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宏观\中观\微观思考

时间:2022-03-15 01:05:22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宏观\中观\微观思考

摘要:加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措施主要是:宏观层面,树立培养观念,明晰培养原则,并协调教学与科研失衡的现实矛盾;中观层面,倡导职位准入、岗前培训和在岗培养三管齐下;微观层面,通过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来进行教学能力的自我建构与完善。

Abstract: Strengthens the university teacher teaching faculty raise the method and the measure is mainly: The macroscopic stratification plane, sets up the raise idea, raises the principle defined, and is coordinated the teaching an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unbalanced reality is contradictory; The intermediate perspective stratification plane, before the initiative position admittance, the hillock, training and does three things at once in the hillock raise; The microscopic stratification plane, through enhances the university teacher occupational ethics trai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effective teaching resonsideration carries on the teaching faculty the self-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ummation.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教学反思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Teaching faculty The teaching reconsiders

作者简介:王鹏飞,男,1965年6月生,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高,硕士。研究方向:理论经济学。

一、宏观层面-观念树立、原则明晰与矛盾协调

1.树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观念

近年来,英美等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高校教师培养培训机构的建设,旨在通过这一途径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然而,在我国传统的高校师资培训中还普遍存在着重学术培训、轻教学培训的倾向;在教学培训中,又多以知识传授为基本形式,其核心是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却忽视了对教学能力的培养。树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观念应首当其冲。

2.明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必须坚持长期性原则。因此,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速成,也并非一朝一夕的易事。教学能力的培养是贯穿高校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坚持发展性原则。从整体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教学能力的发展没有“顶点”,但有一定的方向性,即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坚持发展性原则,有利于保持教学能力培养前进的步伐,从容地面对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曲折。

在长期性和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也应明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分层分阶段原则。对照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五阶段划分理论,高校教师也相应地经历了由新手教师、高级新手教师、胜任教师、熟练教师到专家教师的五大层次的发展。

3.协调教学与科研失衡的现实矛盾

树立观念和明晰原则,从理论的整体高度把握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向。与此同时,也应正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在以职称评定为主要方式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催化下,我国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出现了严重的失衡。针对这一教育现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积极协调教学和科研失衡的现实矛盾,切实引导教师“安于教学、乐于教学、潜心教学”。对新教师开课和开新课要从严把关,新上岗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保证教学质量。在选拔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带头人、安排教学任务等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对教师教学业绩的考核,把教师教学工作的业绩作为聘任教师职务、确定津贴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应向一线教师、特别是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

二、中观层面-职位准入、岗前培训和在岗培养三管齐下

1.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

从高校准教师的来源看,他们普遍缺乏师范教育的素养,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尤显重要。因此,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政策,并借助法律法规的手段,落实高校教师资格的认证工作。严格大学教师的准入,溯本清源,有利于从大量的候选人当中选拔出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如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认知能力等的合格人才,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把好严实的准入关。

2.实施岗前培训

分析高校青年教师的成分,他们主要来源于应往届国内外博士(硕士)研究生。他们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基本上掌握了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在专业的某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是在教学工作上,却缺乏应有的实践和经验,表现出明显的教师职前阶段的特性。因此,在他们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阶段,有效地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将为他们成为合格的高校教师奠定基础。

校内培训宜采用学校整体培训与院部具体培养双管齐下的方法。学校对教师进行普遍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和高等教育教学理论培训,使青年教师掌握从事教学必备的条件性知识;对青年教师进行具体的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以及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尽早适应教学岗位;对青年教师进行基本的教学技能培训,增强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校内培训以青年教师对提高教学能力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在培训过程中,参培教师既是培训活动的对象,也是教师培训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培训活动的直接受益者,也是促进培训成效向教学实践转换的责任人。培训过程中应倾听他们的心声,采纳他们的中肯意见和良好建议,从参培教师的角度组织和设计培训活动。只有在充分尊重参培教师的“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下,教师才会由被动的“要我学”向主动的“我要学”培训观念转变,参加培训的意识才会增强,并积极参与培训的改进和革新,努力促成教学培训向教学实践的转化。

此外,教师培训形式应更为灵活,以适应教师的多样化和多层次需要。同时,应加强校际间的合作,扬长避短,发挥本校的资源优势,并借助兄弟院校的外在力量,实现教师培训的资源共享。

3.在岗培养-推进研究性教学

在推行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高校教师的指导教学的能力、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教学预见能力、合作性教学能力、教学综合管理的能力都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性教学是对教师进行在岗培养的新途径。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是按照学生的实际要求,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对某些己有结论进行质疑,探究不同的结论,大胆创新。这就要求教师为对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知识而进行有效的帮助。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教师自身指导教学的能力必然会逐渐得到增强。

三、微观层面-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建构与自我完善

1.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本来就是一种教育因素、教育力量和教育手段,会对教育对象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崇高的师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受益终生。

2.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反思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尤其是高水平的教学,同样需要这类反思的。教师通过积极反思,可以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学者和研究者的作用,使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力;教学反思也可以使教师能够对自己教学实践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考察、自我监控和调适,从而改正不良行为,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反思性教学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大力提倡和增加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活动,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不断主动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判、修正和调整。反思性教学在教师培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总之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培养的方法与措施主要是:宏观层面,要树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观念,明晰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原则,主要包括长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分层分阶段原则。还应注意协调教学与科研失衡的矛盾;中观层面,倡导职位准入、岗前培训和在岗培养三管齐下的培养方式;微观层面,通过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来进行教学能力的自我建构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吕纪增,张予英.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分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100一103

[2]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1):64一71

[3]朱欣欣.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教育评论,2004,(5):61一62

[4]陈振豪,沈慧君.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改革建议.上海教育,2005,(2):32一33

[5]]郭永峰,张祥沛.论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1):12一15

[6]王怀武,高海燕,杨滨.信息时代的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结构.甘肃高师学报,2005,10(2):110一112

[7]王国武.论高校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养成.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27):53一54

上一篇:合作式教学法在《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 下一篇:讲求教学方法 加强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