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我来抛砖引玉

时间:2022-09-08 12:20:14

“提问”,我来抛砖引玉

案例描述

二次函数作为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函数模型,对理解函数的性质,掌握研究函数的方法,体会函数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学习这章内容存在较多困难,我总是希望学生能主动提出自己还不懂和困惑的地方,所以上复习课总结时提了一个问题:“关于二次函数这一章的学习,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教室内一阵沉默。有的学生觉得自己不会被叫到,抱着侥幸的心理,也不思考,只是在观望,还有个别学生在左右环顾。本来我是希望学生能主动提问的,但看到大家这么不积极,于是就说:“大家仔细思考一下,我准备先提问几个平时不太提问的同学。”于是,在环顾的学生开始翻书,不得不动脑思考。又一阵沉默后,也没人举手,没办法,我就问了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你有什么问题吗?”他摇摇头,估计他不知道该问什么,于是,我把问题范围缩小:“比如说,关于二次函数的性质,你有什么问题吗?”他还是摇摇头;我问得更明确:“比如说,二次函数有哪些性质,你清楚吗?”他点点头,刚要说时我发现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在开小差,于是就提问他:“你能回答吗?”他不好意思地站起来,站起来之前还偷偷瞥一下刚翻开的课本,结结巴巴地说:“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有最大值或最小值。”我就装作以为他是自己回答的,给予表扬,请他坐下,让他有成就感。

此时,班级里有个成绩中等胆子比较大的学生跃跃欲试,举手说:“老师,为什么二次函数明明有最值却不能取到?”有个学生跟着说:“老师,我弄不明白,求函数解析式时,什么时候设顶点式,什么时候设一般式解题比较容易?”于是,在这几个学生的带动下,其他学生纷纷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虽然铃声响了,但大家的积极性还是很高。在与全班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解决了学生所提的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对各种回答进行概括,再提出一些探索性话题,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案例分析和反思

我们经常会在一堂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最后总会问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而得到的不是沉默就是齐声的回答:“没有”,很少有学生会提问,不知道是真的没有,还是不敢问、不愿问、不会问或其他原因。目前我们思考比较多的也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提问,并且精心设计提问,而学生为什么不提问,我们却考虑不多。陶行知曾说过:“创作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我们常感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一个内在表现便是不愿深入思考去寻找和发现问题,而只是习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正与我们过去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去重视、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有时提出数学问题比解决数学问题更有现实意义。著名教育数学家波利亚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足见数学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怎样才能把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老师提问变成学生提问,让学生把被动思考变成主动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不问的原因

1.不愿问。本身对数学不感兴趣,认知水平较低,学习的惰性,在观念上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专利;教师的态度使学生不愿意提问;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不予理睬,有的甚至粗暴打断,长此下去,就会造成学生不愿提问。

2.不敢问。要面子心理作祟,部分学生往往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引起老师批评和同学讥笑;学生在课堂纪律的束缚下,即使有问题,也不能及时提出,因为他不能用问题打断其他人的发言;性格因素,内向胆小。

3.不会问。抓不住要领,词不达意,有一些学生不会合理运用数学语言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

措施

首先要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耐心倾听和引导学生的提问,还要消除学生提问的后顾之忧,教师应该保护他们的提问积极性,维护他们的自尊。

有时如果没有教师指定提问,他们往往不会主动提出问题,这时候需要我们抛砖引玉。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启发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这时必须注意:一是不能将“提问”作为惩罚部分学生的手段(这里尤其要注意不要借提问给学生“难堪”,不要只关注心目中的“重点生”);二是要注意提问对象的针对性和提问场合选择的灵活性;三是更要注意评价的积极导向性。

激励学生提问,提高学生提问的胆量。教师除了创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数学问题的情境外,还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意识,包括对课本、参考材料乃至对教师本人提出的数学问题提出大胆的质疑。

教师应该坦然对待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应该也不必要在学生面前扮演一个无所不能的数学问题解决者的角色,应该扮演一个与学生一起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合作者角色。从一定角度上讲,教师的这种“无能”反而会激发学生提出和参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勇气和决心。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凤卧中学)

上一篇: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响”起来 下一篇:激发学习兴趣,搞好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