

3、信息电子服务的全球化使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受到冲击。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受到地域的限制,除参加的国际条约外,权利只在取得国受承认和保护。国际互联网是跨地域的、全球性的,它打破了传统的国家、地区界限,使之不复存在,知识产品可迅速跨地域传输、使用。知识产权法是国内法,知识产品要受所在国法律的制约,而世界各国的法律虽有一些共识,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仍有许多差异,保护水平也有所不同,法律的冲突使网上的权利行使和保护难以认定,准据法、执法主体和管辖也难以确定下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可以预见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将日益淡化。

在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上,近年许多西方国家对作为国际互联网信息源的数据库、作为应用工具的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多媒体作品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进行保护,我国也制定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3]等法律文件。这些保护对象是传统知识产权法律所未曾涉及的,也不符合原规定的种类,这些规定实质是扩大了传统知识产权的范围。

(二)对传统知识产权权利义务格局的影响

知识产权法律制定,实质规定的是智力成果的创造者个人与社会公共利益间平衡的权利义务格局。国际互联网对这一传统的格局和平衡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

1、权利享有不完整。传统的知识产权理论,是把权利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一次性授予一个知识产品的创造者,即其享有的权利是完整的,这是权利授予的原则。而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知识作品,因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多表现为多媒体作品,其创造包含了多种信息原创造者、多媒体组合者、最后加工者的智力劳动,从而使权利的享有格局难以确定。多媒体作品往往只采用许多信息原形作品的某一部分,如权利分别归属享有,则权利处于零散的分割状态,难以授予、行使和保护。因此国际互联网上信息知识产品的权利是一种复合状态的权利,就单个创造者享有的权利是部分的,不完整的,不独立的,而作为一个整体则享有权利的完整形态。

2、义务承担的不确定。知识产权法中的义务主要指知识产品的使用者对权利人承担的义务。国际互联网因庞大的用户遍布世界各国,并因开放式而处于隐蔽状态,当其享有网络上的信息知识产品时,因其所在国法律的不同,使其使用行为的性质、方式,是否承担义务,承担何种义务,如何承担义务等都处于一种难以确定的状态。

3、权利义务实现过程中的非均衡(不对等)。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对等性是传统民法的基本原则。知识产权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在知识产品的流动交换中获得利益以弥补创造知识产品而付出的智力劳动,以鼓励创造,产生社会效益,并求得二者间的均衡。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产品流动交换,打破了这种原有的均衡,如因网络上信息知识产品而产生的实际利益更多得落在传播者甚至参与者手中,而不是权利主体的创造者手中;作品的个人使用者与权利人间的权利义务难以确定,处于不对等状态,使用者往往基本不承担什么义务。

(三)对著作权法的影响

国际互联网的信息知识产品传输,对著作权法的影响最大,产生的问题也最多。

1、对传统著作权种类范围的突破。

主要是数字化多媒体作品、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问题。

所谓多媒体作品是指运用计算机数字技术,以文字、数据、图形、影像、声音等同时或交替表达的综合体式作品。多媒体作品的交互性、软件复合性特点,使它有别于传统的著作权法保护对象,突破了著作权客体的种类。

数据库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信息源,是一种编制集成的、动态的可以随时修改的信息资源系统。它可以被廉价复制和利用,被大范围的传播。对此传统著作权法从未涉及,只可以原有规定的汇编作品略加比拟,但并不相同,数据库的特点使其权利保护需要新的规定,如数据库界定、权利内容、保护期限等。欧共体委员会于1995年在世界上率先通过了《数据库保护指令》[4]提出一些保护原则,并指导各成员国立法,但其对权利人保护过分,破坏了权利人与公共利益的均衡。

对于计算机软件,亦为传统著作权法所未涉及,世界各国近年大多立法以著作权保护。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一是著作权只保护软件的表现形式而不保护其内在构思,而构思是软件最有价值的部分,同时计算机软件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很难分开;二是著作权法从不反对他人实施作品,而软件的价值主要在于实施,则因允许实施影响了权利人的利益。

2、对几种著作权利行使的影响。

(1)对发行权的影响。发行权是指著作权人以出售或其他转移所有权的方法,或以出租、租赁、出借方法,向公众提供作品或复制件的权利。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也规定“发行是指为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通过出售、出租等方式向公众提供一定数量的作品复制件”。著作权人的这一权利实行首次销售规则,即首次销售后,权利人权利用尽,作品复制件所有人发行不构成侵权,这是对权利的限制。但是,在网络上传输作品,因传输的作品或复制件仍存储于原介质中,并不发生有形载体的实际转移,只是传输作品的信息,是否属于发行,是否适用首次权利用尽原则,是需要回答的问题。对此,美国《知识产权白皮书》认为,将信息从一个终端通过网络以数字信号形式发往另一个终端也是发行,这就对传统的发行作了扩大,带来了权利人和使用人之间新的利益格局。

(2)对复制权的影响。复制权是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形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多份的权利。著作权法对于个人使用的复制是不禁止的。但是,在国际互联网上传输的信息,何种情况是复制,怎样界定个人使用,用传统的著作权理论则不易回答。网络的交互开放性结构特点和用户的庞大数量,使作品极易被复制而不易被察觉。如果用户将作品拷贝到光盘或脱线存储介质上属于复制,那么出于浏览信息使作品暂时存储于计算机内存而显示于屏幕,关闭计算机后作品会消失,这是否为复制则难以把握。美国《知识产权白皮书》把这种情况也认为是复制,则对权利人保护过分,对使用人过于苛刻了,将打破二者利益平衡,使使用者丧失许多原有的权利。

(3)关于合理使用权。各国法律大多规定了作品的合理使用,这是出于平衡权利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充分发挥作品效用的考虑,是对著作权人财产权的限制,虽然规定的范围并不一致。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合理使用的范围主要限定于个人使用和出于公益目的的12种情况。但是网络使作品的复制极其方便容易、迅捷和隐蔽,著作权法规定的情况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情况,而且使用者是出于个人使用目的还是出于商业目的,是十分难以确定的。如先作个人使用后作商业使用或作个人使用后大量复制散发,是否合理使用就不易界定。

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著作权法都规定有公共秩序保留的权利限制措施,即对违反法律和公共利益的作品不予著作权保护。而自由开放是国际互联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则在网络上如何认定违反法律和公共利益,如何防止违法作品的传输,是需要著作权法调整回答的问题。

四、国际互联网对知识产权司法的影响

一是国际互联网交互开放式和信息共享性为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创造了十分方便的条件,而这种侵权行为的进行又是十分隐蔽的,司法实践中取证认定十分困难。二是以多媒体作品为代表的新信息产品形式的出现,由于包含者众多参与者智力劳动,实践中权利格局和利益分配等难以把握。三是网络上跨国界的信息流动,使案件管辖、适用法律的难度增加;同时给国家和安全带来了影响。

总的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国际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的法律调整,经历了努力运用工业产权法或版权法调整,都逐渐体现出结合二者的工业版权法的过程,这是国际互联网知识产权法的一个世界趋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注释:

[1]黄勤南著《知识产权法》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2]吴浩著《当前民事经济疑难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73页

[3]《法律法规选编》当代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

[4]吴浩著《当前民事经济疑难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参考文献:

(1)王玉成著《知识产权法》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3)朱润发著《法制日报》第5版《国际互联网对传统知识产权的影响》2002年版第4段

(4)李乃光著《民事案件选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67页

(5)周乃平著《论国际互联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上一篇:全球化背景法律价值管理论文 下一篇: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