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实践与认识

时间:2022-03-15 11:43:07

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实践与认识

【摘要】我学区曾经有一个家长一年之内为孩子换了3家幼儿园,还是没有换到一家满意的幼儿园。面对这样的问题,各个幼儿园的管理应该怎样做到让各个家长都放心呢?要想做好幼儿园的管理,关键是做好幼儿园各个班级的管理。各个班级的管理成效对整个幼儿园的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管理好了则会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反之,则制约了幼儿园的发展。所以,幼儿园班级管理是幼儿园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幼儿园 ; 班级管理 ; 实践与认识

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特别是在农村幼儿园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要想做好幼儿园的管理,关键是做好幼儿园各个班级的管理。所谓幼儿园班级,是指幼儿园进行保教活动的基本单位。各个班级的管理成效对整个幼儿园的管理具有重大的影响,管理好了则会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反之,则制约了幼儿园的发展。所以,幼儿园班级管理是幼儿园的基本任务。

1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活泼好动;②好奇好问;③认识具体形象;④模仿性强;⑤无意性大。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的东西(比如概念和道理),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例如:我校幼儿园全部幼儿都出生在农村,所接受到的东西不如城里的幼儿多,农村中好多庸俗,无聊的话语容易被幼儿带入园内传诵,行成顺口溜,久而久之,就容易行成难改口语而流传下来。至于某些下流式的动作,有些幼儿也会模仿,甚至在老师面前大胆做作。因此,加强对幼儿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教育十分必要,要经常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应尽量考虑幼儿兴趣,要有必要地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2及时沟通园内信息,使管理更具针对性

一个单位如果没有信息的沟通,那他就会像失控的风筝,难以把握。领导与被领导间总是有点距离感,老师对领导在与不在所反映的心理状态总是有差别的。为此,领导要想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必须要有信息渠道。我园的做法:一是亲自下班,观察交谈;二是通过中层年级组长及时反馈,了解老师所思所想,合理的就积极采纳,不合理的,及时进行教育疏导。而后,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满足老师不同层次的需要,使管理更具有针对性、有效性。

3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具有交往能力的全面人才,然而今天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现代生活使孩子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失去了共同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并且养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享”、不合群、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为了保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良好的交往素质,应重视从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3.1父母的社交技能、兴趣、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父母应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良好的社交影响,平时要注意以自己的真诚热情的态度待人接物来感染孩子,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如怎样使用礼貌用语,怎样与同伴分享食物玩具,怎样给同伴以关心和帮助,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中;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交往的场所。如:儿童乐园、游乐场所,带孩子走亲访友,到邻居家串门。家长对孩子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要给予正面强化,使孩子能在一个更自由、更广阔的空间中获得各种交往的技能。

3.2幼儿园中老师要积极地引导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交往,注意观察他们交往的过程和方法,再通过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是如何与同伴交往的过程和方法,或者通过老师的一些正面示范来让孩子积累一些和同伴的交往技能,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如:在创造性游戏中,孩子的交往能力最能体现出来。“娃娃家”游戏中,老师通过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来间接地引导孩子和同伴的交往,如扮演客人到娃娃家作客,先有礼貌地敲敲门,见到主人后说一些问候的话等,对其他扮演客人的孩子起了引导作用。

4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4.1家园结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4.2榜样激励。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从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请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讲讲自己对洗手的看法,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上一篇:智慧引领 快乐生成 下一篇:我的“哭货”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