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的发展和完善

时间:2022-03-15 12:06:20

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的发展和完善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瞬息万变的信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的政府信息涵盖全社会信息的80%,它既是公众了解政府行为的直接途径,也是公众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政府信息;政务公开;问题与对策

一、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的发展现状

(一)国内发展情况

1988年,我国颁布了《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了7种属于国家秘密信息的范围,理论上讲除了列举事项以外的都应公开,但未提及保密事项以外应公开的事项;我国的《档案法》也有关于政府信息档案管理和公开的规定范围;《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中对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行为和行使行政复议权时应予以公开等事项都作出了规定。而这些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更多的是强调对政府信息的保密而非披露。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以来,我国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支出等一些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迈出较大步伐:2010年,中央各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2014年首次实现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与部门预算同步公开。每年国务院办公厅都会当年的政府信息公开要点,从行政审批、财政预算决算、“三公”经费、保障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等多方面进行规范。

同时互联网助力信息公开,政务微博、微信兴起。目前我国政务微博账号近28万,政务微信公号已逾10万。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334个地级行政区都开通了数量不等的微信公号,县乡级公号也占到50%以上。政务微博客已逐渐成为民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党政机构微博客中占比最高的是公安系统微博客,为36%,其次是党委和交通、铁路系统,占比分别达到12.7% 和11.5%。

(二)政府信息公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不完善,效力约束范围不够

从立法体系方面来看,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是以条例为基准,以《突发事件应对法》、《档案法》、《保密法》、等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定作为补充的法律体系。从效力方面来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仅仅是一部行政法规,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与配套法规内容的矛盾和冲突时,该效力缺乏法律规范的作用。从效力上来看,《保密法》、《档案法》都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上位法,在此两法没有调整修改的情况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展的空间被大大压缩。

2、权责划分不清晰

从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效果来看,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政府愿意公开的信息,绝大部分不是公众希望得到的信息。公众希望得到、了解到的信息,政府没有完全公开,也未必愿意公开。比如政府公开信息中有相当部分是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一些计划、规划等,此类信息对企业竞标或者人才培养可能更有用处,而普通老百姓并不见得会感兴趣。而对于一些老百姓感兴趣的信息,关系到人事、福利待遇、资源配置以及一些政府掌握的历史信息,却没有完全公开,甚至有些时候,即便公民将申请公开的诉求诉诸法院,亦未见得可以获得足够透明的信息。

3、缺乏细化的实施方案造成实际操作有难度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凡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政府都应当主动公开信息。但是由于条例缺乏具体和细化的实施方案,造成实际操作中有难度。

二、完善路径选择和对策研究

(一)完善法规及配套制度

1、制定信息公开法

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将政府信息公开列入法治化发展的轨道,从发展趋势上来看,现行的《条例》规范显然不能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最终法治目标,必须要构建以《政府信息公开法》为核心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体系,使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不断完善、法律效力不断提升。

一是完善信息公开的立法体系。从我国的法律体系来看,公民依法获得政府公开的信息属于宪法规定的政府的权利义务范围,因此应根据相关立法的法律规定制定关于信息公开的,将现行的行政法规作为一个过渡或者有益补充。

二是将信息公开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法律界定。将“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按便民原则尽量提供”这一原则和权利上升到法律范畴,明确信息公开是政府的法定义务,同时获得信息也是公民的法定权利。同时,应当将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包括其他公共机构都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范围。

2、提升电子政务水平

建立、使用统一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电子政务平台的功能和性能必须通过国家专业评测机构的技术评测,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应该加强与技术部门的合作,强化设计和规划,将现有的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升级,同时充分发挥现有政府网站和行政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的作用,将现有的电子政务应用平台进行调整、升级和改造,满足政府信息公开的需要。

(二)强化监督

1、引进问责制

健全行政问责制度,就是要把行政责任进行合理的界定,这需要在行政机关内部明确党政之间、正职与副职、组织与个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职责和权限。要明确问责的具体责任追究方式,比如在重大决策、信息公开方面的失误,应实行责令辞职、引咎辞职或集体辞职的方式,使决策者承担相应的问责责任。

2、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

作为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一个重要的部分,社会监督能够督促政府机关对关系社稷民生和公民利益的信息及时更新并,使政府信息能够在最快时间内让人们获得。应拓宽公民的社会监督渠道,完善社会监督的方式,让公民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媒介,或者是通过法律的途径和渠道,对政府在信息公开工作中的不作为进行披露或报道,增加政府机关的舆论、行政两方面的压力。

舆论监督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杜绝“为了曝光而曝光”的现象,相关的媒体更不能把舆论监督报道当作扩大发行量或提高收听收视率的营利手段,做到“既要讲动机,更要讲效果”。必须建立一套长效的舆论监督机制,使舆论监督工作逐渐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总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完善与发展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而且应当贯穿于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始终。从公开主体上看,表现在由目前行政机关一枝独秀的局面拓展到行政、司法、立法部门以及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的“多面开花“;从公开渠道上看,发展的趋势将会是从单纯的“政府信息”拓展到“信息”、从关注获取“信息”拓展到获得具有品质的“服务”;而从顶层设计和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方面来推测,将会是以《政府信息公开法》为核心的法律顶层保障体系,包括以知情权为理论基础的财产申报法,以“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为理论基础的程序法、公众参与法和反腐败法等完整配套的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1576年,让・布丹:《国家六论》.

[2]1762年让-雅克・卢梭著作《社会契约论》.

[3]王利明主编:《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489 页.

[4]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4页.

(作者单位:临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信息公开工作办公室,山东 临沂276001)

上一篇: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下一篇:从回族丧葬习俗看穆斯林生死观