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探讨

时间:2022-03-15 10:48:11

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3月~2013 年12月就诊的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确诊后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并采用急性心肌梗塞常规治疗处理,探讨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46例患者经有效治疗,冠脉再通患者高达44例,再通率为95%;痊愈出院的患者共43 例,再痛患者3例,再痛率为7%,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3%。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可根据心电图动态检查、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综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同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常规、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方法,能获得理想的疗效,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诊断;治疗效果

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之一,指的是冠脉突然完全性闭塞,造成心肌缺血、损伤,甚至坏死,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以剧烈胸痛、心肌酶学与心电图动态变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心脏病[1]。该病若得到及时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及治疗效果,现对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 年3月~2013 年12月就诊的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在39~74岁,平均年龄(55.3±4.5)岁。出现心肌梗塞的部位:前臂梗塞患者11例,广泛前臂梗塞患者14例,前间壁梗塞患者12例,下壁梗塞患者9例;在所有患者中,合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28例,合并患有糖尿病的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

1.2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就诊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临床表现:25例患者表现有心脏及附近组织的剧烈疼痛,12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6例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3例患者有明显性心脏功能不足。

1.3临床诊断 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动态检查、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检测,部分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行CAG 检查前若符合以下标准中任意2条,即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AMI):心电图有明确的动态改变;有缺血性胸痛病史;心肌生化标志表现为显著的升高以及逐渐的下降,或者表现为较快的升高与下降[2]。

1.4方法 对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常规治疗:包括吸氧、镇痛、抗凝等。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口服阿司匹林,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与症状进行严密观察,对患者实施心电监测、血压监测、心肌酶监测以及部分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溶栓治疗:采用的是100万U尿激酶融入到100~250ml生理盐水中,充分混合后采取静滴处理,时间控制在30min。患者滴注期间,给予阿司匹林药物配合使用。尿激酶滴注完2w以后,对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待检测到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1.5倍左右,对患者行肝素静脉滴注6d左右,在用药时间,持续保持肝素化和凝血时间检测。应该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对溶栓治疗后出现的胸痛减轻情况,以及再灌注时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与记录。

2 结果

在46例患者中,冠脉再通患者高达44例,痊愈出院的患者共43 例,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3%。再痛患者3例,再痛率为7%,总体来说治疗效果显著,见表1。

3 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是因严重的、持续性的冠状动脉病变致使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导致心肌急性坏死的一组疾病,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严重类型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均非常高,患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

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包括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及抗凝、抗血小板、抗缺血等药物的治疗和一般治疗。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后,要立即收住重症监护病房,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尽可能地缓解心脏负荷,以免发生严重并发症。一般治疗包括生命体征监护、氧气吸入、绝对卧床,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易消化饮食,使患者的血浆蛋白质保持较高水平,以助于缓解心肌水肿,加快梗塞心肌细胞修复。常用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溶栓药物、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硝酸甘油、镇静止痛药等[3]。对于发病时间在6h以内的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可获得最佳的冠脉再通效果。介入治疗可尽早开通梗塞冠脉,是有条件医院的首选再灌注疗法。急性心肌梗塞可根据心电图动态检查、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测结合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病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开始时间越早患者预后越好,4h内静脉溶栓效果最好,血管再通率高,病死率也低。因此,急性心肌梗塞一旦确诊并确定没有禁忌症后,应争分夺秒开始静脉溶栓。在药物治疗期间,密切注意患者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现象,若出现,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测,观察心电图演变规律,预测患者出现室颤和室扑的可能[4]。如果用药一点时间后,ST有降低或者是降低趋势,患者心绞痛程度缓解即说明患者病情在用药后有稳定趋势。如果情况没有改善或者是病情更加严重,马上停药,定制其他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表明,对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后,冠脉再通患者高达44例,再通率为95%;痊愈出院的患者共43 例,再痛患者3例,再痛率为7%,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急、进展快,应尽早做好诊断与治疗。常规治疗与溶栓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十分安全可靠,能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为了保证更多患者的生命安全,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晓莉.心电图动态观察对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4,07(2):49-50.

[2]肖小六.治疗急性心肌梗塞31例临床体会[J].求医问药,2011,9(09):134-146.

[3]李雪梅.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8):187-187.

[4]李立强.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与治疗体会[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5):167-167.

上一篇:TCT检测联合DNA倍体分析在宫颈病变中的研究探... 下一篇:骨科无痛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现况及进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